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6日

标签:
瘦西湖老有所乐旅游文化 |
2018(秋)
九、扬州记
10月6日
从江阴出发,乘轮渡,不到半个小时就过了长江。
想当年,我曾经乘坐木船渡黄河,逆流而上时,尽管有船工奋力撑篙,确仍有“三朝三暮,黄牛如故”之难。再看今天在长江上轮渡之快,能不不感叹唏嘘?
历史还真有巧合处。
那年我借看皮肤病到过泰州,闲暇之时也从江阴乘轮渡到了扬州。亏得我有个好记性,那些早被掖藏在哪个犄角旮旯的星星点点,不因几十年过去而遗忘。不过那时候因有公差在身,再加上知之甚少,除了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外,也没看出可圈可点之处。
然后上岸,眼前的路标显示,直行是靖江,左拐是扬州。我自然选择去扬州的路了。
这里有我的向往——首站,在史可法祠前掬一捧莹莹的泪光。同时表达,对反复演绎清宫戏的非议不绝于耳,就想斥责一下:汉人,你这个记吃不记打的猴子!比如我现在把个《康熙王朝》看了个底儿朝天,终于明白康熙玄烨最大的民族贡献就是和沙俄力争而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那个中华版图看罢,你今天只剩下羞愧了!
也要知道,在我们这儿,什么都可以暂时忘记,唯独历史不可以。投降是最耻辱的,宁死不屈才是钢钢的好汉!现在,有人指责史可法守扬州导致了华夏人口锐减...不能说完全没道理,毕竟死守导致了百姓死亡最多,我们历史上即使现代战争中也不乏其例。但也能体现一种精神,精神财富。
俱往矣!
我像一只北方的青蛙,扑通一下跳进了江南的水里。谁知不服水土,呛了几口水后,才知道要有个很长的适应过程。那就是要耐得住,潜下心,多看看,细想想,像果实孕育,有了收获,才不负此行。
哪儿哪儿的农民特别是妇女都十分辛劳。和我们北方的农妇一样,她们白天在农田劳作,还要把自己吃不完或者舍不得吃的蔬菜什么的,拿到集市上卖,换回几个零花钱。她们要伺候一家老小不说,农田里也是“谁说女儿不如男”。当斯时也,假如来个管家把她们的摊儿掀了,西瓜摔了,食品没收了甚至再罚几个款,那还是人吗?
来到史可法祠,我们向其塑像和衣冠冢分别行三鞠躬礼…
题:拜史可法
萋草荒冢留衣冠,书法飞舞美誉頻。
三拜六叩先生像,九曲八巷始见君。
忠心护主或非愿,世上最贵是黎民。
清宫戏扰文艺界,传檄讨伐拨乌云。
接着,来到了鉴真故里并题:
鉴真像前
烧香都是虔诚客,自带买来参我佛。
随节猛涨凡间嗅,告于大师责头陀。
自注:我妻是虔诚的在家居士,逢庙烧香是她的夙愿。岂知来到扬州大明寺烧香,“头陀”要求必须买他们的香。一把不过十几根,要价一百元;且必须三把才卖。真是岂有此理!悻悻然,只好作罢——谁都可以发财,唯独以行善放生教导众生为目的的寺院(官场、艺术、学校、医师。司法这里不说)不可以发财!阎王若要贪财宝,贫者该死富该生!如此下去,早晚要付出代价的!
我们这样以奔八之年骑着电动三轮车,打着“东京老夫妻,执手游山河”的“小纛”走南闯北,是不是有点像唐吉.可德之大战风车;而我的夫人我的随从像不像那个忠实的桑丘·潘沙?我可不该这样想,我们一来是安享晚年的计划实践者,骑车旅游再怎么说也有文化的味道,我们只是克服种种困难,去体验一点高雅一点的文化。请看:瘦西湖,我们来了!
题:瘦西湖
同样烟柳同样堤,何以贬称瘦湖西。
我非东施酷效颦,汽车电车差何极。
老夫不与少年争,身份一亮门票息。
来日无多需畅游,艳阳夫妇满怀喜。
把老婆推到镜头前,像对领导似的哄着她、捧着她,赞美她。其实我也有私心,她原来是不喜欢旅游的,当年我提出要骑自行车旅游时,她秀气十足的脸立马色变。要不是我的发难:你不答应我就偷跑......现在嘛,不是好多了,而是彻底和我站在同一条战线,既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也成了甘苦与共的旅游迷。在路上或者住店后,她常常会问:下一站去哪儿啊?即使在家呆久了,也会倒背着双手,悠然地站在地图前,左瞅瞅右看看,回头以询问的目光问:下次或者明年咱去哪儿?哈哈!老了老了,倒真真切切地尝到了夫唱妇随的生活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