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五)

(2015-03-06 17:46:22)
标签:

佛学

分类: 语文教学

、汉字简化的基本原理

大部分的简化字还是依据“六书”原理简化的。主要的简化方式有:

1.换形旁。如:-----肮    ----愿

2.换声旁。如:-----袄    ----胆

3。形声这会意。如:-----标  -----帘

4.  会意变会意。如:------杂   -----尘

       5.会意省部件。如:-----启    ----厌

6、形声变象形(这类字多为借用古体)。如:----电

7、新造形声字。如:------惊

8、多点“一”代法(部分字中相同且对称的构字部件,简化作“一”)。如,马----马    ----丝    ----鱼   ----给

9、对称两点法(部分字中相同且对称的构字部件简化时可用两点代替。)如:-----办    ----单     ------肃

        10、同件代表法(即用繁体字中一个相同的构字部件,置入简化字中)如: -----协    -----虫    ----轰     ----竞

     一部分简化字已很难看出其形义的联系,这类字主要是利用符号替代原来形声字的某一部件。如:-----刘、----罗、-----权、------难等。另一部分是信用草书楷化的。如:万、东、韦等。再有一类是利用同音假借的。如:丑()、后(后)、斗(斗争)等,大部分简化字的构形是具有有理性的,是“察而可识”的。某汉字的构形有理性原则的简化字,即使在部分群众中使用过,甚至用行政的手段在全民中推广,由于超越人们心理上的承受力,也不会得到全民的承认,以致花一现。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地利用大部分简化字“有理性”的一面进行教学,如“ ”简化为“还”,则可析解为:不走(  )了即是回还,如“千里江陵一日还”。再如“ ”简化为“时”,则可极解为:“日”光一“寸”一“寸”地移动,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故要珍惜时间。

我们热爱汉字,就要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汉字。只有学好文字学知识,依据汉字构形规律进行生动而有趣的识字教学,才能切实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思考与练习

1、偏旁部首分析填空。

例字

部 首  

  名  

     表示什么或与什么有关

 

 

 

 

 

 

 

 

 

 

 

 

 

 

 

 

 

 

 

 

 

 

 

 

 

 

 

 

 

 

 

2、分别写出下面各字中与手有关的偏旁或部件

攻(   )兼(   )举(   )尊(   )盥(   )敲(   

殴(   )有(   )舀(   )戒(   )戎(   )祭(   

   3、分别写出下面各字中与脚或与行走有关的偏旁或部件

跪(   )武(   )走(   )追(   )往(   )舞(   )登(   

 

      六、字理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的重要意义

当前的识字教学,可谓流派纷呈、方法各异,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受到“汉字落后论”、“拉丁字母万能论”的影响,对汉字科学研究的投入是很不够的,师范学校《语基》教材中有关文字学的知识非常苟简,因而,即使师范院校毕业的小学语文教师,一般来说其文字学基础仍是比较薄弱的,在教学中很难娴熟而灵活地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原理进行识字教学,多为独体字数数笔画、合体字说说结构而已。如“大”字,只要学生能说出一横一撇一捺,有三画;“男”字只要能说出是上下结构,老师即夸赞其“顶呱呱”。诚然,在学生初识笔画和结构阶段,这样的教学也是必要的,但在此之后仍千字一律地、毫不讲“理”(构字原理)地机械教学和机械识记,其结果当然就会是生字回生率高、书写错别字多。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能依据构字原理,把上述两字分别析解为:“人”跨腿伸臂(一)表示“大”,古代在“田”间出“力”劳作的是“男”,那幺,像“大”、“男”等字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不会是抽象的笔画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较之抽象的符号识记,这样讲“理”的识字,其“质”是根本不同的。识字要以感知觉为先导,并有分析、综合以至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参与,而最主要的过程是记忆。机械记忆容易遗忘,意义识记则印象深刻。因此,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佟乐泉语)。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讲析字理的识字方法是最根本的方法。

依据汉字的构字原理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可以说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识字方法。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的诸多识字教本,都非常注意从构字原理上析解汉字,一代名师徐特立身为人师时,仍苦读《说文》,常一边行走一边于掌心书写篆文,默记字理。由于汉字楷化和简化等原因,部分字的形义已有所变化,教学这些字时,当然不能“强词夺理”,是可以按笔画或结构部件识记的。但就大部分汉字来说,还是有“理”可说的,对这些字,我们就应依据其构字的原理进行解说和识记。在我国当代的诸多识字教学流派中,实际上有很多也是渗透字理识字的因素的,如集中识字,字族文识字,字根识字等,而湖南岳阳的“字理识字法”则是最明确、最直接、最集中地强调“字理”的。字理识字教学法实际上又可以说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因而,从广义上说,凡是依据构字原理进行析解记忆汉字(包括按字源理据和对部分简化字、形变字运用现代观念进行新的析解识记)的都属于字理识字,诚如贾国均先生所说,“字理识字具有同步研究的开放性和博采众长的兼容性。”事实上,任何一种好的识字方法都应是渗透字理的,机械识字绝不会是好的方法;而字理识字又必须常常借助集中识字、归类识字、谜语识字、趣味识字等方式进行。

