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对药,赤小豆、赤茯苓,二药参合,利尿行水消肿之力倍增;脚背肿,泄水至神汤
(2022-06-19 20:08:59)
标签:
中医 |
施今墨对药
(四)
赤小豆、赤茯苓
【单味功用】赤小豆为豆科一年生半缠绕草本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 Ohwi et
Ohashi或赤
豆V.angularis Ohwi et
Ohashi的干燥成熟种子。味甘、酸,性平,入脾、心、小肠经。本品性善下行,既能清热利湿、行血消肿、通利小便,令湿热从小便而出,用于治疗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类似肾炎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等)、脚气水肿、轻症湿热黄疸,如发热、无汗、身发黄(类似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又能行血降火、清血热之毒,用于治疗糖尿病、痈肿、泻痢。
赤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味甘,性平。入心、脾、胃、肺、肾经。本品长于宁心安神、利窍行水、清利湿热,专泻心、小肠、膀胱之湿热,用于治疗心烦不宁、小便短赤、淋漓不畅、泻痢。
【伍用功能】赤小豆甘平,下行走小肠,行津液,利小便,治下半身有形之水为主;赤茯苓甘平,色赤,入走血分,行血通脉,去水气,利小便为要。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小便、消水肿之力益彰。
【主治】湿热为患,水肿腹满,下肢水肿,小便不利,甚或尿血等症:急性肾炎,急性膀胱炎诸症;乳痈(乳腺炎):泻痢。
【常用量】赤小豆10-30克;赤茯苓10-15克。
【经验】赤小豆、赤茯苓为对,为施老所习用。《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肿除胀。赤茯苓色淡红,入心脾膀胱经,泻心小肠膀胱之湿热,利窍行水。二药参合,利尿行水消肿之力倍增。
《辨证录》臌胀门(七则)
人有两足跗上人体部位名。即脚背之上先肿,渐渐肿胀至腹,按胀上如泥之可抟摶tuán把东西揉弄成球形:~泥球。~纸团,小便不利,大便反结,此由土气之郁,非水肿也。人生脾胃之气健旺,则土能克水,而水自灌注于经络,两不相碍也。惟脾胃气虚,则土不能转输水精于上,而胃中之水积而不流,于是浸淫于表里、皮毛而无所不到也。然而脾胃气虚,非脾胃之故也。由于肾气之虚,则土无升腾之气,而土乃郁而不伸,力不能制水,使水来相侮,而脾胃之气愈虚也。夫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肾气从阴则阖;阳太盛则水道大开,阴太盛则水道常闭;阳为肾中之火,而阴为肾中之寒也。肾寒则脾胃亦寒,水畏热而不畏寒,此寒土之所以难制水也。然则治水肿之法,乌可舍补肾之火,而他求蓄水之土哉。虽然水势滔天,补火以生土,迂缓而难以决排;放水以全土,利便而易于蓄泄。故补肾中之火,可治久病之水臌;泄脾胃中之水,实益初病之水胀也。下体胀而上身未胀,正初起之病,宜急泄其水之为得。方用泄水至神汤
大麦须(二两)【可用麦芽替代】, 茯苓(一两) 白术(二两) 小赤豆(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腹必雷鸣,泻水如注,再剂而水尽泄无遗,不必三剂也。
论理,牵牛、甘遂之方未尝不可用,但虑世人天禀日薄,而脾、胃、肾三经多虚,恐不胜药力之过迅,故改立此方,于补中泻水,正气无伤而邪水尽出之为妙。方中白术、茯苓健脾胃之土,又能通脾胃之气。则土之郁可解,土郁既解,力足以制水矣。况大麦须能消无形之水,赤小豆能泄有形之湿,合而相济,自能化水,直出于膀胱,由尾闾之间尽泻而出也。
大麦须是一种中药材,古书记载其有和胃、止渴、消食等一些功效。
此症用冬瓜汤亦甚效。
冬瓜一个,煎水十碗。另用白术(三两) 车前子(五钱) 肉桂(二钱) 将冬瓜水煎汤二碗。先用一碗,少顷又用一碗。其水从大便而出,一剂而胀肿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