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读后感

(2015-03-26 11:50:45)
标签:

育儿

在公园、小区以及景色优美的广场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可爱的孩子在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的陪伴下高兴的玩耍。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认识了红花、绿草、蝴蝶、蜜蜂等,说话也从一个字到一个词到一句话,语言表达越来越清楚。他们的进步很大,不断地给人惊喜。我们也经常说这一阶段的孩子是最活泼、可爱、轻松的。他没有任何的压力,可以尽情的释放、玩耍,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有色彩和声音的形象,并把他们很深得保持在记忆中,这就是孩子在大自然的旅途中获得的。
孩子在最初进入学校时,一边听着,一边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进行着思考,思维活跃。在课堂上,小朋友不断唤醒着记忆里的东西,踊跃发言,是那么得可爱。如在数学课《认识钟表》,老师问小朋友你在哪里见过钟表呀?小朋友会根据平时的观察说出很多答案,令人惊讶,给人欣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电视、游戏机相伴。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孩子们也远离了自然界,与周围世界隔绝,斩断了他们的思维发源地。学生的思维枯竭了,不会思考了,只能用记忆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想象本质的观察,致使孩子变得愚笨,以至最终丧失了学习的愿望。
因此,我们应该多带孩子到周围的世界去观察,感知生活,获得对周围世界表象的积累。支持孩子的观察行为,让孩子在观察中获得知识,在大自然的旅行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因为儿童的思维不断地受到一条有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的话的源泉的浇灌,所以它才能提出那么微妙的、意想不到的、“哲理性的”问题,使我们深为惊讶。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的啊。为了不把儿童的头脑变成知识的储存所,变成各种真理、规则和公式的堆栈,那就必须交给他思考。就儿童的意识和儿童记忆的性质本身来说,要求一分钟也不能把鲜明的周围世界及其规律性在儿童面前掩蔽起来。我深信,如果把周围世界作为儿童身在其中学习思考、记忆和推理的环境,那么随着儿童的入学,他的记忆的敏锐性、思维的鲜明性,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更加增强。
但也不能夸大自然界在智育中的作用。有些教师抱着一种很错误的想法,他们认为,只要有自然界存在于儿童的周围,那么这一事实本身里就包含着智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人去认识自然界,用思想去钻研因果联系的时候,自然界才能成为教育的强大源泉。
如果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那么由此并不能得出结论说,不应当教给儿童抽象思维。我们的观察证实了儿童智力发展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性: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那么儿童就应当越经常地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就应当越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
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的、生动的直观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周围世界的鲜明形象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源泉,在这个源泉的各种形状、色彩和声音里隐藏着成千上万个问题。教师揭示这些问题的内容,就好像在翻阅这本自然界的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