按照汉字的构字原理识字是中国传统的识字方法,我们应抓住这一根本的识字法“古为今用”。汉字的书写已由原来的软笔、硬笔发展到今天的计算机编打。国家教委计算机中心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实验》,把计算机运用到“识字、查字、编码、打字”进而扩展到“识字、编码打字、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的“四结合”; 上海市实验学校将学习双拼码、识汉字与打电脑相结合的“双脑识字”,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于识字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可以说又是一种质的飞跃。如果我们能把传统的字理识字与计算机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预见,中国的识字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将会呈现出一种何等喜人的前景!我们当为之而努力。

 

(二)字理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

1、依据字源字义正确地讲析字理

安子介先生认为,探求字义可分为字源字义和实用字义两部分。汉字的字源字义是经专门研究考证过的汉字本义。在教学中,我们一般要用公认的字源理据去分析汉字。运用字源理据分析汉字要处理好如下的三个关系:

(1)弄清汉字笔画和部件的合成关系。

汉字是由部件和笔画组成的,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由笔画与笔画组成。如“八”字,由“  ”和 “  ”两个笔画组成。

②由部件与笔画组成。如“血”字,由笔画“  ”和部件“皿”组成。“杀鸡宰鸭时把血“  ”滴入“皿”中。

③由部件与部件组成。如“男”字,由“田”和“力”两个部件组成。古代在“田”间出“力”劳作的多为“男”。

不论是哪种情况,汉字各部分之间都是为表达某种意义而有机结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体现了汉字的构形理据。例如“八”、“人”、“入”三个字,看去都是由撇和捺两画按相离、相接的关系组合,字形十分相似,书字时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但是它们各自的构形理据却有根本的不同。“人”,小篆写作“  ”,是人体侧面的象形;“入”,甲骨文写作“  ”,象尖锐物体形,因为尖锐才会使人有如锥刺股的直觉;“八”,甲骨文写作“  ”。象分别、相背形。只有弄清了它们各自的造字据理才能明确撇和捺这样组合的原理,从根本上掌握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相当部分的汉字只要按照其字源意义讲析就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地识记了。如:

初——用“刀”裁布是做“衣”的开始阶段,所以“初”是衣字旁而不是示字旁。

敝——布“巾”烂了,布满破洞( ),所以左边是“”,而不是上“小”下“”。    虐——“虐”是头朝右的虎形,“   ”是“爪”的横写,老虎扑食时爪子向前朝外,故下面是朝外的“   ”,若写成“   ”就变成老虎残害自己了,这于情理不通。

染——古时人们从山上割来一些草“木”用“水”熬煮出颜色,然后把丝帛放下去煮“九”次(多次),才能把布染成了。所以“染”的右上是“九”而不是“丸”。

辨、辩——用刀(刂)剖开就能辨别清楚(如用刀切开西瓜),所以辨”字是刀字心;辩论用语“言”,所以“辩”字是“言”字心。

肺——形声字,月(肉)形  声,“肺”若写成“市”则说不出字理。依此理,“沛”是左水右   ,“柿”才是木形市声。

 

(2)把握好汉字形音义的关系

最早的汉字都是见形知义的,稍后出现的形声字是表意兼标音的,因此,

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既有联系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

在联系方面,由汉字的表意性,可以知道它们形义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即“见形知义”。又由于形声字的大量出现,其表意兼表音的作用逐渐成为主流,使汉字形与音的联系得到加强。

然而,它又有矛盾的方面,一是出现了一字多形、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现象,二是出现了数字同形(如:动、分针)、数字同音(如:甘、杆、竿、柑),数字同义(如:看、望、瞧)现象。这样,给学习和使用汉字带来极大的不便。这些矛盾在汉字几千年的发展中又逐渐地得到了缓解,特别是建国后的汉字规范、整理工作,大大精简了汉字的字数,使那些异体字、异读字、同形字、同音字、同义字大大减少。

对于汉字形音义的矛盾,我们要追本溯源,从本质上去教学汉字,这样才能减少同音字、形近字的混淆,克服形音义矛盾带来的负效应。例如。教学象形字

、指事字、会意字就要尽量从其本义入手;教学形声字就要在理解形旁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声旁的表音作用进行汉字读音的教学。对于同音字,只有从根本上理解其构形理据,才能正确地区分。如教学同音字清、蜻、晴、睛、请等字,只有弄清其形旁所表示的汉字意义的类属关系,才能科学区分,正确使用。

