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渡舟云“欲疏少阳之气,平胃中之湿,则非柴平汤莫属。”活血健脾汤。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

(2022-09-05 14:51:15)
标签:

中医



刘渡舟云“欲疏少阳之气,平胃中之湿,则非柴平汤莫属。”

刘渡舟活血健脾汤治疗慢性胆囊炎医案

刘渡舟 活血健脾汤

【组成】柴胡、枳实、白芍各12g,人参、炙甘草、白术、茯苓、五灵脂、蒲黄各10g。

【用法】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5~7个疗程。

【功效】健脾益气,行气活血。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理气;枳实行气降浊;白芍缓急止痛;人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益气渗利降浊;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止痛;炙甘草益气缓急止痛。

【加减】若气郁甚者,加陈皮、青皮,以行气解郁;若瘀甚者,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若气虚甚者,加黄芪、山药,以健脾益气;若不思饮食者,加砂仁、豆蔻,以醒脾化食等。

【医案】张某,男,55岁,教师。以反复右胁下疼痛10余年,加剧3天为主诉,于2000年8月10日就诊中医科。患者10余年来,反复右胁下疼痛,曾就诊市某医院,诊断为胆囊炎,经治疗病情缓解,但病情反复发作。3天来因劳累、过食油腻之品而诱发。刻诊:右胁下剧痛,坐卧不安,疼痛放射至右肩胛部,胆囊区疼痛拒按,同时伴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3天未行,小便短赤。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B型超声提示:胆囊液性暗区增大,胆囊壁增厚。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2×10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14。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胁痛。此乃湿热内蕴,肝胆失疏,气血瘀滞,热结阳明,不通则痛。治以化瘀行气,清热通滞。上方2剂,水煎内服。

二诊,右胁下疼痛显著减轻,发热减退,大便稀溏,每日2~3次,无恶心、呕吐。按上药去甘草,加蒲公英20g,续服5剂。右胁疼痛消失,诸症显著缓解。

【方源】引自《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彭子益说少阳是无腑症而有经症。现代医学可见少阳腑症,是指胆结石或者胆囊息肉之类的病,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是属于处理胆腑的方子。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阴阳解析
三阳合病,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桂本伤寒论:【597】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吐,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
柴胡八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析:
阳性药:无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柴胡、芍药、枳实
君药:柴胡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胆、三焦经。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枳实: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没有阳性药物,针对热证;君药药物功效以疏肝退热为主,针对实证;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表里并半表里。
方剂中,柴胡,疏肝退热;枳实,破气消积;芍药,养血柔肝;甘草,顾护胃气。
诸药合用以疏肝退热为主,破气消积为辅,兼顾养血柔肝。适用于既有半表里的少阳证,又有阳明里证,还兼有太阳表证者。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柴胡八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炙) 。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91】风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嗌干,善噫,咽肿,喉痹,脉浮洪而数,此风邪乘心也,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主之。

  • 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方_《伤寒杂病论》

    黄连一两半 黄芩三两 麦门冬二两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风病,四肢懈惰,体重,不能胜衣,胁下痛引肩背,脉浮而弦涩,此风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若流于腑,则腹满而胀,不嗜食,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主之。


风病,四肢懈惰,体重,不能胜衣,胁下痛引肩背,脉浮而弦涩,此风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汤主之;若流于腑,则腹满而胀,不嗜食,枳实白术甘草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

枳实四枚(炙) 厚朴二两(炙去皮)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病,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嗌干,肩背痛,脉浮弦而数,此风邪乘肺也,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主之;若流于大肠,则大便燥结,或下血,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主之。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方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方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地黄三两 二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616】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别名:白术茯苓汤、茯苓白术汤、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处方来源:《伤寒论》。
药物组成:
芍药3两,甘草2两(炙),生姜(切)3两,白术3两,茯苓3两,大枣12枚(擘)。

各家论述:
《尚论篇》:在表之风寒未除,而在里之水饮上逆,故变五苓两解表里之法,而用茯苓、白术为主治。去桂者,以已误不可复用也。然桂枝虽不可用,其部下诸属,皆所必需。倘并不用芍药以收阴,甘草、姜、枣以益虚而和脾胃,其何以定误汗、误下之变耶?故更一主将,而一军用命甚矣,仲景立方之神也。《伤寒贯珠集》:表邪挟饮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饮而后表可解。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而表邪无附,亦自解矣。《古方选注》:苓、术、芍、甘,治太阳里水法也。解肌或下,水邪不去,而反变症,是非解肌者矣,当去桂枝,而以苓、术、生姜代桂枝行阳,存芍药以收阴;不取辛甘发散于表,取苓、芍约阴利水,甘、枣培土制水,即太阳入里用五苓表里两解之义也。《伤寒论类方》:凡方中有加减法,皆佐使之药,若去其君药,则另立方名。今去桂枝为名,所不可解。殆以此方虽去桂枝,而意仍不离乎桂枝也。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_《伤寒杂病论》
厚朴三两 枳实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少阳病《伤寒论》六经病之一

