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疏风散热,除热止汗的良药!
(2022-06-23 16:37:43)
标签:
中医 |
桑叶的功效与作用?疏风散热,除热止汗的良药
【桑叶】
中医认为,桑叶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桑叶用途较广,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症状。
《神农本草经》中称桑叶为“神仙草”,具有补血、疏风、散热、益肝通气、降压利尿之功效;可见,古代医学家已认识到桑叶是除热止汗之良药。
【功效与作用】
1、疏散风热
用于风热感冒及目赤肿痛,常配菊花。
2、清肝明目
用于风火目疾(如急性结膜炎)。配黑芝麻名桑麻丸,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视物昏花。
3、清肺润燥
该品苦寒清泄肺热,甘寒益阴,凉润肺燥,故可用于燥热伤肺、干咳少痰。据《本草纲目》明确记载:“煎汁代茗,能止消渴”。
4、降血糖
桑叶中含有一种独特的物质蜕皮甾酮,这种物质进入到身体之后能有效促进身体多余的葡萄糖转化成为糖原,但是对正常所需要的血糖却不会造成影响,不仅不会危害健康,反而对于一些血糖过高的疾病有着很好的抑制以及治疗的作用,所以说三高人群很适合服用桑叶。
5、抗氧化
桑叶中含有较多的异黄酮类似物,这这种成分和人参皂苷相似,具有很强的补益和抗衰老作用,能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和氧化物质,对缓解皮肤的衰老和色素的淡化有很好的作用。
【服用禁忌】
1、桑叶服用过量会导致脾胃虚寒。过量喝桑叶水会使得寒气增加,对于精血造成很大的伤害,不利于老年人的养生。
2、空腹喝桑叶对肾不好。因为桑叶属于寒性物,过量会使身体寒气增加,所以它也不适宜在大清早喝,很多人在泡桑叶水喝的时候,喜欢在起床之后先喝上一杯。
3、妊娠期妇女应禁喝桑叶。妇女处于妊娠期时,是她们身体最脆弱的阶段,所以要避免接触刺激性食物。
历代著述
自《神农本草经》之后,汉、隋、唐三代对桑叶止汗的作用记述较少,杜武勋翻阅《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隋唐医家巢元方、孙思邈、王焘等的著作,均未发现用桑叶治疗汗证的记载,他指出后世对桑叶止汗的记载可能最早见于南宋医家张杲的《医说》。
张杲在书中以医案的形式记载了桑叶止汗的作用:“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羸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出汗,迨旦,衣服皆透湿,如此二十年,无复可疗,唯待尽耳。监寺僧曰:吾有药,绝验,为汝治之,三日宿疾顿愈,遂并授以方,乃单用桑叶一味,乘露采摘,控焙干,碾为末,二钱,空腹,温米饮调,或值桑落干者,亦堪用,但力不如新者”。
宋代之后,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指出:“青桑第二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最止盗汗”。《丹溪治法心要》在论述当归六黄汤后指出此方在治疗盗汗时可再加桑叶等药。
到了明代,梁学孟指出“用青桑第二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治疗盗汗。龚廷贤也指出:“治自汗盗汗久不止者,以清晨采带露桑叶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米饮调服”。江瓘在《名医类案》中转述了《医说》的医案。可见明代医家也认识到了桑叶止汗的作用,并继承了前人的学说。
清代对于桑叶止汗的记述有承袭前人之说者,如《本草备要》和《本草从新》,它们均明确提出桑叶研末米饮调服治疗盗汗。并且在这一时期,桑叶止汗又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医家开始探索用桑叶治疗不同汗证,著名医家陈士铎和傅青主为其中代表。
陈士铎在《辨证奇闻·汗症门》中记载了10则止汗方,其中含有桑叶的便有4则。这些方药治疗汗症的范围变得多样化,如敛汗汤治疗“人有大病之后,无故而遍身出汗”;补阴止汗汤治疗“人有夜间发热,初时出汗星星,后则渐多,日久每夜竟出大汗,至五更而止”;收汗丹治疗“人有饮食之时,头项至面与颈脖之间大汗淋漓,每饭皆如此,然身又无恙”;滋心汤治疗“人有心头有汗,一身手足无汗者”。陈士铎还在《石室秘录》中提出了另外一个含有桑叶的止汗名方遏汗汤,并用它治疗“人头顶出汗”。
