瘿
病名。指在颈绕喉之病也。又名大脖子、瘿气。出《尔雅》。《说文》有:“瘿,颈痛也。”《圣济总录》卷一二五有五瘿之说,即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本病发生有些与水土因素有关,如水或食物中缺碘,或情志不畅,肝郁不达,脾失健运,而使气滞痰凝于项部而成。症见颈部漫肿而结块,但多皮色不变,缠绵难消,且不溃破,有如樱络之形状。多指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详见气瘿、肉瘿、血瘿、筋瘿、石瘿等条。
辨证论治:
(1)气瘿:
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化痰软坚;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怀孕期或哺乳期,加菟丝子、首乌、补骨脂。
(2)肉瘿:
气滞痰凝证——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方药: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瘿瘤辨证施治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瘿者,如缨络之状而得名”,俗称“大脖子”。其特征是多发于颈部,漫肿或结块,但皮色多不变,也不疼痛,缠绵难消,且不溃破。临床上以气瘿、肉瘿和石瘿为常见。气瘿多由忧恚怒气情志所伤,以致情志抑郁,肝失条达,遂使肝旺气滞,留结于喉,积久聚而形成。肉瘿多由气郁、痰湿凝结而成。石瘿多由气郁、痰湿、瘀血凝滞而成。
“瘤”乃瘀血、浊气、痰滞停于组织之中而产生的赘生物,临床有气瘤、肉瘤、筋瘤、血瘤、骨瘤之分。究其病因病机,气瘿为肺气失宣,肉瘤为脾失健运,筋瘤为肝失所养,血瘤为心火妄动,骨瘤为肾气不足。
一、辨治要点
气瘿一般颈部呈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皮色正常,不疼痛,按之濡软,部分病例肿胀过大而下垂,仅局部沉重,逐渐肿势增加,往往喜则消,怒则长。严重者可伴呼吸困难、发音嘶哑等症状,治宜理气,解郁,消肿。
肉瘿在结喉正中附近有单个或多个肿块,呈半圆形,表面光滑,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按之不痛。女性多发于男性,临床亦可伴有性情急躁、易汗、胸闷、心悸、脉数、月经不调等症,治宜化痰,软坚,开郁。
石瘿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甲状腺瘤,其肿块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随吞咽动作的移动减少或推之不移。女性多发于男性,严重时疼痛可牵引至耳、枕、肩等部,并可走窜;压迫气管可致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使吞咽困难,压迫声带可使发音嘶哑等;往往预后不佳。治宜化痰软坚,开郁行瘀。
气瘤好发于躯干部,也可见于面部及四肢,无寒热症状,随喜怒而消长,软而不坚,皮色如常;治宜宣肺调气,化痰散结。
肉瘤好发于颈、肩、背、前臂等处,软如棉,硬如馒,皮色不变,形如覆碗;治宜健脾益气,开郁化痰。
筋瘤好发于下肢,坚而色紫,青筋盘曲,甚者形如蚯蚓;治宜清肝解郁,养血舒筋。
血瘤常发于唇、颈、四肢,色呈紫红,软硬间杂,皮肤隐约有红丝缠绕一般,压之可缩小,偶可擦破血流不止;治宜凉血养血,抑火滋阴。
骨瘤好发于肩关节下方或膝关节上方;初期隐痛,生长发展较慢,后期则疼痛难忍,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紧贴于骨,推之不移,不化脓;治宜补肾益气,散肿破坚。
二、病案举例
病例一 颈淋巴结炎
牛某,男,40岁,1982年6月4日初诊。
1年前曾患左侧颈部肿痛,经某医院确诊为颈淋巴结炎,用中西药治疗而愈。近又发作,左侧颈部有鸡卵大一块,红肿热痛,手不可近,触之痛甚,有灼热感,舌苔薄微黄,脉象滑数。
此属气、火、痰、毒郁结肝胆化热,火毒上炎,夹痰气结聚而成,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散肿,行气软坚,化痰散结。
处方:金银花120g,夏枯草30g,元参30g,昆布18g,海藻18g,青皮9g,制乳香9g,没药9g,天花粉9g,炒赤芍9g,牡丹皮15g,生地15g,蒲公英30g。2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
6月7日二诊:服上药2剂后,肿块明显缩小,红肿灼热亦微,病去十之六七,仍宗上法酌减量,再加白僵蚕4.5g,象贝母9g。2剂后肿消块散,至今良好。
按:本例西医诊断为颈淋巴结炎。中医属“瘰疬”和“痈”的范畴。柴浩然辨证为气、火、痰、毒郁结肝胆化热,火毒上炎夹痰气结聚而成,故方中重用金银花、元参、蒲公英清热解毒,养阴泻火,消痈散结;夏枯草清热散结以治瘰疬;青皮、昆布、海藻行气软坚,消痰散结;赤芍、牡丹皮、生地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制乳香、没药活血定痛消肿。全方清热解毒,活血散肿,行气软坚,化痰散结。因药证相符,故4剂而愈。
病例二 颈淋巴结核混合感染
王某,女,39岁,1979年10月6日初诊。
患者素有颈淋巴结核,有手指大一肿核不痛不痒。近几天突然增如桃大,患部疼痛,有灼热感,全身不适,微有发热,经外科检查诊为颈部淋巴结核、颈部淋巴结炎混合感染,脉象弦数,舌象正常。
此属由气、火、痰郁结肝胆而成,治宜清热散肿,理气活血,化痰软坚。
处方:金银花60g,夏枯草30g,连翘30g,昆布24g,海藻24g,柴胡9g,青皮9g,白介子9g,炮甲珠(研细末冲服)9g,黑元参24g,当归24g,制乳香9g,制没药9g,焦大黄4.5g,蒲公英30g。2剂,水煎服。
10月8日二诊:患者服上药后肿消大半,再以上方去焦大黄,服2剂而愈。
按:瘿瘤即颈部耳前后发生结核肿大、灼热疼痛之疾患,包括西医之颈淋巴结炎及颈淋巴结核感染性疾病。病例牛某左侧颈部有如鸡卵大一块,灼痛手不可近,触之则痛甚,乃气、火、痰郁结于肝胆之经;病例二王某患者亦然,故皆以清热消肿、解毒活血、软坚散结为治,用之对症,效如桴鼓。
病例三 甲状腺肿瘤
李某,女,62岁,1970年3月10日初诊。
患者自诉初起颈部有小枣大一肿块,肿块逐渐增长到拳头大,按之不痛,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呼吸和吞咽稍困难。某医院外科诊为甲状腺肿瘤,建议手术治疗。因病人恐惧手术,转请柴浩然治疗。舌苔正常,脉象弦滞。
此由气郁、痰湿凝结为病,治宜化痰软坚开郁。
处方:生牡蛎(捣细先煎)45g,海藻30g,昆布30g,白僵蚕9g,柴胡9g,小青皮9g,香附9g,半夏9g,炮甲珠(研细末冲服)9g,白介子9g,夏枯草15g,元参15g,川贝母6g。水煎服,每日1剂。以此方加减化裁共服50剂,肿块消尽。
按:此病现代医学诊为甲状腺肿瘤,中医学属“瘿”的范畴。巢氏《诸病源候论》云:“瘿者,由忧虑气结所生……”由此可见,本病与气郁、水土有关,但主要原因尚为情志不快,以致肝脾气逆,脏腑失和,痰湿气郁凝结而生,所以选用化痰、开郁、软坚之法,而收到满意的效果。柴浩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