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
十、听侯莉的安排(2)
4月19日
按照侯莉的安排,今天上午她来车接我们一起去纪念园,九点准时。我和老伴儿只知道去祭奠抗战英灵,至于在什么地方和如何行动,我们懵懵懂懂一时还不得要领。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昨晚和圆平一起写的那篇急就章,也就是存在手机里的祭文我已经学会轻触放大字体,届时读祭文,不愁老眼昏花(我跟本就不眼花)看不清了。
在这个空档,我又想起了昨天的事:我住宾馆后第一要务就是充电。可宾馆里的人说了,这里不能停车更不能充电。关于停车,还有人叮嘱我,要是有人来查问,千万别发火。不然把你的车弄走,甚至会罚款,麻烦就大了。后来,一位年轻人来了(问了才知道,他就是宾馆主人),他说白天不能咱晚上嘛。我说,不是说有“综治办”来查吗?他说,不碍事,咱这是二环以外。
啊,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且说第二天,我们早早起了床,做好了一切准备后,又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提前来到宾馆门外等车。不大一会儿,来了一辆黑色轿车,十分大气和豪迈。门外看车的老太太看了,也不黑红着脸(那一带人行道下面好像是她的辖区,停车位也就归她,还有收费什么的。昨天见我们的电三轮来了,立即逼我们停在人行道上),好像谁欠她什么了。
车上下来一位年轻人和一位中年妇女。不用问,年轻人是司机,中年妇女呢?是不是侯莉或者我就当她是侯莉了,竟然劳动人家大驾亲自来接,仅仅这份情,我们怎能经受得起。但时间紧迫,哪容多想,上车就是。
侯莉自己坐在了副驾驶的位置,又十分客气。好说歹说,非要我们俩坐中间不可。后来年轻司机说,那是贵宾位。原来,人家把我们当贵宾了!实在有点受宠若惊啊!行驶时,中途又先后上来两位女士,记得好像一位唐女士,还算年轻人吧;一位侯莉叫她张老师的,看样子就是中年妇女了。我以为,这才算人马齐备,正式踏上了前往目的地——陕西抗战老兵纪念碑园——的公路。
很明显,一直扭回头和我说话的侯莉是通过大量工作磨练出的好口才,滔滔不绝,讲起了她和所有志愿者的风雨历程如数家珍。
我的两眼紧紧盯住侯莉的嘴和眼睛——这是对讲话人的尊重。你不可以左顾右盼,更不可以随意插话——一字一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她说了她们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比如纪念碑的材料全是最坚硬的花岗岩——一说到花岗岩,侯莉就加强了口气:普通石头比如石灰岩不耐磨,顶多百年;而这种从上海采购来的花岗岩石,可历经千年而无损),再说到纪念碑,她就加重了语气——哪哪儿都不许立等等,费尽了周折...平时的工作,就是还要把关爱送到每个已知并登记在册的老兵手里和心里。还不断发现有被遗忘的新老兵,不在关注册里,那就要再加上了。甚至,老兵的一些家事也要求管,你不能推辞吧?
侯莉讲解她们的方方面面;不过讲那么多我是很难记住的,也就很难从我这儿再传递出去。只能择其要者,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通过各种途径,向各界包括海外人士募捐或者请求赞助。她们首先认识并得到魏老师——一位作家兼诗人的鼎力支援。因为建立陕西抗战英烈纪念碑的主意就是魏老师出头操办初具规模的,病逝后,接力棒就传到了侯莉手里......后来,侯莉还赠予我一本署名魏友奇的《野陌放歌》。读后,才知道,魏有奇,有企业有资金又有爱国情怀之放达人也!
魏老师还先后为抗日名将许德厚,张灵甫建立衣冠冢并立碑撰写碑文。可以说,他是为志愿关爱抗战老兵不至于被遗忘,累死的!
总得给那些死难者一个入土为安吧!侯莉说,费尽心思,遍寻支持,就像樊建川盖纪念馆没人愿意接受一样,她们也几乎绝望了。何鼎文将军的后人何正明者,特别推荐,政府特批的自己父亲的墓园还有一部分,让侯莉申请征地,再建“陕西抗日英烈纪念碑”,就可以相得益彰了。
有了地址自然还需要资金——侯莉说,我们上下求索包括自己带头捐款(我自己捐款五万元,是最多的;且笔笔都有账,公开,透明)请亲友捐助(我也提出要捐款,侯莉果断地拒绝并说明,你们低收入就不要捐款了。一个“低收入”说得我心里酸楚)等等。终于在
2018年4月4日上午,纪念碑
园在周至县广济镇小麦屯村何鼎文将军墓旁落成,并举行了揭碑仪式。
如下图——除了主题“陕西抗战英烈纪念碑”,其余部分的,刻上了每位老兵的名字。自然还留有余地,有新发现的就补刻上——
为了有名有实,侯莉还亲自到中条山会战地茅津渡一带,寻找会战遗址并取土,然后怀着极其庄重的心情——因为她们觉得那里的每一抔土里都有英烈们的忠魂——捧着带回,安放在纪念碑后面,起了一个墓形的土冢。
当他们一行到那里并说明来意,百姓们纷纷讲述自己家的祖上保护失散的抗战官兵的,点点滴滴,汇聚起来就是大海般的洪流,十分感人!她说:其中一个妇女为掩护一名士兵,把自己男人的帽子抓下来给士兵戴上,就让丈夫先藏在地窖里;然后,独自轻松自如应付日军搜查。
谁家没有掩护过被打散了的士兵啊!人们争着说!
