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补中益气汤加味应用

(2022-06-20 18:17:26)
标签:

中医



补中益气汤加味应用

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蔓荆子、川芎,专治内伤发热,或里虚不足兼有外寒者。

症见发热,间作不休,微汗,至颈而还,口不知谷味,可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头痛甚者加蔓荆子、川芎。

如伴有泄泻而热不退,可加附子。此里虚不足,若反用汗下则贻误病机。


补中益气汤加干姜、五味子,治内伤久咳而不愈,可见潮热、微汗、咳嗽痰稀、不思饮食。是为气虚痰饮,不必理痰治嗽,正气足病自除。

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主治脾肺气虚,或心肺气阴两亏之畏寒、肢体倦怠、痰涎自出、心悸等。本方有生脉散合补中益气汤之意义。如前所述,方老治疗气虚阴耗久咳案,此后笔者每遇此等证屡用屡效。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可治气虚臂痛,体软痰涎,头目晕重,身如虫行的脾气不升、气血不能营之症状。

补中益气汤加山栀。此以补中益气汤补气除阴火,加山栀以清三焦之火。主治劳伤中气,怒动肝火,症见气怯腹胀、口苦心烦或口舌生疮等。

补中益气汤加黄柏。李东垣有因饮食劳倦、口干嗌干者加葛根,伴有肾水匮乏者加黄柏以救肾水,泄阴中伏火,或烦扰不止加生地黄以补肾水。笔者治中气下陷,肾下垂血尿或慢性肾盂肾炎久治不愈者,有一定疗效。

补中益气汤倍加参、芪,主治元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木香,主治胸痛、腹痛、左关脉弦之脾虚肝乘证。

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人参,主治形寒肢冷、心悸、自汗、脉浮大按之弱或沉细结代等阳气虚寒证。

补中益气汤加柴胡、黄柏、山栀、茯苓、木通,主治小便淋沥、气虚、膀胱湿热未清。


补中益气汤与丸药的配合应用

凡饮食劳倦、夜寐难成或心烦者,可配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

凡饮食劳倦、思虑伤心脾者,可配归脾丸、人参养荣丸。

凡中气不足、纳谷少思或口漾清水者,可配香砂六君丸。

凡中气不足、脾胃虚寒、食后腹胀者,可配附子理中丸。

凡中气不足、气病无力排解而便结者,可配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

凡肺脾气虚、小便淋沥或尿血者,可配知柏地黄丸。

凡脾肾气亏、腰酸膝软、四肢厥冷或夜尿频多者,可配金匮肾气丸。

凡气虚肾弱、腰腿痿废者,可配健步虎潜丸。

凡脾虚肝旺者,可配左金丸。

凡脾胃亏损、停食痢疾者,可配香连丸。

凡脾气素弱、月事不调者,可配逍遥丸。

补中益气汤好像可以很广泛地应用,但现实的情况是,善用补中益气汤的医者日益更少,很多时候病人的证状明明很符合中气不足或者气虚下陷的证,但用补中益气汤的结果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其中主要存在三大因素。第一就是药量的问题,原方所用药量非常的轻,折合成现代用量,一剂药总剂量仅为十克左右,虽然其中的药量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调整,但一般不能超出原来的三倍。第二就是服用方法,是“早饭后温服”,再晚也应该在午时之前,因为整个药方是以升为主的,最好对应天地的阳升阶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脉证相符。在《内外伤辨惑论·辨脉》中有提到:“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过甚,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搏肺。”“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总结起来就是:右脉大于左脉,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脉,或脾脉独大且见数脉时可“数中显缓”甚至有时会见到代脉。此外,李东垣从反面论述了有一部分脉象是不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的。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在治腹痛时提到:脉弦不可用,当用小建中汤;脉沉细不可用,当用理中汤;脉缓不可用,当用平胃散。在这里我再加一条:舌苔黄而火气大者不可用

四时用药加减法

《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又云肠胃为市,无物不包,无物不入,寒热温凉皆有之。其为病也不一,故随时证于补中益气汤中,权立四时加减法于后。

以手扪之而肌表热者,表证也。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非正发汗,乃阴阳气和,自然汗出也。

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如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分),五味子二十个。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顶痛脑痛,加藁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一钱),防风、 藁本(以上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三分)消其肿;人参(五分),黄芪(七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干咽干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个),麦门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五分)。

如秋凉亦加。

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以上各五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以上各三分),陈皮(五分)。此三味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以上各五分)。

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五分)。

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以上各五分)。

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以上各一钱)。

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以上各三分),浓朴(七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桂心也)。

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以上各一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以上各一钱)。

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枳实(三分)。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以上各一钱)。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五分),甘草(三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热也。

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

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以理中汤主之;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术苦辛温,泻湿为主也。

胁下痛,或胁下缩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甘草(三分)。

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遍阅《内经》中悉言小腹痛皆寒,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乃下焦血结膀胱,仲景以抵当汤并抵当丸主之。

小便遗失,肺金虚也,宜安卧养气,以黄芪、人参之类补之。不愈,则是有热也,黄柏、生地黄(以上各五分),切禁劳役。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五分);如淋,加泽泻(五分)。此下焦风寒合病也。经云,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乃受客邪之湿热也,宜升举发散以除之。

大便秘涩,加当归(一钱),大黄(酒洗煨,五分或一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如大便行则止。此病不宜大下之,必变凶证也。

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五分)。脉缓,显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以上各五分)。

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以除风湿羌活汤主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