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7日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教育 |
深秋访李左车墓(正题)
10月底,肃杀的秋风以其扫落叶的强大攻势肆虐在中原大地。特别是上午八点多从朱仙镇出发,一片旷野毫无遮拦,我们又是骑着敞开的电三轮,但却因为自觉要干一件大事竟然不觉得冷。尽管树梢丁点儿不动好像没风,单是疾驰的车自己掀起的风就仿佛给我们迎头拦阻,妄想杀灭我的兴致。老伴儿是有病之躯,但留她在家没事儿干反不如让冷风吹吹,据她自己说一看到广袤无垠的原野并吹吹风就好多了。只不过按照我的刻意嘱咐,厚衣服裹紧,大帽子扣头,大口罩遮脸。看看她还挺有劲的,我这个驾驶员在前面为她挡风也是心甘情愿并引以为豪的喽!
这是第二次探访,原因是第一次拍的许多照片不慎丢失,二次探访因心里有数而轻车熟路,所以,不到上午十点就早早到了。
好心情在我们刚刚进入大李庄乡(现在属于万隆乡)的时候打了折,车子竟然被一群不明身份的人拦下了,由于说不清他们他们究竟是临时工还是别的什么,又怕耽搁我的正事儿,不说也罢...
又踏上了大路,我不断回头对老伴儿说,想不到,真想不到...老伴儿没回声儿,她耳背...
这也算个不雅的小插曲吧。哪儿哪儿都有这种事。我又自言自语了几句。
在约莫快要到了的路口,又因还陌生忘记了是那个路口,就向一位扛着农具匆匆而过的农妇打听,只听她不假思索地对我说,往南,过了小孟昶就是南李左(李左车村被简称)了。
果然,穿过一个熟悉的小村子即小孟昶村,这个村子大概盛产菜花,正有批发商和村民做生意。所见的菜花,新鲜个儿大,要不是有任务真想下车买一些。
继续前进,不大一会儿,就是南李左村了。
这一天恰是周二逢绠会——后边有专门介绍,这里不赘
一进村子就看见了摆在路边的一个又一个摊位。
迤逦前进,后右拐,就到了仍然是大门紧锁的李左车墓门前——
李左车之墓 大门侧影和简介的牌子
随地而放的文物简介还没有安身立命之地...
不是爱唠叨,我不能不再说一次。我们一共来了两次。第一次就到这个大门前,问了附近的人说才知道要找那个拿钥匙的磨坊主人。这次来,是因为“一回生二回熟”,和上次一样,对门的人家说,钥匙还是磨面的拿着。于是,请我的当家人坐在车上等,我则大步流星地走到原来去过的那家磨坊。尽管磨坊门前有点儿人多拥挤而混乱,我还是一眼就看见并认出了主人家。
他姓赵。一回生两回熟嘛。
磨面的人很多。看见我,腾出空儿说了一声:欢迎。随即就掏出了一串钥匙并从中检出一把,一边说就是它了并递给我,就又立即管他的生意了——归还钥匙时,我们还互加了微信和手机号。回去后,傍晚我打他电话,问,你们这儿逢集还如此寂寞冷清,是不是很穷呢?
穷?哪家都能拿出个二三十来万...不料那头十分大气地这样说。
拿了钥匙回来,再次来到大门前,再次吱吱扭扭(常年不开,门栓生锈了)打开大门。还是供奉着那尊神像——门头上明明写着“雹神庙”。



黄袍加身者(现代人为祭祀)就是李左车!两边有“四大金刚”龇牙咧嘴,没拍。
这时,进来一位信女,她烧她的香,我则从右边拐进后院...匆匆拍照。
见石碑多通,字迹早已漫灭,看不甚清
时令虽不是滴水成冰,也是天寒地冻了。但兴致勃勃,还是绕墓一周...又发现了正在干活的工匠。
这是要重修吗?我问。工匠们一起回答,是啊!
这座墓大概有一亩地大吧?有、有哇。边回答还手不使闲儿地干活儿。
这些彩钢瓦只能做工棚呀!看来,三探李左车墓是必须的。再来也许能看到更多。明摆着的嘛,有工棚就会有工匠,就会有原材料源源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