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
五、苏州三叹
9月14日,从无锡惠山区出发,也就50公里有余,不到俩小时就来到苏州市区了。
前边说了,我们再访苏州完全是为了解开我夫人的抱怨。因为她总说我们永远在路上,不看看有啥用?
由此可见,抱怨也是一种民情民意的反映。某些人劝人知足而不要抱怨,也就是遇事不解抱怨一下都不被允许;甚至,时时有人不怀好意地提示你抱怨的坏处什么的,如果不是别有用心那就纯粹是个傻瓜。常好说人们有了委屈哭出来就好了,可见哭和抱怨都是在排遣堵死的情绪,不许抱怨不是想把人憋死吗?
抱怨和批评以及离骚都可以帮助谋划者选择正确的道路!
有点离题,但趁机说明了一个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
第一个要看的就是留园,因为按我的意思要先看拙政园;但听人说要预约。那就像小学生答题考试,先易后难吧。
看景不如听景。这一看之后,我的心里就像开了锅的沸水,发起了离骚,也就是有了不得不说的抱怨甚至感叹!
一叹游园挤
苏州地处江南,雨量充沛,植物茂盛。故,很多有钱人在这里安家自然只要随便打扮一下就在绿色的映衬下显得很漂亮了。这和“橘生淮南则为橘”有异曲同工之妙;各人的钱有多少,建设的园子也就有大小。植物和建筑物都有各自的“脾气”,你不按他的脾气他就不给你好脸色看。甚至,什么东西都有脾气,鸡鸭猫狗哇等等。一次在地方小报上看到一则新闻,一家养了一头猪,天天豆腐渣加糠。一天又到了喂食的时候也还是那个伙食,这头猪摇头晃脑不肯吃。主人就像孙猴子骂猪八戒,你这囊糠的夯货!哪知那头猪索性回窝躺下绝食了...
顺路,我们看的第一个是留园。紧接着又看了据说最有名的拙政园,(原来老人免票也不预约)虎丘。老实不客气地说,我都没有以AAAAA景区的眼光看他们;直催老伴儿,要快走。第一,我们挤不过年轻人;第二嘛,凡事看得多了就烦;就像美女,天天看美女,审美疲劳了,何来的美?不过是徒然浪费资源和时间精力罢了。
与其说是游园,不如说是受罪。摩肩接踵,呵气成云,从你口里呼出来再吸到我肚里,是何等的讽刺,还能看到好上?
苏轼好像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我也爱读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早就慕名寒山寺了。但我敢肯定,他们来这儿的时候肯定不会如此“游人如织”或者“游人如堵”,也才有了激情发而为诗。
所谓“尝鼎一脔可以尽知其味”,我们只看了留园就明白了游园之不堪——
苏州游园有感
脊背体臭萧萧下,不尽人头滚滚来。
声震天中难拍照,雅兴都被接踵排。
我认为,真正想如古人那样赏心悦目地游园,应该在这种情况下:邀约二三知己,漫步像书生神清气爽练小楷,一笔一划都要各自归位;或者如佛家潜心修行,默默打坐诵经心无旁骛。但有一点不可或缺,那就是彼此都有点墨水儿,懂点儿名人典故,你问我答,亦诗亦歌。不能让话落到地上。累了,或倚柱小憩,或沽小酒一壶,在亭台楼榭里边谈边酌,才算到了“快哉亭”。
据说大观园建成,贾宝玉和众美女一边看一边说出个典故或者弄出个诗词故事等等。如此,才能享受先人留下的盛宴,也不愧像苏轼和张继来此走一遭也。如像刘禹锡说的“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则闹哄哄,乱糟糟,只能算是赶庙会;哪能和悠游园林的高雅相比!
眼看着人头攒动,人挤人,手推人(不是推,而是因手无处放,只能自然地附在前面人的脊背。如果前面是一位娇滴滴的女娃儿那就连推一推也不敢);虽不敢大声说话却搁不住人多嘴杂;拍个照都要排队,观个景儿要轮换着来一等再等。任你以再好的心情而来,不可能不被已“污染”了的环境二次三次再“污染”!
如此,能不感叹吗?还要逗留,能看个好儿吗?
姑且把拍的照片展示一二,也算这次秋游苏州的一个成果吧:啰啰嗦嗦,说到底还是个钱和权的问题。我有钱,就把园林包一天,;我有权,我来之前就有地方官下令或者传话放假三天,闲杂人等不许靠近...
早就闻知苏州评弹名扬天下。特别是那吴侬软语,听不懂也依稀明白点儿,但听那个调儿,那个韵味儿,眼朦胧,屏呼吸,岂不如饮甘醪。
果真想那样,这种园子里可不行。人多也不是问题,要的是买票到戏园子里一边儿品茗一边儿听,那感觉就是神仙的了。
可是您看,旁边站着个如临大敌的保安,就有兴致也枉然。
可我们一没钱二没权,理想中的神仙实在难找,岂能不感之叹之。反过来问,各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一是远道而来二又没有应有的资源,又何叹之有?
好在,我们可以拍下来,今后或者回到家里细细品来。何不发挥自己的强项而空在这里嗟叹,有用有益吗?
果然,我们回去就把拍的照片印出来,附上文字说明,就成了我妻子向人谝的资料——
挤出人群,置身事外,倒能令我夫人乐不可支!
