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官宣发布新头像:搭上元宇宙的数字藏品,为何隐秘而火爆!

2022-04-11 18:53:00

2021年,最火的概念当属元宇宙但关于“什么是元宇宙”却莫衷一是

最直观的理解是“现实世界的虚拟化”

元宇宙在未来会包括新的社交、电商、

教育、游戏甚至支付的方式

今天人们所熟悉的互联网的应用

在元宇宙上可以以三维的、更加身临其境的方式呈现出来

!!

现实世界的虚拟化,并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这看上去还十分的遥远

但另一方面,围绕元宇宙概念

NFT(数字藏品)在去年却风生水起

...

所以,今天小编就想和大家聊聊

搭上“元宇宙”的数字藏品,为何隐秘而火爆?!

01

-

数字藏品

美的品牌的一次创新探索

 

2022开年第一天,美的官宣发布了“美的2022 Dr.M系列”头像,这款以美的IP“M博”为基础创作的数字藏品,不像传统数字藏品大多进行拍卖销售,而是免费赠送给用户,限量1000份。

数字藏品的底层技术是区块链,它的特性为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独一无二。这意味着,当一件线上作品,比如美的这次发布的系列头像,被转化为数字藏品后,就成了区块链上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对持有用户而言,这不仅是一张独特的身份标识图像,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过去的很多营销活动,即使是看起来很创新、很吸睛的出圈营销,对用户的影响力其实都是短暂的。而数字藏品的出现则让品牌商能够在这个复制品“泛滥”数字时代,为每个用户“创造”稀缺和专属的内容,让用户的记忆不会随着营销活动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因为长期持有让用户和品牌建立起更久的连接,而这也是 “数字藏品营销”的重要价值之一。

对于美的这次的创新营销,有业内人士评价这是一次“家电行业的逆袭”,其实聚焦美的近年的发展,不难发现美的业务板块已经横跨智能家居、楼宇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工业技术、数字化创新业务等多个领域,品牌的定位也早已从“家电品牌”转型成为“全球科技集团”,此次“数字藏品”的营销就足以看出美的集团在数智化业务不断创新探索的决心!

02

-

数字藏品有什么魅力

为何如此火爆,受年轻人热捧

 

NFT其实是结合区块链技术+元宇宙概念所形成的一种虚拟“商品”。这种商品可以是一款头像,一罐虚拟的可乐,或者一件绘画,形式五花八门。简单来理解就是,某些企业发行了一些虚拟的商品,这种虚拟商品是有形的(虚拟影像),它利用了区块链技术,具有独特的身份号码,可以专属某个人(不能被别人偷走)。

 

这些数字藏品由于具有唯一性,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在特定的时间发行),而且可视化,所以在未来是否具有价值,是否可以拍卖或者转赠,传承收藏等等,一切都具有无限想象的可能性。

而购买数字藏品者以Z世代的年轻人居多,那他们为什么热捧数字藏品?首先,近几年兴起的博物馆热,与疫情撞了个满怀,博物馆数字化、文创数字化表面上看是为了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阶段性措施,实际上也越来越成为其未来长远发展方向。

 

其次,对于Z世代,数字藏品和互联网渠道是“双厨狂喜”,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他们,对数字产品和国潮国风的文化艺术品,都拥有更高的接受度;最后,数字藏品虽不能流通和交易,但发圈、晒图也不仅是“自嗨”!

 

03

-

若要形成互联网世界口碑效应

NFT需遵循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独特的纪念意义。NFT的发行需要有独特的纪念意义,对企业来说,这个时间段的NFT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纪念意义也是NFT产品最好的价值感之一。

第二、发行方的权威性或者行业内的领先地位。类似于央行在特殊的时候发行特殊的纪念币,发行方的权威性或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组织,本身其品牌具有高度的知名度和被接受度,其发行的NFT更容易被认可,未来也更具有增值可能性。

 

第三、稀缺性。从目前来看,一套NFT往往不会超过1万件,稀缺性是价值的要件之一。第四、藏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艺术性、设计感或者某种大师价值的附加,比如某位知名大咖的设计,让藏品本身具有可欣赏性,珍贵性。艺术感的凸显,可以弥补发行方知名度不足的缺陷。比如某位知名人士为某个不知名企业设计的NFT。

 

当NFT在虚拟世界引起口碑效应的时,对品牌或者某一项活动来说,是一套有效的传播手段!

总结:

对品牌商而言,元宇宙可谓是一片待开发的巨大“蓝海”,等哪天真正的落地,可能会出现像过去从线下到线上,从PC到移动端的行业洗牌一样,给品牌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更何况隐藏在这背后,还有一群对新时代、新技术感兴趣的年轻人,选择此时布局数字藏品、元宇宙,无疑会在更长远的品牌发展中抢占了先机!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