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第三讲,辨痉湿暍脉证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13)
这一条是论风湿之邪客于体表的证治。“一身尽疼,发热”,这是混邪客表的典型证候,而这一症状一到了“日晡所”,就是下午的14点到18点这个时间就会加重,也就是说这个病越到了下午、晚上就越重,上午还要轻一些。这和阳明病的潮热不一样。“潮热”,顾名思义,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才发热其余时间不发热,这个病是怎么得的呢?下面说了:“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呆的地方凉了,冷风吹了,吃的凉了,或者汗出又被风吹了,正出着汗,一身都是汗,玄府气孔都是打开着的,往凉水盆里一泡,汗就出不来,就变成了湿邪外面又受到风邪的侵袭,也就是“风湿相按”,在这种情况下,汗被风遇,化而为湿,就形成了风湿病。
为什么这个病“日脯所剧”呢?这个说法就很多了,有的还按着阳明来讲说少阳阳气始生,太阳为阳气隆盛,“盛在午时”,阳明就到了下午了,“气门乃闭”,阳明又主肌肉,风湿之邪客于肌肉,而阳明之气又旺于申西,到那个时候,正邪相争得更剧,证候就重了。这是古人的解释,我有些不一样的解释。这个病是伤于寒湿的,是属于阴邪为患,结合原文的发病原因来看,在下午的时候,人的阳气就开始衰了,阴气就开始盛了。无论是风湿,还是寒湿阴气都会助长它们,所以就会在日晡所加重。
P34;034;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p411Z7eg?p=34&spm_id_from=pageDriver
;
[刘渡舟_伤寒论].29
45:40;;;
这不是一种寒湿嘛?寒湿是在表,和里有没有关系呢?它和里是有关系的,外边的湿邪,里边的湿邪,它都有关系的,湿寒也不是光有表,它还有里,里边的寒也是湿寒,表里都有,如果光有表而没有里,那是另一个“但微微汗出者”,就联系这一条了。怎么联系的呢?大家都上《金匮》课了,“病者一身尽痛,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杏苡甘汤。(21)”,
麻杏改甘汤治这个病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就联系了第11条了。麻杏苡甘汤的药物剂量特别小,麻黄少到只有半两,合我们现在的分量就是1.5克,就是半钱。用了这么少的麻黄,汗出肯定不多。微微一见汗,这病就好了。因此,用麻杏改甘汤的时候,剂量不宜太大,太大就会汗出过多,汗出太多就违背了“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这个原则了。张仲景的文章是前后呼应的,要联系起来加以体会。再说一遍,凡是属于痹证的,风湿痹证有发热的,他不是恶寒,就是痹证发热,午后重的,要考虑麻杏改甘汤,效果非常之好,一身疼痛,还发热,而且每到下午两点之后加重,越疼越厉害,还伴有发热,就考虑麻杏苡甘汤。
人不用太大的能耐,只要能记住张仲景论证的话,用的时候把它对上了,就能起效。讲得天花乱坠,不会看病,也是白搭。他的证讲得清清楚楚,一个萝卜一个坑,记住,然后该用的时候用上。背下来很关键。比如说,记住这一条是“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杏苡甘汤。”
记住了,不就会用了吗?很朴素,很简洁,很实在,没有什么玄妙。因此,辨证论治,要先把证记住。证都记不住,怎么去辨呢?要继承发扬祖先留下的经验总结,而不是另起炉灶。如果把”日哺所“忘了,就不会辨证了,就治不好病了,麻黄汤证无汗而喘,两个症状都很重要,没记住就不行。湿病比较难治,湿邪是黏腻之邪,又是阴邪,又是有形之邪。湿邪会进一步变化,可以变疟,疟疾,可以变痰,还能变寒,还能变黄疽,能演变出很多的疾病。中医要是会治湿病,那就是很不容易的。要多看书,要总结,历代大家的东西要多看,像王孟英的《湿热经纬》,这书就很好看,王潜斋的王氏五种,五种书非常好。我常对同学们说:“比如你想用白头翁汤的,要想知道怎么用,就得看王潜斋的医案,你看他怎么用,你就明白了。光看《伤寒论》是不够的。那里面的白头翁汤有很多加减,加术【苍术、白术】,加半夏加白薇,加滑石,加芍药,有很多方法,所以必须要看到类的伤案,这样就是博闻广识了。
王孟英,王潜斋,晚号梦隐,后迁居杭州,生活于清代嘉靖至光绪年间,约公元1808~1890年。其曾祖父王学权以医名,曾著《重庆堂随笔》,以后其家世代为医。孟英十四岁时父病不起,致使家境贫困,因此立志继承先人遗业,学习医学。先后用时十年,博览群书,致使学业大进。再加之其一生中经历多次温热、霍乱、疫疬流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个人作品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上对温病的认识均十分深刻,颇有体会,成为享有盛名的温热学派著名医家之一。著有《温热经纬》、《王氏医案》、《霍乱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潜斋医话》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