傅青主也善于用桑叶治疗汗出,他指出:“人有病不宜汗多,若过出汗,恐其亡阳,不可不用药以敛之,方用:人参、黄芪、当归各一两,桑叶五片,麦冬三钱,炒枣仁一钱,水煎服”。民国时期亦有一些医家用桑叶治疗汗出,上海名医秦伯未便是其中一位,颜德馨曾回忆道:“先师秦伯未先生,亦喜欢用此味(编者按:以霜桑叶研末,米饮调服)治头面出汗”。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发展和创新了桑叶的止汗作用。北京名医魏龙骧曾不相信药性平和的桑叶能够治疗缠人之汗出,后经过临床实践发现“每日吞干桑叶末9g,米汤下之”的方法治疗盗汗确有效验,并对此深信不疑。上海名医颜德馨也曾记载其利用桑叶治疗盗汗一案:“乡妇王氏,年60,盗汗已2年余,询其别无所苦,饮食如常,惟觉精神疲乏,始用益气固表,继用滋阴降火均无效,后以霜桑叶研末,米饮调服9g,早晚各服一次,半月已愈,终未复发”。
止汗机理
从上文可以看出,桑叶最初被用来治疗盗汗,到了清代,陈士铎、傅青主等人开始用其治疗自汗,可见桑叶不仅可以治疗盗汗也可以治疗自汗。那么分析桑叶止汗的机理,当先清楚自汗盗汗两者的病机。
自汗盗汗,古人常分开治疗,且认为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但明代医家张景岳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此其大法,固亦不可不知也。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他指出:“如遇烦劳大热之类,最多自汗,故或以饮食之火起于胃,劳倦之火起于脾,酒色之火起于肾,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谓非阳盛阴衰者而何?又若人之寤寐,总由卫气之出入,卫气者,阳气也,人于寐时则卫气入于阴分,此其时非阳虚于表者而何?”所以他指出“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他认为在汗证治疗上当重视辨别阴阳,并且指出辨别阴阳当先“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知斯二者,则汗出之要无余义,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纲领矣。”可见无论是自汗还是盗汗,它们的病机或是阴虚或是阳虚。阴虚者有火,清火便可止汗;阳虚者表虚,固表便可止汗。
桑叶味甘性寒,轻清疏散,可清解热邪,故可使亢盛之火平,淋漓之汗止。正如明代医家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所言: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
用法用量
至于桑叶止汗时的用法用量,古今各有不同。分析诸医家所述,桑叶止汗的用法或为研末吞服,或为入剂煎服。研末吞服,源于《医说》。张氏记载单用桑叶一味,碾为末,二钱,空腹温米饮调服;朱丹溪承袭此说,未给出用量;龚士贤则指出以清晨带露桑叶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米饮调服;近代医家师承此说者亦多,魏龙骧和颜德馨均是用以霜桑叶研末,米饮调服9g。当代医家王豪的做法则是:“霜桑叶45g干燥研末,每日晚上睡前用米汤送服桑叶散9g,儿童用量酌减,连续服药5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一个疗程即可痊愈,服药期间停服其它中西药物,并注意保暖。”张安富则采用:“乘露采摘鲜桑叶置瓦上焙干,碾细粉,取6g早晨空腹大米汤送服,每天1次,连服3天。如盗汗不止,则作无效论。”入剂煎服,陈士铎的5个止汗名方均属之。
分列如下:
敛汗汤:黄芪一两、麦冬五钱、北五味二钱、桑叶十四片,水煎服;
补阴止汗汤: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人参二钱、白术三钱、地骨皮一两、沙参三钱、北五味一钱、桑叶十片,水煎服;
收汗丹:玄参三钱、生地三钱、荆芥一钱、五味子三分、桑叶十片、白芍五钱、苏子一钱、白芥子一钱,水煎服;
滋心汤:人参三钱、桑叶十四片、黄连五分、丹参三钱、麦冬五钱、甘草五分、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柏子仁二钱、生地五钱、白术三钱、沙参二钱、玄参三钱、丹皮三钱,水煎服;
遏汗汤:桑叶一斤、熟地二斤、北五味三两、麦冬六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白滚水送下五钱或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