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渡舟,湿热在肝,湿毒凝结,柴胡三石解毒汤

(2022-09-16 19:37:04)
标签:

中医

柴胡三石解毒汤(刘渡舟)
    (组成]  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蒿12克,土茯苓12克,风尾草12克,草河车6克,滑石12克,寒水石6克,生石膏6克,竹叶10克,双花6克。
    [功能]  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  急、慢性肝炎证属湿毒凝结不开者。临床表现为口苦、口粘,胁胀痛,小便短赤,面色黧黑兼带有油垢,体重不减反增,臂背时发酸胀,舌苔自腻或黄腻而厚,脉弦缓。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  在柴胡解毒汤基础上,加滑石、寒水石、生石膏、竹叶以增强清利湿热作用。加双花清热解毒以化湿浊。另外,滑石、寒水石、竹叶均有利小便的作用,以期湿浊之邪由小便外排,湿热分消,凝结化解。

    [按语]  面色黧黑而有油垢为湿毒凝结蕴蒸于上之征;臂背酸胀为湿郁少阳经脉不利之征。舌苔厚腻,难以脱落乃湿毒有根难拨之兆。刘老指出:服此方后以舌苔褪落为病减,臂背酸胀不发为病愈。可见,以上三症当为使用本方的重要指征,也是观察疾病进退、预后的重要参数。尚须指出的是,祛邪易伤正气,利尿易损阴津,而肝病最忌伤阴,因此临床用药必须斟酌。这里刘老巧用滑石、寒水石甘寒清热、利尿、生津,祛湿而不伤阴,生津而不碍湿,则很好地解决了利湿伤阴这一矛盾现象。对于临床治疗肝病颇有指导意义。

湿热在肝

一、湿热在肝
张石顽说:“目白睛黄,欲发疸也。”(《张氏医通》)“欲发疸也”,是说欲成疸而尚未成。临床上确能见到,湿热在肝尚未成疸的病证,也有的始终不发黄疸,如现代医学所说的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等。因此,为了便于临床掌握,把湿热在肝一证,首先提出讨论。
症状:口苦,心烦,胁满或痛,饮食不振,恶闻荤腥,体疲无力,小便黄赤而短,脉弦细,舌苔白腻。
证候分析:肝胆有热则口苦,心烦;肝气郁则胁满,甚则作痛;气郁不疏而湿热蕴结,是以小便黄赤不利,而舌苔白腻;肝不疏泄,胃气呆滞则不欲饮食;湿热秽浊内结,故恶闻食臭,而饮食衰减;湿性重着困于肢体,则肢体疲倦而不欲动。

治法:疏肝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柴胡解毒汤
柴胡10克,黄苓10克,茵陈12克,土茯苓12克,凤尾草12克,蚤休6克,甘草6克。
方义: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疏肝解郁,故为方中主药;茵陈清热祛湿,利胆退黄;土茯苓淡渗利湿,清热解毒;凤尾草泻热凉血,利尿解毒;蚤休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以上诸药为柴胡、黄芩之佐。
经临床体会,本方对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而又具有上述证情的,用此方多效。
【案例】张某,男,24岁。患肝炎病已二年,转氨酶500左右,屡治不退,及服五味子粉,旋降旋升,而不能愈。饮食不振,厌油殊甚,闻荤腥亦频频欲吐,切其脉弦,视其苔白腻,问其小便则黄短不利。余辨为湿热入肝,疏泄失司,湿性黏腻,如油入面,而纠缠不解。治当清热解毒,疏肝利胆为法。方用:柴胡10克,黄芩6克,茵陈15克,凤尾草12克,土茯苓15克,
蚤休15克,甘草6克。此方服五剂,饮食好转,面色变润。病既转愈,又服五剂,肝功化验,则转氨酶已正常,病逐渐而愈。
【按语】湿热在肝一证,病因是湿热,病位在肝。因湿热伤肝,肝失疏泄,肝病及脾,脾失运化,湿热又易困脾,因此,调治之法应紧紧把握肝郁与脾困这一对主要矛盾,初期宜采用疏肝与清利湿热相结合,继则脾困颜重,则宜疏肝与健脾淡渗利湿相结合,尤其是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迁延较长时间,更要注意这一点。

湿毒凝结

二、湿毒凝结
症状:上述之肝经湿热证,经服柴胡解毒汤无效,若其人面色黧黑兼见油垢,虽患肝炎而体重反增,臂背时发酸胀,舌苔白腻而厚,且不易脱落,其脉弦缓者,是以湿毒凝结不开之象。
证候分析:湿痰热蒸,则面色黧黑而有油垢,湿热弥漫而重着难除,故体重反增;湿邪外犯少阳而使经脉不利,则臂背发生酸胀,舌苔厚腻,难以脱落,是湿热有根难拔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柴胡三石解毒汤。
柴胡解毒汤基础上,加滑石、寒水石、生石膏、竹叶以增加清热利湿的作用,加双花清热解毒。
服此方应以舌苔褪落,背臂酸胀不发为病愈。故无论急性、慢性肝炎,凡符合本证者,用之则有效。
【案例】余在门头沟治一张姓工人,年32岁,患慢性肝炎,胁痛,口苦,呕恶,小便黄短,舌苔浊赋而脉弦,审为肝经湿毒凝结之证,为疏柴胡解毒汤而弗效舌苔仍厚腻,自称肩膊酸楚,身重懒动,乃改用柴胡三石解毒汤,服三剂而舌苦褪,又服三剂而肩膊之酸楚解,且胃况知食,身依轻松,为前所未有,从此又治疗月余而病愈。

【按语】温病学家论治混热证的理论,可以指导湿热伤肝,湿毒凝结的肝病证治;论病因则以“太阴内伤,湿饮内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为据,论病机“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愈遏郁则愈缠绵,愈缠绵则愈胶结,治之之法,务使湿热两分。本案初诊以疏肝清热,利湿解毒的柴胡解毒汤而弗效,增入滑石、寒水石、生石膏等甘寒清解湿热之品而竞全功,务在使湿热两分,湿去热孤,胶着之邪始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