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博客学作文——运用班级博客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论证)
(2015-04-08 17:15:24)
标签:
教育 |
课题名称:巧用博客学作文——运用班级博客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实践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提示:不可出现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姓名、单位等个人资料)
|
1、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理论意义、应用价值;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2、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包括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阶段等)。 3、研究基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 4、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课题组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研究时间、经费、设备、资料(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以内)等条件 (请按以上四部分逐项填写,限3000字以内) |
|
1、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1 早在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就指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而习作教学素来有语文教学“半壁江山”之称,课标还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习作教学若想走出“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困境,必须落实课标理念,亟待寻找崭新、实效、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
1.2 传统作文教学忽视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问题体现在:一是学生害怕作文。教师重视教材上的命题作文,导致训练次数少、坡度大,学生“为赋新诗强说愁”。二是重形式轻内容。教师不重视学生的表达需求,将学生思路局限在“写作公式”里,导致形式单一、内容雷同。三是批改主体单一。传统模式是“学生习作,老师批改”,导致学生写作兴趣越来越淡。四是缺少读者意识。 吕叔湘先生说:“我写文章总是想到有一位读者坐在我的旁边看我写。”可是现在,学生只为作业和考试而写。 传统习作教学,学生习作往往缺乏兴趣、缺乏方法、缺乏材料、缺乏个性。近几年来,博客已成为个人通过网络发表言论、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重要平台。博客具有“技术零壁垒”“交流超时空”“互动无限制”的优点,把博客引进习作教学领域,对突破传统作文教学的困境,消除上述弊端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1.3
目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把博客技术与小学习作教学相结合,这方面的探索还刚刚起步。而且这种探索仅限于个别语文教师在自己的作文课上的经验性的尝试,博客辅助习作教学的实效,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但也预示着这方面的研究有着较大的挖潜空间。 2、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包括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阶段等) 2.1 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目的主要有三:
2.1.1 班级博客,作为“无限广阔、无比自由”的网络虚拟空间,可以通过“展示自我、沟通交流、知识共享”的方式,有效弥补传统习作教学“形式单调、内容封闭、交流单一”的不足。本课题将班级博客引入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中,探讨班级博客环境下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提高习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习作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方式的实施更具人性化和包容性。
2.1.2 班级博客,作为崭新的、自由的读写空间,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开放性、共享性”的优点,应用于习作教学,可以激发小学生习作的持久兴趣,也可以满足小学生表达内心、展示自我的需求,还可以让学生享受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乐趣,更可以实现更有效、多元化的习作评价,最终让学生的习作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2.1.3 笔者十余年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一直默默探索课外阅读和经典背诵对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五年前,有幸发现“班级博客”这一平台,借助班级博客,整合原有经验开始新的探索。两年前,根据工作实践撰写的案例《慢慢喜欢它(指班级博客)》获河北省班主任工作案例二等奖。今年,想以小课题研究为契机,整理多年来实践心得,提高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2.2
2.2.1 理论研究,包括:目前国内外运用博客辅助作文教学的成功模式和方法。
现状研究,包括:家庭电脑设施配置情况调查与分析;目前学生即时通讯工具QQ、博客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实践研究:目前已有的运用博客指导作文教学的模式、方法;效果研究:学生一年后写作水平与研究初期基础水平的比较研究。 教学模式,互动模式,展示模式。
2.2.4
2.2.5 匿名、实名、专题、单项、整体等。
2.2.6 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传播理论等。
2.3
2.3.1
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资料: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学生兴趣爱好、网上行为、是否有QQ号等等。
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在开展对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
通过博客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达到“人——机——人”相互交流,即学习者(人)通过博客(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相交流、协作学习。在整个课题实际操作过程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本课题旨在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地习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宜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展开对学生成长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可对学生进行博客作文档案管理,进行跟踪分析,于个性中见共性,于特殊中见一般。为课题的假设提供典型的事实例证。 通过课题研究初期学生基础作文水平与研究后期学生作文水平的比较,对影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2.4 第一阶段:申报阶段(2015年4月到5月),制订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6月到7月),搜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题研究成果,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对学生家庭电脑设备的购置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8月到12月),全面落实课题研究方案,及时进行阶段性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同时撰写相关论文和案例。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1月),收集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2.5
2.5.1
完成班级博客创建及使用。 3、研究基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 实验教师,女,36岁,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小学高级教师。撰写的毕业论文《“指导式自主学习”对中年级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影响》获等级优,是北京大学心理专业自学考试唐山辅导站多年来第一篇获等级优的论文。 实验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参加第二届市骨干教师培训,多次获区嘉奖,两次获市教学先进工作者。论文《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获全国华人作文大赛教师组特等奖。连夜写出的论文《习作教学何时起步》获人教社组织的征文大赛二等奖。《慢慢喜欢它》获河北省班主任案例大赛二等奖。《精彩不容错过——华应龙融错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获唐山市教研成果一等奖。2009年唐山市多县的数学教材由冀教版改人教版,笔者为外县教师代表做教材辅导。此外,还有多篇论文、案例、教案分别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奖项。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已经逐步积累和整理了大量的学生作文,并已经开展过小学生习作教学和班级博客的调查研究,结合国内外作文教学的许多经验的搜集与借鉴,具备了研究本课题的基础条件。
实验教师还多次参加“现代技术教育”的培训,熟练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常用信息处理软件的操作使用技能,在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理论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保证了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1
实验教师所在学校路北区乃至唐山市的窗口学校,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工作,他们对本课题十分关心,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我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支持本人开展此项课题的研究。 4.3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