   (3)分清汉字与汉字的类属关系。

在汉字这个庞大的系统中,汉字与汉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细察成千上万个汉字可以发现,这幺多汉字中,经常出现相同的部件。如许多汉字中有“口”、有“贝”等。这样的部件虽然分布在不同的汉字中,却往往表示着相同或相近的意义。这样,从这个角度看,这些汉字常常由于一定的意义类属而形成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依照这种联系组合成汉字系统中的一个个子系统。忽视了这种关系,就会把几千个汉字看成是彼此孤立的、零散的,这样,只能在教学中要求学习者单凭机械识记去艰难地死记硬背几千个汉字。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抓住这个规律,注重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就可以大大提高识字效率。如:迈、远、近、进、送、迎、返、还、逃、追、道、逢、遨、邂等字,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部首走之旁,这些字都与人的行走有关;再如,怒、想、念,怀、忆、怕,恭、慕等字,它们的形旁虽然分别是心、忄、,而实际上忄、却又是心的变体,也就是说它们的形旁实际都是心,这些字都是与人的心态有关。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它们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有利于对这些汉字形音义的掌握,从而轻轻松松地教会一大串字。理解了相同形旁的组字意义同时也就能较好地区分不同形旁的同音字了。如“燥”指干燥炎热,故与“火”有关;而“躁”指性情急躁,因之就会躁动,故与“足”有关。明白这样的字理,就能正确地区分“燥”与“躁”了。

2、依据实用字义灵活地析解字理

有些汉字因时代演变或现代简化,现已很难形象地析解其字源,人们只有依据其现代字形凭生活经验想象并推断其字义,这就是实用字义。不同的人(如外国人、中国人,小学生、成年人)可以依据汉字音形义的特点作出最易理解的联想,这有利于快速和牢固地识记汉字。

如何运用汉字的构形理据来解析简化字是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值得认真研

究。简化字有简化字的理据,有的是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原理重新造字

有的是保留了一部分;有的是省略了部分笔画;有的是草书楷化;有的是将繁杂部分符号化造出新字;有的是恢复了古体。总的说,我们一般可按简化的理据去析解。

对于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原理重造的新字可跟析解其它汉字一样进行教学。如“胆”是“   ”的简体。教学中可不管其繁简,只按形声字教学“胆”就行了。对于恢复古体的字就按古字的理据进行教学。如“从”字,繁体写作“   ”,甲骨文写作“   ”,表示一个人跟随另一个人的意思。现在的简化字“从”正好恢复了古体,教学中就不必再引出繁体了。对于草书楷化的字一般暂不讲字理,如“书”、“专”等字。对于保留繁体一部份的字,好讲则讲,不好讲的不要勉强。对于有些符号化的字,我们可把文字学家运用的方法和研究成果迁移过来解析字理。如大家公认“又”是表示手,我们可以运用它来解释某些简化字。如“双”,它是由繁体“   ”简化而来,原义为手(又)持双“隹”。现我们可不管它的繁体,把两个“又”字释为两只手,也就是一双手的意思。再如繁体“”简化为“杂”,可灵活析解为:岭上的树“木”种类很多(九),这就是“杂”。繁体“   ”简化为“帘”,门和窗远看像洞“穴”,“穴”中挂有布“巾”,这就是“帘”。这样的解析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这种办法要慎用,字理解析要科学,不然就会造成混乱。当然,通过奇特联想等去找到有效的记忆方法是允许的,一部分汉字楷化后,与古文字形变化较大,对这部分字亦可依据其现楷书字形和实用字义进行灵活地析解的,如:

春——春天到了,温暖的阳光(日)普照大地,人们三人一伙地()结伴而行,踏青赏花。

办——出“力”把事干,浑身都流汗()。

泉——山中流出的很“白”净,不受污染的“水”就是“泉”水。(以现代意识来识记汉字形义)

以——一“人”用锄((L)挖起泥(丶)。(“以”即“用”义)

才——地下已生根,地面萌芽。(副词“才”即“刚”义)

辛——“立”在田中除草(十),真辛苦。

买——横钩头,读作买,无钱买顶破帽戴。

害——整日在家(宀)里,“口”“吃”“丰”美食。太饱不运动,身体反无益。(无益即害)

    专——一只小虫(丶),用心专一,曲曲折折(ㄣ)地钻入“土”中。

老——撑着拐杖上“土”坡,拐杖歪斜(丿)被摔落;四肢朝天(匕)难爬起,只因年长无奈何。

    对于部分形声字,亦可采用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子介先生的“劈文切字法”进行析解,即对相当部分的形声字,除强调其声旁标音外,还可提示其声旁亦有义,又可作会意字析解。亦声字(会意兼形声字)在《说文》等古籍中已有定说,对于大部分的形声字来说,其声旁表义是现代人联想推断出来的,是前无古说的,因此,在这里把这一识字方法叫“劈切联想法”。如下面的形声字均可采用“劈切联想法”析解。

眨——眼“目”困“乏”了就眨一眨。

吵——“口”“少”说几句就不会吵。

炒——在很“少”的时间内用“火”把菜烧熟。

霉——“每”天都下“雨”,东西就容易发霉。

汗——用力“干”,滴下汗(氵)。

海——“每”一滴水(氵)都流到一处,就汇成海。

富——每“一”“口”人都有房屋(宀)住,都有“田”地耕种,生活就富了。  播——用“手”把带壳的“米”(采)撒到“田”里,就叫播种。

追——走形声,可用字谜型顺口溜劈切新解为:

大官逃跑落了帽(),秃头顶上一撇毛()。

将士穷追疾步赶(辶),看你能往哪里逃。

灵活地析解汉字,应注意下面几点:

(1)汉字形义一般应运用传统的文字学和训诂学方法析解,但在小学阶段,有的字可根据当今时代的思想观念进行新解。如“妄”的本义含有对女性污蔑之意,现可析解为:要想使妇“女”灭“亡”,那是“妄”想。再如“好”,传统观念是有“子”有“女”为好,根据现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可灵活析解为:不管是生“子”还是生“女”,都“好”。

由于我们对汉字形义的奥秘尚未能全部揭示,又因汉字的演变、新造形声字等原因,对一些不适合解说的形声字就不要牵强附会地硬作会意析解,仅提示其形旁表义声旁标音的特征即可。

(2)识字教学应把析形与解义紧密结合起来,不能形义分离,顾此失彼。一位教师教学“照”字时析解为:一个“日”本鬼,手拿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这样的字形析解可谓生动形象,但无助于学生理解字义,顾形失义,此法不可取。另外,字谜识字也应注意一般文字游戏的猜谜与教学猜谜之别。用猜谜或编顺口溜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也要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识记形义。如“臭”字,若谜面为“自大一点”,这仅提示其字形,若编拟为“只因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嫌”,前句揭示其形,后句提示其义,这样就能形义兼而顾之了。

再如下面的一些字谜或顺口溜:

哥——A可上又可下,老二喊老大。

b可以,可以。

古——A一字有十口,历史很悠久。

B十张口。

上面的字谜或者顺口溜,A类形义兼顾,有利于学生对汉字形义的识记;B类仅提示字形,未能顾及字义。

(3)识字教学中对部分汉字结构的分析是有分歧的。如“谢”、“章”,有的说是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有的说是左中右结构和上中下结构。这样的分歧实为分类标准不一使然。前者是从偏旁表音、表义的功能角度分析的。“谢”为形声字,言形射声,故为左右结构;“章”为会意字,古人歌咏,“十”节“音”段为一章,从音从十,故为上下结构。这样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意义地识记汉字的形义。后者则从合体字单纯的部位角度分析,它切分出的偏旁不一定是完整的造字法意义上的部件,只是单纯的组成汉字的基本构件,其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明白间架结构,便于学生识字和写字。由于切分的目的不同,标准不一,所以产生分歧。对此,我们应该这样来认识和对待:分析汉字结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既析形索义,又因义记形。如“章”识记为“音”乐诗歌唱了“十”节为一“章”,则易记形义;若分解为上中下的“立、曰、十”则形难记、义难解。因此,依据偏旁表音表义功能的结构分析法是最主要的、最高层次的。在一年级学习汉字不多的情况下,一般是可以运用单纯偏旁部位的结构分析法的,在二年级出现了形声字的学习要求后,则应逐步过渡到以偏旁表音表义功能为主的结构分析,这也是汉字合体字结构分析的必然趋势。

(4)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识字教学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趣味性。如“爪”与“瓜”这两个象形字,学生极易写错。瓜有籽,所以下有“厶”(灵活识记),瓜有瓤、有瓣,可做“瓢”,因此瓤、瓣、瓢等都是“瓜”旁;“爪”是手爪,可采、可觅、可爬,因此,采、觅、爬都是“爪”旁。有些学生将“爬”中的“爪”写成“瓜”,老师提醒说:“那瓜是圆的,能爬吗”?学生听后便会形象识记。此外,还可以采用图画法、猜谜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析形索义、因义记形的识字教学。

 

3、要把握好字理析解的度

立足于解析汉字的构形理据,是字理识字教学法的根本特点。离开了这点,就不成其为字理识字教学了。然而,由于汉字的复杂性,也由于初识汉字者的基础限制,在运用字理进行教学时,还必须处理好字理析解的广度和深度。

(1)把握好字理析解的广度

识字要讲字理,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有的字可暂不析解字理,可以在以后知识丰富的适当时候再去解决,这就是字理析解的广度问题。这是字理识字教学法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既不要把学习者的接受能力估计过低,对适合进行字理分析的字不去分析,放弃提高教学效率的机会;也不要把学习者的能力估计过高,不顾汉字的复杂情况,强行分析字理,造成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反而降低教学效率。概言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字理析解的重点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对于转注字和假借字要视其情况谨慎处理。如“也”字,甲骨文和小篆写如蛇形,本义指蛇,假借作语气词。现在一般不用本义,通常用假借义,与本义没有关系,我们可不讲它的构形理据,按常规教学随语言环境识字就行了。又如“又”字,古文字象右手形,本义指右手,现在已不用它的本义,仅用它的假借义作副词、连词用。在一般情况下,就不必讲它的理据了;讲了,可能造成与“右”的混淆。但是,又字作为部件出现在其它字中间时,往往保留了它表示手的本义,如友、取、支等字中,“又”都表示手,因此,了解它的本义对学习其它字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讲清它的构形理据。又如“自”字,甲骨文和小篆均写象鼻子形,本义指鼻子,后假借为“自从”的自。当我们要分析“鼻”、“息”、“臭”等字时,可以而且必须讲解它“象鼻子形”这个理,而在讲“自从”的“自”时,就不必从“象鼻子形”讲起了。而在讲“自己”的“自”时,仍可借助鼻子义讲解,因为人们在说到自身时仍常常是指着自己的鼻子而说的。类似的字还有:“几”,讲“茶几”的“几”时讲字理,讲“几多”的“几”无须讲字理;“斗”,讲“谷斗”的“斗”时可讲字理,讲“斗争”的“斗”(繁体古文字“鬥”像两个人持械搏击的样子)时则无须讲字理。