东京老夫妻执手游山河(连载)
2019(秋)
五、苏州三叹
9月14日,从无锡惠山区出发,也就50公里有余,不到俩小时就来到苏州市区了。
前边说了,我们再访苏州完全是为了解开我夫人的抱怨。因为她总说我们永远在路上,不看看有啥用?
由此可见,抱怨也是一种民情民意的反映。某些人劝人知足而不要抱怨,也就是遇事不解抱怨一下都不被允许;甚至,时时有人不怀好意地提示你抱怨的坏处什么的,如果不是别有用心那就纯粹是个傻瓜。常好说人们有了委屈哭出来就好了,可见哭和抱怨都是在排遣堵死的情绪,不许抱怨不是想把人憋死吗?
抱怨和批评以及离骚都可以帮助谋划者选择正确的道路!
有点离题,但趁机说明了一个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
第一个要看的就是留园,因为按我的意思要先看拙政园;但听人说要预约。那就像小学生答题考试,先易后难吧。
看景不如听景。这一看之后,我的心里就像开了锅的沸水,发起了离骚,也就是有了不得不说的抱怨甚至感叹!
一叹游园挤
苏州地处江南,雨量充沛,植物茂盛。故,很多有钱人在这里安家自然只要随便打扮一下就在绿色的映衬下显得很漂亮了。这和“橘生淮南则为橘”有异曲同工之妙;各人的钱有多少,建设的园子也就有大小。植物和建筑物都有各自的“脾气”,你不按他的脾气他就不给你好脸色看。甚至,什么东西都有脾气,鸡鸭猫狗哇等等。一次在地方小报上看到一则新闻,一家养了一头猪,天天豆腐渣加糠。一天又到了喂食的时候也还是那个伙食,这头猪摇头晃脑不肯吃。主人就像孙猴子骂猪八戒,你这囊糠的夯货!哪知那头猪索性回窝躺下绝食了...
顺路,我们看的第一个是留园。紧接着又看了据说最有名的拙政园,(原来老人免票也不预约)虎丘。老实不客气地说,我都没有以AAAAA景区的眼光看他们;直催老伴儿,要快走。第一,我们挤不过年轻人;第二嘛,凡事看得多了就烦;就像美女,天天看美女,审美疲劳了,何来的美?不过是徒然浪费资源和时间精力罢了。
与其说是游园,不如说是受罪。摩肩接踵,呵气成云,从你口里呼出来再吸到我肚里,是何等的讽刺,还能看到好上?
苏轼好像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我也爱读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早就慕名寒山寺了。但我敢肯定,他们来这儿的时候肯定不会如此“游人如织”或者“游人如堵”,也才有了激情发而为诗。
所谓“尝鼎一脔可以尽知其味”,我们只看了留园就明白了游园之不堪——
苏州游园有感
脊背体臭萧萧下,不尽人头滚滚来。
声震天中难拍照,雅兴都被接踵排。
我认为,真正想如古人那样赏心悦目地游园,应该在这种情况下:邀约二三知己,漫步像书生神清气爽练小楷,一笔一划都要各自归位;或者如佛家潜心修行,默默打坐诵经心无旁骛。但有一点不可或缺,那就是彼此都有点墨水儿,懂点儿名人典故,你问我答,亦诗亦歌。不能让话落到地上。累了,或倚柱小憩,或沽小酒一壶,在亭台楼榭里边谈边酌,才算到了“快哉亭”。
据说大观园建成,贾宝玉和众美女一边看一边说出个典故或者弄出个诗词故事等等。如此,才能享受先人留下的盛宴,也不愧像苏轼和张继来此走一遭也。如像刘禹锡说的“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则闹哄哄,乱糟糟,只能算是赶庙会;哪能和悠游园林的高雅相比!
眼看着人头攒动,人挤人,手推人(不是推,而是因手无处放,只能自然地附在前面人的脊背。如果前面是一位娇滴滴的女娃儿那就连推一推也不敢);虽不敢大声说话却搁不住人多嘴杂;拍个照都要排队,观个景儿要轮换着来一等再等。任你以再好的心情而来,不可能不被已“污染”了的环境二次三次再“污染”!
如此,能不感叹吗?还要逗留,能看个好儿吗?
姑且把拍的照片展示一二,也算这次秋游苏州的一个成果吧:啰啰嗦嗦,说到底还是个钱和权的问题。我有钱,就把园林包一天,;我有权,我来之前就有地方官下令或者传话放假三天,闲杂人等不许靠近...
早就闻知苏州评弹名扬天下。特别是那吴侬软语,听不懂也依稀明白点儿,但听那个调儿,那个韵味儿,眼朦胧,屏呼吸,岂不如饮甘醪。
果真想那样,这种园子里可不行。人多也不是问题,要的是买票到戏园子里一边儿品茗一边儿听,那感觉就是神仙的了。
可是您看,旁边站着个如临大敌的保安,就有兴致也枉然。
可我们一没钱二没权,理想中的神仙实在难找,岂能不感之叹之。反过来问,各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一是远道而来二又没有应有的资源,又何叹之有?
好在,我们可以拍下来,今后或者回到家里细细品来。何不发挥自己的强项而空在这里嗟叹,有用有益吗?
果然,我们回去就把拍的照片印出来,附上文字说明,就成了我妻子向人谝的资料——
挤出人群,置身事外,倒能令我夫人乐不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