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病与痫病
(2023-01-08 12:33:20)
标签:
中医 |
痉病与痫病。痉病原是湿症,而非风症,脾健则水湿之气自消,风湿两祛散
痉病和痫病都属于中医代名词,相关症状会有所区别。痉病是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为特征,多由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所致。而痫病是由先天和后天因素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元神失控导致一种神志异常性疾病。但两者都是由于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禀赋不足所致,需要进行辨证性治疗。
痉病,中医病名。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上常以筋肉拘急挛缩为其共同的证候特征,可表现为卒然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亦可仅表现为某些或某个脏腑、经络的拘挛、强急。
痉病古代亦称瘛疯、抽搦、抽风、反折。《张氏医通,瘛疯》说:“瘛者,筋脉拘急也;疚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温病条辨·痉病瘛病总论》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瘛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瘛也。”可见,痉病讨论的是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或阵发性抽搐发作的病证。
现代医学的锥体外系疾病、高肌张力综合征和引起脑膜刺激征的有关疾病,符合本病临床特征者,均可参考辨证论治。
刚痉,病名。一作刚痓。《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葛根汤主之。
柔痉:柔痉,病名。痉病而见有汗者。一作柔痓。证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
石室秘录
卧治法
(论痛风 论风懿 论风痱 论痿废 论痉症)
天师曰:卧治者,因其卧而卧治之也。如痛风之人,风懿、风痱、痿废之症是也。痛风之病,乃中湿也。湿气入于关节骨髓之中,则痛不可忍,手足牵掣,腰脊伛偻,经岁周年不起床席,欲其坐起,且不可得,欲其不卧,而治得乎。方用薏仁一两,芡实一两,茯苓三钱,车前子一钱,白术五钱,肉桂一分,不可多,水煎服,[批:解湿汤。]此方妙在去湿而不走气,尤妙在用肉桂一分,得桂之气而不得桂之味,始能入诸关节之间,以引去其水湿之气也。此方常服,当用作汤,不可责其近功。此卧治之一法。风懿之症,奄忽不知人,不疼不痛,卧于床褥之上,亦终岁经年。此亦风湿之症,入之皮肉之内,而手足不为用者也。方用白术五钱,薏仁一两,芡实五钱,山药三钱,车前子一钱,人参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一钱,柴胡一钱,白芍三钱,白芥子三钱,水煎服。[批:健胃散湿丹。]此方亦去湿之神剂,水去而又不耗气,则皮肉自然血活,而风症可痊,但不可责之以近功。此又卧治之一法。风痱之症,乃火热也。火之有余,由于肾水之不足,补水则火自消亡于乌有。方用熟地四两,山茱萸三钱,北五味二钱,麦冬二两,元参一两,附子一分,白芥子三钱,水煎服。[批:息火汤。]此方妙在纯是补水之味,水足则火自息,火息则风痱之患自除。此又卧治之一法也。痿废之症,乃阳明火症,肾水不足以滋之,则骨空不能立。方用元参三两,麦冬二两,熟地三两,山茱萸二两,水煎服。[批:生阴壮髓丹。]此方妙在熟地、山茱全去滋水,而元参去浮游之火,麦冬生肺金之阴,阴长阳消,阳明自然息焰。火焰既息,金水又生,藏府有津,骨髓自满,而两足有不能步履者乎。此又卧治之一法也。
张公曰:卧病固不止此,更有痉症,亦须卧治者也。其症必脚缩筋促,不能起立,或痛或不痛,终年难以下床,不得不卧以治之。方用薏仁五钱,芡实五钱,山药五钱,茯苓五钱,白术五钱,肉桂一钱,水煎服。[批:风湿两祛散。]此方乃纯是去湿健脾之药,绝不去祛风,而祛风已在其中。葢痉病原是湿症,而非风症,脾健则水湿之气自消,湿去则筋之疼痛自去,筋舒则骨节自利矣。但此药必须多服始得。
华君曰:与余同。
孙真君曰:痿症奇方:用薏仁三两,熟地三两,麦冬一两,北五味一钱,牛膝五钱,水煎服。此方之妙,妙在薏仁用至三两,则熟地不患太湿,麦冬不患太寒,牛膝不患太走,转能得三味之益,可以久服而成功也。[批:妙论妙方。]我传子止此。天师已发天地之奇,又何必吾辈之多事哉。我有方俱已传世,今传子者,从前未传之方也,实无可再传,非隐秘之也。
痫症:痫症,又名“癫痫”,俗称“羊痫风”。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其特徵为发作时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发出如猪羊的叫声,醒后除感觉疲乏外,一如常人,往往不定时地发作。中医认为其病因系大惊大恐,伤及肝肾,肾虚肝旺所致。或续发于其他疾病,痰聚经络,致使肝气失于调和,气逆痰涌,阻塞清窍,而突然发作。亦有由于先天因素而得者,多发于儿童时期。临床上痫症分为“阴痫”和“阳痫”两类。按病因分又有“惊痫”,“风痫”,“食痫”,“肺痫”等。详见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