纪念碑建成后,很快就蜚声国内外。但是,侯莉还说,不论哪儿来的,我们都一样接待(我知道其中就包括我们这样的),到纪念碑前致敬礼、默哀,献花等等。还有,年年节日都要慰问老兵和其家属,有钱有物。最大的一笔开支是为一位老兵翻盖了新房。
说到这里,呵呵苦笑一声后,侯莉很无奈地说:也许我们做得太多了,竟然有一位老兵后人来请我们帮他卖两万斤销不出去的苹果...
这事儿您也管?抑制不住,我突然发问。
没办法。只有先自己买了吃,再请亲友们,志愿者们,单位同事们等等。还好,总算散完了。
除此之外,她还帮一位老兵家属讨回被认证为抗战老兵的公文,甚至不惜与办事人员发生辩论才得到了合理安排。
你为什么总是问这些人的事?办事人员质疑道。
没有他们抵抗日军进攻,今天你还能坐在这儿安然办公?
据说,她因此曾经被“请去喝茶”...很多资料还在档案馆尘封,她经常出入档案馆查阅国军抗日资料...唐女士和张老师自然还有我们都劝她,虽说天下人管天下事,但你一己之力能顾得来吗?魏老师已经积劳成疾,溘然而逝,您一定要保重!
......
快十点的时候,我们一行到达周至县小麦屯一家面粉厂前,稍等,又上来一位男子。人齐了。侯莉说。于是车子继续前进,在一个大院子里停了下来。
东京老夫妻执手游山河(连载)
2019年(春)
十、听侯莉的安排(2)
4月19日
按照侯莉的安排,今天上午她来车接我们一起去纪念园,九点准时。我和老伴儿只知道去祭奠抗战英灵,至于在什么地方和如何行动,我们懵懵懂懂一时还不得要领。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昨晚和圆平一起写的那篇急就章,也就是存在手机里的祭文我已经学会轻触放大字体,届时读祭文,不愁老眼昏花(我跟本就不眼花)看不清了。
在这个空档,我又想起了昨天的事:我住宾馆后第一要务就是充电。可宾馆里的人说了,这里不能停车更不能充电。关于停车,还有人叮嘱我,要是有人来查问,千万别发火。不然把你的车弄走,甚至会罚款,麻烦就大了。后来,一位年轻人来了(问了才知道,他就是宾馆主人),他说白天不能咱晚上嘛。我说,不是说有“综治办”来查吗?他说,不碍事,咱这是二环以外。
啊,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且说第二天,我们早早起了床,做好了一切准备后,又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提前来到宾馆门外等车。不大一会儿,来了一辆黑色轿车,十分大气和豪迈。门外看车的老太太看了,也不黑红着脸(那一带人行道下面好像是她的辖区,停车位也就归她,还有收费什么的。昨天见我们的电三轮来了,立即逼我们停在人行道上),好像谁欠她什么了。
车上下来一位年轻人和一位中年妇女。不用问,年轻人是司机,中年妇女呢?是不是侯莉或者我就当她是侯莉了,竟然劳动人家大驾亲自来接,仅仅这份情,我们怎能经受得起。但时间紧迫,哪容多想,上车就是。
侯莉自己坐在了副驾驶的位置,又十分客气。好说歹说,非要我们俩坐中间不可。后来年轻司机说,那是贵宾位。原来,人家把我们当贵宾了!实在有点受宠若惊啊!行驶时,中途又先后上来两位女士,记得好像一位唐女士,还算年轻人吧;一位侯莉叫她张老师的,看样子就是中年妇女了。我以为,这才算人马齐备,正式踏上了前往目的地——陕西抗战老兵纪念碑园——的公路。
很明显,一直扭回头和我说话的侯莉是通过大量工作磨练出的好口才,滔滔不绝,讲起了她和所有志愿者的风雨历程如数家珍。
我的两眼紧紧盯住侯莉的嘴和眼睛——这是对讲话人的尊重。你不可以左顾右盼,更不可以随意插话——一字一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她说了她们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比如纪念碑的材料全是最坚硬的花岗岩——一说到花岗岩,侯莉就加强了口气:普通石头比如石灰岩不耐磨,顶多百年;而这种从上海采购来的花岗岩石,可历经千年而无损),再说到纪念碑,她就加重了语气——哪哪儿都不许立等等,费尽了周折...平时的工作,就是还要把关爱送到每个已知并登记在册的老兵手里和心里。还不断发现有被遗忘的新老兵,不在关注册里,那就要再加上了。甚至,老兵的一些家事也要求管,你不能推辞吧?