(2)解析形与义音关系较明显的,变化太大或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可以不讲字理。汉字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些字已很难从字形上找得到它的意义联系了,这类字以现今的简化字最为突出。如“万”字,繁体为“”,甲骨文写如蝎子形,本义指蝎子。简化后已经完全符号化了,“万”字无论从字形还是从字义上说都与最初的“万”字迥然不同了,因此可不析解其构形理据。

此外,还有一些字是某些部件符号化,这个符号化的部分已不能直接与字理挂上钩来,解析字理时只能适可而止,不要勉强。如繁体形声字邓、凤、仅、汉、戏、欢、鸡简化后都用“又”代替其声旁,这些字形旁不变,“又”取代其声旁后,不能讲“又”表音,也不要勉强地把它们析解成形旁+“又”会意。

汉字是古代先民创造的,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关系密切。随着时代的变化,一部分字与今天的社会生活有相当大的历史差距;而且造字者是成人,今天的初识者多是儿童,其中还有相当大的思维差距。因此,选择解析的字要考虑学习者的生活实际等。如“升”字,甲骨文写作量器的象形,本义也是指旧时的一种量器。由于这种量器已经过时,相关计量单位也不用了,因此,其本义离六、七岁儿童的生活相距太远,加之现在用得较多的是它的引申义升高的意思,儿童对其本义较难理解,这样对“升”的构形理据以暂不讲为宜。而一些字在现代汉语中其字义已完全消亡了的则可考虑灵活地另作新解。如“蒸”,古代指照明用的火把之类,而现代汉语则专指“蒸煮”义,故可依此义灵活析解为:下面有火(灬),火上有锅(  ),锅上放水(  ),水沸后蒸气上升(  ),正在蒸煮食物(  )。总的来说,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把握好字理析解的面。一般来说,适宜进行字理析解的生字约占生字总数的80%。

2、注意做好字理析解的铺垫和过渡

在字理识字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掌握好对汉字构形理据的析解深度。一般来说要注意从这几方面去把握:

(1)让小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由图到字的思维过程

析解字理就是对汉字“六书”的分析,其中最基本的是象形字。一般来说,析解象形字字理时必须给儿童展示由图画到古汉字再到楷体汉字产生、发展的大致过程,并着力去寻找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即找出它们之间形体的共同点,以建立由图画到楷体汉字的思维过程。教师不要过多地讲文字学知识,对于汉字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也不要求学生能复述,古体汉字也不要学生记忆它、书写它。只是让学生头脑中建立一种意会了的由图画到楷体汉字的思维过程。为此,如下几个问题要注意:

选用适当的古体汉字帮助学生由图画过渡到楷体汉字。

由于汉字的演变,现在通行的楷体汉字许多已很难看出象形意味,变成了由点划组成的纯书写符号了。而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却很高,因此,在析解字理时,要让学习者在头脑建立由图到楷体汉字的演变过程,可运用古体汉字作为过渡。

在汉字学中,小篆及小篆以前的称古汉字,有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等,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汉字体系,其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以及会意、形声字的象形部分和图画比较接近。因之甲骨

文是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研究它的本义的可靠而珍贵的材料。其余的金文、大篆等也都还能较好地保存着象形的特征。小篆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是秦系文字正体的流衍,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字基础上的进一步改造和整理,其字形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线条化、符号化进一步增强,同时,其笔画是圆转的,还或多或少保留了汉字的象形意思。隶书、楷书通行以后,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汉字的形体也就逐渐失去了象形的意味,成为由点画组成的方块汉字。由此可见,小篆既有一定的象形特点,又最接近于现代汉字的形体,可以说,小篆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是解析字理时最恰当的过渡字体。如“雨”字,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虽具有下雨形,但是离楷体雨字形体相差较远,而小篆写作“   ”,既具有很强的象形意义,又十分接近楷体字形,因此适宜作为雨字由图画到楷体之间过渡的字体。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析解字理时过渡字体的选择也是一样,不能把选用小篆绝对化。有的字也可能选择其它古体更好些。总之,要有利于从图画到楷体的过渡,有利于学习者理解和接受。

