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舌证状。
(2022-07-29 06:31:56)
标签:
中医 |
舌证状
152.舌肿
舌肿满口疼痛,由于七情郁结,心经火盛血壅,称做“紫舌胀”。舌肿且胀,坚硬如甲,寒热交作,称为“木舌”。均能堵塞咽喉致死,宜针刺出血,内服加减凉膈散。肿胀露出口外者,用冬青叶浓煎浸之。加减凉膈散
153.舌胖
154.舌长
舌伸长吐出口外不收,名为“舌纵”,由内火炽盛所致,用冰片五分掺舌上。
伤寒证见舌出者,多死。
小儿舌出,称为“吐舌”,多因心脾积热。用人中白、冰片,或冰片、硼砂、雄黄研末搽舌上,另用黄连一味煎服。155.舌短
舌短卷缩萎软,不能伸出,名为“舌萎”,亦称“舌卷”。多见于气分极虚或寒邪凝滞胸腹,如果久病与阴囊收缩同时出现,则为厥阴经气绝,不治。156.舌歪
舌头伸出不正,或向左歪,或向右歪,为“中风”的证状之一,常与颜面麻痹并见。参阅口唇证状“口眼歪斜”条。157.舌颤
伸舌时颤动不禁,为虚证及及“类中风”证状之一。158.舌强
多因风痰阻于舌本,故其表现为不能转运,言语謇涩,为“中风”证状之一。初起用涤痰汤,久不愈用资寿解语汤。
涤痰汤
资寿解语汤
羌活、防风、附子、羚羊角、枣仁、天麻、肉桂、甘草、竹沥、生姜汁
159.舌麻
舌上麻辣或麻木,称为“舌痹”。由于心绪烦扰忧思暴怒,气凝痰火而成。用荆芥、雄黄各五分,研末,木通煎汤送服,或用皂角末掺舌上。
160.舌痛
饮食时舌部刺痛,除舌上生疮外,二般多由舌苔光剥、碎裂和舌尖红刺等所致,属于阴虚及内热证候。
161.弄舌
小儿时时伸舌,上下左右,有如蛇舔,多因心胃蕴热,挟有肝风。内服清胃散,外用牛黄少许涂舌。
清胃散
162.啮舌
自咬舌头,为“内风”证状之一。《内经》上说:
“人之自啮舌者,此厥逆走上,脉气皆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用神圣复元汤加减。
神圣复元汤
黄连、黄柏、生地、枳壳、细辛、川芎、蔓荆子、羌活、柴胡、藁本、甘草、半夏、当归、防风、人参、郁李仁、干姜、附子、白葵花、黄芪、豆蔻、橘红
舌上有裂纹,少者一、二条,多者纵横交错,也有极深如沟。一般有苔者属内热,无苔者属阴虚。
个别属于先天性者,不作为病征。
舌苔中剥去一块如钱,或剥去数块,或满舌花剥如地图,均属阴虚、津液不足,俗称“脱液”。
即使热象不明显,慎用香燥。
舌光而干,为阴虚重证,常见于温病后期,宜滋血增液。苔腻而干,为胃津耗伤,在湿温病中、后期为多见,有厚腻粗糙,扪之如沙皮的。治宜先生津液,等待津回舌润再化其湿。滋血增液用生地、麦冬、阿胶、白芍,生津用石斛、花粉、芦茅根等。
166.舌苔腻
舌苔比正常为厚而粘腻称为“舌腻”,多因胃有湿浊。有稍厚者,有极厚者,由此可以观察湿浊的轻重。一般以白腻为寒湿,黄腻为湿热,但须分辨干润和黄色浅深。特别是腻而状黑、干燥者,为热极似寒,滑润者为寒盛制热,治疗上有很大差别。吃奶的婴儿舌常白腻带滑,常人刚吃牛奶或豆浆后舌亦白腻,但都是腻而较浮,不难区别。
167.舌光
舌光无苔为阴虚证的特征,光如去膜猪腰者,为肝肾阴分极伤,难治。
168.舌淡
舌质浅淡为血虚,血愈虚,色愈淡,甚至淡白全无血色,为气血大虚。
169.舌绛
舌质红绛为血分有热。仅在舌尖绛者,为温邪初入营分或阴虚火炎,病在上焦为多。
170.舌青紫
舌尖或舌边有青紫小块或一片青紫色,多见于阴寒证和瘀血证,有纯青如水牛舌者不治。
孕妇见舌青为胎死腹中。
171.舌边锯痕
舌边缘凹凸不齐如锯齿状,为肝脏气血郁滞。
172.舌尖红点
舌尖生红点、红刺,或延及两侧舌边,均为血分有热或心肝火旺。若红而紫暗者为瘀者。
173.舌上出血
舌上出血名为“舌衄”。初起舌上出现小孔如针眼,血自孔内渗出。由于心火上炎,血热妄行。孔色紫者为热甚,黑者防腐烂。宜服升麻汤,兼搽必胜散。单方用大、小蓟捣汁和黄酒少许内服,或先用蒲黄煎汤漱口,次用槐花炒研掺之。
升麻汤
必胜散
174.舌上血泡
舌上生紫色血泡,大如绿豆,往往自破出血即平,平后别处又起,多因心脾郁热。初起用蟾酥丸三、四粒含化咽下,破后搽紫雪散,亦徐徐咽下。火毒炽甚的,坚硬疼痛,伴有寒热,称为“舌疗”,亦用前法,并内服黄连解毒汤。
蟾酥丸
紫雪散
黄连解毒汤
175.舌上白泡
舌生白泡,大小不一,在舌上者,名“舌上珠”,属心脾积热,用三黄汤加石膏、草河车、地丁草。在舌下者名“舌下珠”,属脾肾两虚,用知柏八味丸加玄参、木通。
三黄汤
知柏八味丸
176.舌上疮毒
舌上初起如豆,逐渐长大如菌,头大蒂小,疼痛红烂无皮,朝轻暮重,名为“舌岩”,又称“舌菌”。往往肿突如鸡冠,舌本短缩,触之痛不可忍,津涎臭秽逼人。此证多由心脾郁火形成,黄因舌难转动,饮食不能充足,致令胃中空虚,日渐衰败。初起用导赤散加黄连,热盛者用清凉甘露饮,外用北庭丹点之。
导赤散
清凉甘露饮
北庭丹
177.舌下肿块
舌下肿起一块,形如小舌,妨碍饮食言语,称为“重舌”。由于心脾热盛,循经上冲,血脉胀起。用黄连一味煎汤内服,外搽青黛散。
舌下结肿如匏,光软如棉,由积火痰涎流注而成,名为“痰包”。须用针刺破,流出粘稠液汁,搽涂冰硼散,内服加味二陈汤。
青黛散
冰硼散
加味二陈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