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老夫妻执手游山河(连载)
2024-08-20 07:46:36
标签: 平陆 老有所乐 旅游 文化
2019(春)
二十二、公社食堂之沉滓泛起
5月5日
平陆。
也许是想的事太多再加上鞍马劳顿。拐进平陆县立即觉得像散了骨头架,就近下榻一家无名“宾馆”。
第二天早晨,在不远处一小坡下沿儿发现了早年司空见惯而今奇奇怪怪的“知青饭店”——
原以为,一个小小的平陆县,除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为了六十一位阶级弟兄”——即六十一位农民集体中毒,拉开了“阶级友爱”的接力赛,终于从北京找到了特效药(此地现有“为了六十一位阶级弟兄展览馆”)。由于交通不便,先运到了郑州,再转机运到了黄河南岸。事情总是曲折的,到了对岸已是夜里。被“黄河自古不夜渡”阻住又开先例终于拿到了特效药,救活了六十一位阶级兄弟的生命。
此事经过媒体报道,一时间阶级友爱成了热门话题...只是很遗憾,我们至今已经知道了雷锋去世的经过,却还不明白六十一位阶级兄弟中毒的细节...也就不把这个小县城放在眼里;谁知,人留不如天留。虽说细雨如丝时下时不下的,但实在不愿再披着雨衣上路。只好,呆在宾馆里,查阅资料,写写日志。
这才发现,原来这里是傅説——商朝名人故里——据说他使渐渐式微的商朝起死回生,的确是个人物。
日子是要过的,饭也总是要吃的...还有二两小酒呢...
下了小坡儿就到了“知青食堂”!
拉着妻子的手——我这个小女人很封建的,能拉着手走在大街上是近几年才被允许的事——走进食堂,一股被往事尘封的气息立马就扑面而来!
客人很多。说明她们的饭菜很硬。
我想他们都是本地人,不会像我这样不“慕名”只为果腹而来的。也许,除了吓人的招牌,她们是以诚信经营和良好服务吸引顾客的!至于名字,久而久之,也没人(除了我们)拍案惊奇了。
完全像一群孩子穿梭其间,一股股青春的朝气撞醒了我那还在路上的心;更好像历史在如何如何......吧,反正就是觉得新鲜。
饭后闲坐,提出请求,就是想把一个女孩子带回家。边说我边掏出了手机。女孩子先是愣了一下,马上就明白了。十分爽快地答应,行啊!
您看,就是她!仔细端详端详,是不是真有点像娘儿俩或者她就叫声奶奶也不吃亏啊。
我没弄错。食堂也好饭馆也罢,都一样的只为吃饭。从里面的“公社”、“农场”等字样,有什么区别吗?那年月,我回老家探亲时和奶奶都在大食堂吃过“不要钱”的稀汤寡水,那种吃罢饭舔舔碗扭回头再看看世界第一大锅恋恋不舍光喝汤撑起来的大肚子等等,就是十辈子也忘不了!
他们用这个题材唱戏,不过是图个新意。真考考她们什么叫公社食堂,未必能答的上来。
很多事情就是这个规律:旧事翻新新事陈旧,反反复复循环不已。现在不是又有人怀文革之旧了吗。特别是年轻人,一哄而上。懒得读历史,又不愿意勤思考,跟风颂圣,鞭挞美好的怪现状不是时时发生吗?
网友评论选:
看了楼主的帖子,让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中~
—— 照下去
看见这种东西,全身汗毛根根立正,全都竖起来了。
—— a不明白c
如果知青食堂或者公社食堂里仍然供应的是缺油少肉、清汤寡水的大锅饭菜,我感觉倒是值得去找回当年那个感觉。如果一方面是绿军装、红袖章……另一方面却是酒绿灯红、酒池肉林……我只能认为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 看黄河水往东流
东京老夫妻执手游山河(连载)
2019(春)
二十二、公社食堂之沉滓泛起
5月5日
平陆。
也许是想的事太多再加上鞍马劳顿。拐进平陆县立即觉得像散了骨头架,就近下榻一家无名“宾馆”。
第二天早晨,在不远处一小坡下沿儿发现了早年司空见惯而今奇奇怪怪的“知青饭店”——
原以为,一个小小的平陆县,除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为了六十一位阶级弟兄”——即六十一位农民集体中毒,拉开了“阶级友爱”的接力赛,终于从北京找到了特效药(此地现有“为了六十一位阶级弟兄展览馆”)。由于交通不便,先运到了郑州,再转机运到了黄河南岸。事情总是曲折的,到了对岸已是夜里。被“黄河自古不夜渡”阻住又开先例终于拿到了特效药,救活了六十一位阶级兄弟的生命。
此事经过媒体报道,一时间阶级友爱成了热门话题...只是很遗憾,我们至今已经知道了雷锋去世的经过,却还不明白六十一位阶级兄弟中毒的细节...也就不把这个小县城放在眼里;谁知,人留不如天留。虽说细雨如丝时下时不下的,但实在不愿再披着雨衣上路。只好,呆在宾馆里,查阅资料,写写日志。
这才发现,原来这里是傅説——商朝名人故里——据说他使渐渐式微的商朝起死回生,的确是个人物。
日子是要过的,饭也总是要吃的...还有二两小酒呢...
下了小坡儿就到了“知青食堂”!
拉着妻子的手——我这个小女人很封建的,能拉着手走在大街上是近几年才被允许的事——走进食堂,一股被往事尘封的气息立马就扑面而来!
客人很多。说明她们的饭菜很硬。
我想他们都是本地人,不会像我这样不“慕名”只为果腹而来的。也许,除了吓人的招牌,她们是以诚信经营和良好服务吸引顾客的!至于名字,久而久之,也没人(除了我们)拍案惊奇了。
完全像一群孩子穿梭其间,一股股青春的朝气撞醒了我那还在路上的心;更好像历史在如何如何......吧,反正就是觉得新鲜。
饭后闲坐,提出请求,就是想把一个女孩子带回家。边说我边掏出了手机。女孩子先是愣了一下,马上就明白了。十分爽快地答应,行啊!
您看,就是她!仔细端详端详,是不是真有点像娘儿俩或者她就叫声奶奶也不吃亏啊。
我没弄错。食堂也好饭馆也罢,都一样的只为吃饭。从里面的“公社”、“农场”等字样,有什么区别吗?那年月,我回老家探亲时和奶奶都在大食堂吃过“不要钱”的稀汤寡水,那种吃罢饭舔舔碗扭回头再看看世界第一大锅恋恋不舍光喝汤撑起来的大肚子等等,就是十辈子也忘不了!
他们用这个题材唱戏,不过是图个新意。真考考她们什么叫公社食堂,未必能答的上来。
很多事情就是这个规律:旧事翻新新事陈旧,反反复复循环不已。现在不是又有人怀文革之旧了吗。特别是年轻人,一哄而上。懒得读历史,又不愿意勤思考,跟风颂圣,鞭挞美好的怪现状不是时时发生吗?
网友评论选:
看了楼主的帖子,让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中~
—— 照下去
看见这种东西,全身汗毛根根立正,全都竖起来了。
—— a不明白c
如果知青食堂或者公社食堂里仍然供应的是缺油少肉、清汤寡水的大锅饭菜,我感觉倒是值得去找回当年那个感觉。如果一方面是绿军装、红袖章……另一方面却是酒绿灯红、酒池肉林……我只能认为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 看黄河水往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