②在由图画到古体汉字之间有时要有抽象的概括图或繁体字作为过渡。由图画变成汉字是一个抽象过程。它往往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排除许多枝节,运用高度概括的线条表现一种事物。这是成人思维的结果。对于现今初识汉字的儿童来说不是那幺容易理解的。因此,有必要在图画与古体汉字之间用一幅图作为过渡,这就是图画的抽象图。在教“火”时可在火焰图与火之间用抽象图“   ”过渡,这样儿童就便于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是不教繁体字的,但是为便于表现汉字的演变过程,有些字需要用繁体字作为从古体字到简化字的过渡。如“见”字,繁体写作“”,小篆写作“  ”,其形是突出人的眼睛,如果没有繁体“   ”作为过渡,六七岁的儿童是难以理解从“   ”到“见”的发展的。繁体字在这里的出现,只是起过渡作用,它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要求,因此不要让学生去记它,更不要考它。

③楷体字形与图画、古体字的对照要恰到好处。象形字是由实物图演变来的,字理教学中常常要把原始的实物图复原出来,以找到汉字形成的根源。而这个图决不是一幅任意的图画,而是在特定情况下具有典型意义的图画,因而也才能真正表现出汉字的形成过程。如“鸟”字,它是由一只头向左栖于树枝的鸟演变而来,而“燕”字却是由一只向上飞翔的燕子演变而来,如果没有掌握这个典型形象,任意画一只飞鸟,就很难在对照时从汉字与图画中找到共同之处,也就达不到表现汉字演变过程的目的。将楷体字与图画和古体字对照,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楷体字形的印象,因此,笔画部件的对照要落实在楷体字形上,而不是落实在图画和古体字上。如教学“水”字,可将楷体“水”字与流动的水波图“   ”、篆体“   ”对照,“水”字的“”是较长的水波演变来的,左右的“水”是由两处较短的水波演变来的,然后引导学生记住“水”的字形。在对照中只要学生

对字形的由来有个大体轮廓就行了,不要把字形与图形对照得太细。

总的来说,字理析解的度要根据各种实际情况而定,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和体会。

(三)字理识字教学的基本模式

    1、独体字(主要是象形、指事字)采用“溯源——对照”的方式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是独体字(有极少一些为合体象形字),独体字是识字的基本字,它们大多又构成合体汉字的部件,因此,教好这些基本字将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较好地形成小学生自能识字的能力。根据象形、指事字的起源、演变的规律和教学的需要,其字理识字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溯源——对照”。

(1)溯源

溯源是指简明扼要地阐述这些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一般通过图片实物展示、动作演示、运用故事介绍、根据基本笔画分析和点拨等方法进行。具体介绍如下:

①展示内容

a直观展示。具体事物是象形字形成的依据,象形字代表语言中客观事物的名称,而在字形上又是形象地描绘出该客观物体的特征的字,因此,我们可根据汉字表现的客观物体的形状绘出与汉字相对应的实物彩图以供教学。如教“山”字可绘出群山图。有些字可用实物演示,如教“丁”字可用钉子演示,有些字可用形体动作演示,如教“大”字,可由教师或学生伸开两脚张开双臂显示形体,联想字形。

b概括抽象图。这是实物的抽象。由于实物到文字的产生,有一个对实物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文字的产生。教学时,概括抽象图是帮助儿童由图到文形成思路,进而理解和识记汉字的重要条件。如教“水”字,就须在展出流水图的基础上展出强调水波而与篆体水字   (横写)相似的概括线条图。有些字不便绘制概括抽象图则不勉强。如燕字。

    c古体汉字。这是从图画到楷体汉字的过渡。实物彩图和概括抽象图都是图画,不是文字,只有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及其它诸体才是文字。文字是在实物形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古文字与现今使用的楷体字形相去甚远。唯小篆既保留实物特点,又与楷体比较接近,因此,一般可选择小篆作为从概括抽象图过渡到楷体的字体比较适宜。当然其它一些古体字亦可作为过渡,只要便于儿童理解即可。有的字又可不用古体字过渡,如伞、囚等字,可从概括抽象图直接过渡到楷体,儿童也很容易理解。

有的字在演变过程中有平面方向的变化。如“目”是由“ ”改变方向竖写成。这种情况可由教师动作演示完成。

d正楷汉字。这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字体须与教材要求——正楷相同,书写要规范。

    ②展示顺序

上述内容通常按以下顺序展示:

实物彩图→概括抽象图→古体汉字→楷体汉字

有些时候也可按以下顺序展示:

楷体汉字→实物彩图→概括抽象图→古体汉字

展示的手段可视学校与教师的实际而定,用卡片、挂图、幻灯、简笔画、实物、动作演示、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均可,不拘一格。用图片类展示时,可一字一图逐次展示,亦可一组字一组图一次性展示,不管哪种展示方式,都应依字逐一观察理解。

(2)对照

对照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汉字各部位与篆体、客观物体各部位进行对应分析,这是形义联系的关键步骤。通常有两种对应分析方法:

①部位与部位对应。这是指将汉字的笔画与实物或图画的某部位进行对应分析。如“山”字,教学时可将概括图、小篆与楷体字的部件逐一对应。这种方法适用于清晰可见其笔画由物体的某部演变而来的字。