病证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是指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症的病变。属于病位既不在表,又未入里的半表半里证,临床上常兼太阳表证或阳明里证。治疗应以和解为原则,小柴胡汤为其代表方。

一、少阳病的病因病机
少阳病的来路有三条,《伤寒论》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1、他经传来,即由太阳病或阳明病传入,“伤寒五六日中风”、“伤寒中风”、“本太阳不解”皆属此类。
2、本经自病,外邪改入少阳而得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3、阴病转出,由厥阴热胜阳复转出少阳,如“呕而发热,用小柴胡”即是。
少阳病的主要病因在《伤寒论》还有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欠固,则外邪便可由表入里,侵犯少阳,但此时正气又非大虚,尚可与邪气相争,时有进退,出入不定,这样就产生了少阳病。这少阳病多因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少阳胆经所致。
当少阳病证形成以后,其病机可用郁、热、虚三字概括之。郁为经气郁滞,枢机不利,疏泄失调,升降失常,三焦失通,这些是少阳病病机的重心所在。热由郁致,相火蒸腾,胆火上炎,郁而不得宣泄。热仅次于郁,也是少阳病病机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是指正气不足,系外邪人侵的内在因素,乃少阳病病机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小柴胡汤方组中的前三味药柴胡、黄芩、人参、就是针对少阳病病机郁、热、虚的排列顺序而设置的。

二、少阳病的辨证要点
邪气结于半表半里,阳气被郁,肌肤失温,故恶寒;阳气蓄极而通,外达肌肤则发热,一郁一通,郁通交替,因而形成寒热往来;邪结少阳,经气郁滞,气不条达,则神情默默,心烦;气机不畅,影响胃腑,胃失和降,则时时欲呕,不欲饮食;邪郁少阳,郁而化火,气火上扰则口苦,咽干,目眩;邪在少阳,气机郁滞,气不达条,故脉弦。
本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为辨证要点。

三、少阳病的治疗方法
少阳在腑为三焦和胆,肝胆相表里,共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又内寄相火;三焦总司人体之气化,为水液代谢和相火游行之通道,故少阳为病常出现相火内郁、上炎、气机疏泄失常以及水液代谢障碍等病理变化。又由于脏腑相连,土木相关,少阳为病又常可波及脾胃。
因此,治疗少阳病应以和解少阳为治则。
(一)方剂治疗
阳病亦有经证、腑证之分:耳聋、目赤、头角痛、胸胁苦满等为经证;口苦、心烦、喜呕、往来寒热、不欲饮食等为腑证。经证与腑证常相兼出现。治疗上均以小柴胡汤为主,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少阳病有汗、下、吐三禁,但由于少阳病有向里,向表两种转归,常可伴有表证或里证,治疗时亦可兼用发表或攻下等法。如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等。
1.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经病证。寒热往来,口苦,目眩,耳聋,咽干,胸满,胁痛,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苔薄白,脉象虚小弦数。妇人中风、疟疾、黄疸。
2.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寒热往来,郁郁微烦,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呕不止,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黄,脉象右实左弱、弦数有力。
《伤寒医诀串解》卷三:“何谓少阳经证?曰:口苦,咽干,目眩是也。有虚火、实火二证之辨;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虚火证,宜小柴胡汤。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证,宜大柴胡汤。何谓少阳腑证?曰:少阳主寒热,属于半表则为经,属于半里则为腑。其证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拎于中,有痞、痛、利、呕四证之辨:因呕而痞不痛者,半夏泻心汤;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邪气而腹中痛,宜黄连汤;邪已入里,则胆火下攻于脾而自利,宜黄芩汤;胆火上逆于胃而为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以上4方,寒热攻补并用,仍不离少阳和解法。”
(二)针灸治疗
中渚穴:针入三分至五分,留捻三分钟。
足临泣:针入三分,留捻三分钟。
期门:针入三分,留捻二分钟。
间使:针入三至五分,留捻三分钟。
窍阴:针入一分,留捻一分钟;再灸麦粒大之艾炷三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