侯莉讲解她们的方方面面;不过讲那么多我是很难记住的,也就很难从我这儿再传递出去。只能择其要者,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通过各种途径,向各界包括海外人士募捐或者请求赞助。她们首先认识并得到魏老师——一位作家兼诗人的鼎力支援。因为建立陕西抗战英烈纪念碑的主意就是魏老师出头操办初具规模的,病逝后,接力棒就传到了侯莉手里......后来,侯莉还赠予我一本署名魏友奇的《野陌放歌》。读后,才知道,魏有奇,有企业有资金又有爱国情怀之放达人也!
魏老师还先后为抗日名将许德厚,张灵甫建立衣冠冢并立碑撰写碑文。可以说,他是为志愿关爱抗战老兵不至于被遗忘,累死的!
总得给那些死难者一个入土为安吧!侯莉说,费尽心思,遍寻支持,就像樊建川盖纪念馆没人愿意接受一样,她们也几乎绝望了。何鼎文将军的后人何正明者,特别推荐,政府特批的自己父亲的墓园还有一部分,让侯莉申请征地,再建“陕西抗日英烈纪念碑”,就可以相得益彰了。
有了地址自然还需要资金——侯莉说,我们上下求索包括自己带头捐款(我自己捐款五万元,是最多的;且笔笔都有账,公开,透明)请亲友捐助(我也提出要捐款,侯莉果断地拒绝并说明,你们低收入就不要捐款了。一个“低收入”说得我心里酸楚)等等。终于在
2018年4月4日上午,纪念碑
园在周至县广济镇小麦屯村何鼎文将军墓旁落成,并举行了揭碑仪式。
如下图——除了主题“陕西抗战英烈纪念碑”,其余部分的,刻上了每位老兵的名字。自然还留有余地,有新发现的就补刻上——
为了有名有实,侯莉还亲自到中条山会战地茅津渡一带,寻找会战遗址并取土,然后怀着极其庄重的心情——因为她们觉得那里的每一抔土里都有英烈们的忠魂——捧着带回,安放在纪念碑后面,起了一个墓形的土冢。
当他们一行到那里并说明来意,百姓们纷纷讲述自己家的祖上保护失散的抗战官兵的,点点滴滴,汇聚起来就是大海般的洪流,十分感人!她说:其中一个妇女为掩护一名士兵,把自己男人的帽子抓下来给士兵戴上,就让丈夫先藏在地窖里;然后,独自轻松自如应付日军搜查。
谁家没有掩护过被打散了的士兵啊!人们争着说!
纪念碑建成后,很快就蜚声国内外。但是,侯莉还说,不论哪儿来的,我们都一样接待(我知道其中就包括我们这样的),到纪念碑前致敬礼、默哀,献花等等。还有,年年节日都要慰问老兵和其家属,有钱有物。最大的一笔开支是为一位老兵翻盖了新房。
说到这里,呵呵苦笑一声后,侯莉很无奈地说:也许我们做得太多了,竟然有一位老兵后人来请我们帮他卖两万斤销不出去的苹果...
这事儿您也管?抑制不住,我突然发问。
没办法。只有先自己买了吃,再请亲友们,志愿者们,单位同事们等等。还好,总算散完了。
除此之外,她还帮一位老兵家属讨回被认证为抗战老兵的公文,甚至不惜与办事人员发生辩论才得到了合理安排。
你为什么总是问这些人的事?办事人员质疑道。
没有他们抵抗日军进攻,今天你还能坐在这儿安然办公?
据说,她因此曾经被“请去喝茶”...很多资料还在档案馆尘封,她经常出入档案馆查阅国军抗日资料...唐女士和张老师自然还有我们都劝她,虽说天下人管天下事,但你一己之力能顾得来吗?魏老师已经积劳成疾,溘然而逝,您一定要保重!
......
快十点的时候,我们一行到达周至县小麦屯一家面粉厂前,稍等,又上来一位男子。人齐了。侯莉说。于是车子继续前进,在一个大院子里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