②汉字的局部与物体某部大体对应。汉字毕竟不是图画,即使象形字也不可能对实物形体进行细致的描绘。许多字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而对其余部分进行了一般的造形。我们析解字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汉字,因此,在析形时要抓住代表物体本质特点的部分进行对应分析,而对其余部分只求大体对应即可,不可拘泥。如“象”字,是大象的象形。对应分析时只需强调“”像大象的长鼻子,“  ”表示大象的头和从嘴中伸出的象牙,而对其余部分只需交代是代表象的身子、脚、尾巴等就行,让学习者自己去联想,可不细细找出哪一画代表象的哪一部分。

2、合体字(主要是会意字、形声字)采用“分解——组合”的方式

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人之不识字也,病在不能分。苟能将一字分为数字,则易记难忘矣。”王氏之说,可谓中国传统识字教学方法最精辟的概括。我们知道,汉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的方法,象形、指事造出了基本字,这些基本字一般是独体字,会意和形声法造出了合体字,合体字又都是由基本字组成的,基本字大多充任合体字的偏旁。所以,教学会意或形声这些合体字时,通过先分解其组合的部件(基本字),了解其各自的基本含义和功能作用,再“合二而一”或者“合三而一”地弄清其组合后的整体含义或意义功能,这样就能透彻地了解其字义,意义地识记其字形。这种汉字析解方法既教学生识字,又授以识字之法,并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机械学习,死记硬背。这样一种先分解后组合的方法,当是我们进行合体字教学的一种最主要的方法,也是中国传统的优良的汉字蒙学的方法。

例如下面的合体字采用“分解组合法”可作如是析解:



例字

分解

组合

会意字,分解为夕、口二字

晚上(夕)漆黑,见有来者不知是谁,须张口问其名,故夕与名会意为名。

会意字,分解为衣、刀二字

制作衣服首先须用刀裁布,故刀与衣组合成“初”,义为首先,起始之意。

会意字,可分解为 (网)言、刀三个部件。                     

触犯法网,情节轻者受言斥责,情节重的将被用刀(刂)处以极刑。故网、言、刀组合成罚。

会意兼形声字,可分解为三点水和“酉”(古文字中像酒坛形)。    

酉字(古酒字,酒坛的象形)里的一横表示酒坛里有酒,酒坛里有酒才能倒出酒,故三点水和“酉”组合表示酒。

形声字,可分解为衣形果声

用衣布之类把东西包裹起来,故“衣”作形旁,且把“衣”字折开,更显其包裹之形状。该字就读“果”音。故“裹”从衣果声。

形声字, 可分解为贝形詹声

“贝”为古代的货币,要“赡养”离不开钱,故用贝”表义,“詹”是声旁,与“赡”现代汉语声母不同韵母相同,两者具有迭韵关系,“詹”仍可为我们提供字音的记忆线索。

   (四)字理识字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

   字理识字课堂教学程序与常规教学程序大体相同,主要区别是在识字教学中增加了字理解析。其程序如下:

   1、定向

   定向是指在开始教学生字前引导儿童进入准备状态,产生对学习新知的趋向心理。教学一开始,教师应在儿童熟识的一定语言环境中提出所要教的生字,以建立儿童的定向基础。生字可通过课文语言、图片实物、旧知、日常生活中的见闻等提出。

   2、教学字音

   这是指运用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办法提出生字定向后,用拼音教学字音。

   3、析解字理

这是指教师用语言、图画、实物、体态语等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比较、析解象形、指事、会意字;讲清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表义、表音的作用;然后进行组词造句等。

    4、分析字形教学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合体字按部件分解。

    5、书写练习

    每教完一个生字就让学生抄写(默写)一次,然后引导学生与教材或黑板上的范字对照检查。写对了再写一个,写错了找出错误重写过。在这节课教完全部生字后,老师可按教学顺序让学生听写一次(不带拼音)。这时黑板上的范字

可不擦去,以供后进生利用。

    (五)字理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

    字理识字教学既然是一种教学法,那末,常规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等也适合于字理析解。同时,字理识字教学还可按生字和课型的实际灵活运用归类、循环、听读、猜认、基本字带字等多种教学方法,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要突出字理,便于学生形象地意义识记。根据汉字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字理识字教学可运用如下教学方法。

    1、图示法

    图示的作用重在解决对汉字的溯源问题,即用图画将汉字的本义表示出来。

如教学“飞”字,可以画一只飞鸟与“飞”这个字作对照,说明这个字的“  ”是鸟的身躯,弯钩里的两笔是小鸟展开的翅膀。教学“采”字可绘出手在树木上采摘的图。由于图画形象、具体,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将汉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记忆,以加深对汉字本义的理解。图示法适用于对大多数象形字的教学,但少数极容易的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则不必用图示。

