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肝阳化风,头痛头晕,石室秘录,定风去晕丹。天麻钩藤饮
(2022-04-12 08:30:13)
标签:
中医 |
肝阳上亢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由于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证候。又称肝阳上逆,肝阳偏旺。多因肝肾阴虚,阴不涵阳,以致肝阳升动太过;或因郁怒焦虑,气郁化火,耗伤阴血,阴不制阳而成。头目眩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肝阳化风,肝风内旋,上扰头目,则眩晕欲仆,或头摇不能自制;气血随风阳上逆,壅滞络脉,故头痛不止;风动筋挛,则项强肢颤;肝脉络舌本,风阳扰络,则语言謇涩;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故手足麻木;风动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所以步履不正,阳亢则灼液为痰,风阳挟痰上扰,清窍被蒙,则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痰流窜脉络,经气不利,可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阻舌根,则舌体僵硬,不能语言;痰随风升,故喉中痰鸣。舌红为阴虚之象,白苔示邪尚未化火,腻苔为挟痰之征,脉弦有力,是风阳扰动的病机反应。
石室秘录
偏治法
如人病头痛者,人以为风在头,不知非风也,亦肾水不足,而邪火冲入于脑,终朝头晕,似头痛而非头痛也。若止治风,则痛更甚。法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晕自除。方用 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山药三钱,北五味二钱,麦冬二钱,元参三钱,川芎三钱,当归三钱,葳蕤一两,二剂即愈。(〔批〕定风去晕丹)。此方妙在治肾而不治风,尤妙在治肾而兼治肝也。肝木不平,则肺金失化源之令,而肾水愈衰。今补肝又补肾,子母相资,自然上清头目。况又入麦冬、五味,以滋肺金之清肃乎,所以下喉即安然也。
中医教科书推荐方:
【组成】天麻9g 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8g(先煎)栀子黄芩各9g 川牛膝12g杜仲益母革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
【用法】水煎,分2~3次服。
【功效】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症见头痛,眩晕,失眠,震颤,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方解】本方证为肝肾不足,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所致。肝肾不足,肝阳偏亢,风阳上扰,则头痛,眩晕;阳亢化热扰心,则失眠;风火内扰,则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平肝息风,兼以清降、补肾、安神。方中天麻平肝息风止眩;钩藤清肝息风定眩,共为君药。石决明长于平肝潜阳,清热明目,助君平肝息风;川牛膝活血利水,引血下行,直折亢阳,共为臣药。益母草活血利水,与牛膝配伍以平降肝阳;栀子、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治其本;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为佐药。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以平肝息风治标为主,兼以补益肝肾,清热安神。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肝肾不足,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常用方,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急性脑血管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肾不足,肝阳上亢者。
3.使用注意肝经实火之头痛,眩晕,不宜使用本方。
【功用鉴别】镇肝熄风汤与天麻钩藤饮均有平肝息风之功,同为治疗肝阳化风之头痛、眩晕的常用方。但镇肝熄风汤是以牛膝为君,配伍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等,镇潜息风之力较强,而天麻钩藤饮则以天麻、钩藤为君,配伍栀子、黄芩、茯神、夜交藤等,重在平肝息风,清热安神。
【方歌】 天麻钧藤栀决明,桑芩杜藤益牛神.息风清热补肝肾,头痛眩晕失眠宁。
【知识拓展】本方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为高血压头痛而设。其创制者在学术上力主中西医汇通结合。提出:“在不违背中医学术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逐步地和现代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联系起来,丰富中医学的内容,提高它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特点”。在制方中:一方面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认为高血压头痛病因多为肝火厥逆,上攻头脑所致。故在选药上,多以平肝息风药天麻、钩藤与清肝降火药黄芩、栀子相伍。另一方面,将方中所选的中药与现代药理作用相结合,方中之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等均有降压作用,且西医在治疗高血压病的过程中,常用利尿剂和扩血管药物,方中之牛膝、益母草均有良好的扩血管及利尿作用,提高了方剂配伍的针对性、有效性,融合中、西医理论组成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