    2、演示法。用动作演示来表示字的音形义的关系。如“掰”,两手掌相对合拢,然后向两边分开,做一个掰的动作。又如“灭”字,用一块木板盖在火上,让火熄灭。

    3、描述法

    描述法就是运用精炼的语言去阐明汉字构形原理。这种方法多适宜于会意字以及形声字的教学。描述法是在图示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汉字部件本义的解释,领会汉字组构的意图。如教学“牧”字,只要解析“”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与“牛”合起来指手拿鞭子放牛,就是“牧”的本义。不用图标,只要这样点拨讲述,学生也就理解和掌握了。

    4、联想法

    联想法是在析解字理时引导学生合理联想,以加深对汉字形、义、音的理解,如教“沙”字,可引导学生从河水少想到沙子出现,这就是沙字的由来。与此同时,为便于记忆,还可引导学生奇特联想,创造出独特有效的记忆方法,这样的记忆方法虽然有的离开了字理,但是它符合学习者独特的思维方法,生动活泼,有助于识记的巩固,符合教育学原理,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是有益无害的。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愁”字后让学生自创记忆方法去记住它,学生的脑筋开动起来,一位学生把“愁”字想象析解为:过去穷人无衣无食,秋天一到,天气渐凉,心里就犯愁。这样的联想析解老师给予了热情的表扬,大大调动了全班学生创造记忆方法的积极性。 

 5、故事法。

    故事法是指教师运用故事阐明字理的方法。一般要求故事简短有趣。这种方法是各类学习者喜闻乐见的方法。如教学“家”字,就可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古代先民的游猎生活习性以及养豕定居为家的情况。这样,就使学生不但理解了“家”的构字,还了解了人类生活的演变历史。另外,对于部分暂不析解字理的汉字,教学时也可以运用一些相关的拆字等方面的故事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如教学“阔”字时可给学习者简略讲述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花园门上题写“活”字的故事。

    6、比较法

    通过比较可以把汉字的个别部分和特征分析出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利抓住字与字的本质联系和区别,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运用比较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比整体。对于某些形近字,可以从形音义结合上进行综合比较。如有学生常把“束”写成“”,我们可用比较其形义的方法进行教学。这两字整体字形相似,相同的是都从木,不同的是中部束从口,从冖。口像捆木的绳索,冖由刺形变来。因此,“   ”即刺树的象形,即刺的意思;而束是用绳索捆束。这样一比,学生就不会混淆了。

(2)比声旁。这是指对若干形旁相同声旁各异的汉字找出构形的差异;如案、架、梨、柴等字,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其共同点是形旁都是木,本义都与木有关;其读音都由声旁决定,与声旁相近。

(3)比形旁。这是指对若干声旁相同而形旁不同的汉字找出构形的差异。如忠、钟、种、冲、肿等字,我们可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它们的共同点是声旁都是中,其读音都可从“中”的读音上得到提示;而本义都与不同的形旁有关。

    7歌诀法

    歌诀法是指教师运用歌诀来帮助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可以运用前人和他人的琅琅上口的歌诀,也可师生自编自用。一般要求歌诀简易上口,既表示字形结构,又指明字义。常见的有叙述性歌诀和谜语歌诀。

    (1)叙述性歌诀。

    叙述性歌诀是指将字形、字义用歌诀的形式告诉读者。如“办”字,歌诀可编为:“办事要用力,两边流汗滴”;“互”字可编为:“上一下一,正七倒七,互相学习。”

    (2)谜语性歌诀。

谜语性歌诀是指歌诀式的字谜。如教学“功”字时,有人编了这样的歌诀式的谜语:“出工又出力,工作有成绩”;教学“日”字时,编了这样的谜语:“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字谜法有时还可用画谜,即根据图画所表示的意义引导学习者猜字。如:画面上一个人靠着树,猜“休”字;画面上一个人跑到别人家里用棍棒打人的头,猜“寇”字,等等。

这里介绍了几种识字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除了字理识字本身所特有的部分外,很多是吸收了其它识字教学流派之长,充分体现了字理识字教学法博采众长的兼容性原则。事实上,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的。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教师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学环境、条件不同,教学方法就可能不同。大部分的字还是有“理”可讲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灵活地采用多种方法,突出识字的理据,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思考与练习

1什幺叫字理识字?什幺叫字理的字源理据和实用理据?

2为什么说依据字理析解生字是识字教学的根本?

3字理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幺?

4对部分形声字依据其实用义灵活析解时应注意什幺?

5课堂上运用猜谜法识字与社会上一般的文字游戏式的猜谜其区别点在哪里? 

6、字理识字的基本模式是“溯源——对照”,在溯源时,其展示的一般顺序有哪两种?  7、试以一合体字为例说明“分解----组合”的字理析解法。

    8、字理识字教学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9、应用题

(1)“誓言”的“誓”学生易将上部的“折”写成“拆”,你如何讲析字理,使学生不易写错?

(2)讲析“彩虹”的“虹”字时学生提问道:“虹”字为什么用虫字做形旁?作为教师你该如何解答?

(3)“玩耍”的“耍”学生常易写错,你如何向他们讲析字理使学生容易识记“耍”字的形义?

(4)《中国石》一课中的“肖形石”(形状很相似某物的石头)一词学生较难理解,你如何运用字理析词法向其讲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