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山广海古八景(溽城八景)

(2019-07-07 15:25:03)
标签:

广海古八景

溽城八景

罗伞树

海永无波

一、   罗伞树

        它位于广海码头的高峰,是从石隙中长起来的一棵榕树,由于它巍峨屹立于两石这中,枝繁叶茂,远观活像罗伞竖于山颠,触及云霄,过云航海的,不论从猄门或黄猄门入口,望见罗伞树,便知进入广海的海域。可算航海者一种标帜。从田头那边也看到它的全景。后来,给一场台风刮倒了,如今已是湮没了。

二、   海永无波

      是明朝成化三年,张通都统平倭的纪功碑,象征天下太平的石刻。位于广海紫花岗山麓,它的独特地方在这:四个字同刻在一块顷斜的大石上,字体隽秀,苍劲有力,形态庞大,每字高有三米,宽两米多,是广东有名的大石刻,中外闻名。不少外来的(含外国人)旅客者,或华侨回乡,都到这里参观游览,以一睹为快,或摄影留念。现在这里已辟为公园,游人不绝。山上建有一座石砌的明朝烽火台,可作报警之用。

三、   校杯石

位于广海城东门的城墙外,两石成交杯的形状矗立,在两石之间,用硬器敲击,便发出咚咚的鼓声,人们引为神奇,颇为吸引人的兴趣,常常有人实试。可惜在六十年代,被一爆石者爆破了,如今痕迹全无。

四、   灵湖古寺

是宋朝乾道初年(公元1165年),永师老僧始建的,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位于广海城东门外的丘陵山坡上,面海而立。这里景幽雅,空气清爽,是修心养性的好地方。

五、烽火城

 烽火城位于城东的莲花山邻近。这个城圆约三十公尺。据老人陈述:均按城池式样建筑,有城堞、城门,可容百数十人居留。该城面海的地方架设两门大炮,一大一小,分别刻有乾隆和嘉庆的年号,并铸有“东京铸钢厂铸造”的小字。城后高地有一座石砌的清朝烽火台,可作报警之用。因为这个烽火城位于临海的山颠,故后人把这一带称为烽火角。这个小城也随之叫烽火城,是海防之地。这里在八十年代后期,成为“广海港”的建设基地(后又改为工厂),烽火城也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痕迹吧了。

六、水面浮印

         位于东城外的一块小山坡,过去是“北帝庙”的庙址。树木覆盖,枝繁叶茂,苍翠可爱。由于地处高坡,从斗山墩头地区眺观广海,不见陆地,只见一小撮茂密的木林,很象一块方印在水中飘浮。如果从海上航海,远看也不见陆地,只见一撮丛林象块方印,故名“水面浮印”。

过去这里风景怡人,环境清幽,十分优美。可惜这些树木在大炼钢铁时被斩伐无遗,庙宇属于迷信物体,也被破坏。这里在八十年代后期,作了“广海港”的建设基地,一切已为高楼建筑群所代替了。

七、八仙桥

位于西门广海中学的出水渠。这里原有一石桥仔,面上看来仅有七条石条铺成,但从桥底细看,则有八条石条。原来有一条石条呈倒三角形,故在上面看不到。由于砌作神奇,故俗人称之为八仙桥。传说有一年大雨滂沱,行人至此涉水而过,十分不便,于是八仙各用肩头托来一石条砌成的。现在已被泥土覆盖,再不复见了。

八、飞来钟

     位于广海城东城墙上,是前时华光庙的后山坡。其状是顶小口大,呈茶杯倒置形状,顶端铸有金龙,四脚立于钟顶,共空隙处是悬挂警钟的位置。正面刻有(重一千斤)四个字,旁边还有一行大明弘治十三年、岁次庚申八月吉日立几个小字。有人说是建城时鸣钟开工的产物,非也。建城是在明朝二十七年开始,而钟是明朝弘治十三年才立,相距一百二十一年。是用来防倭警钟之说较为近理。因为旁边尚有暸望台和溽洋台。那时,倭寇、海盗常于沿海骚扰。暸望台一发现情况,即鸣钟告警,军民人等一闻钟声,军政人员迅即集合,准备抗击防卫,居民即疏散退避。然而,又何谓“飞来钟”呢?因为该钟笨重(相当于现在一千五百斤),但设置于高达十多丈的城墙上,当时没有起重机,实在不易搬动呀!这是后人形容它不是飞来又是怎样搬上去呢?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吧了。

   “飞来钟”本来在保卫沿海边防,曾起过很好的作用,也是倭寇骚扰我们沿海边防的见证者,颇具历史意义。可惜被一些无知者,当为废铜烂铁给破坏了,于今天痕迹全无。正是“警钟已随历史去,空留传诵思悠悠。”

      注:本文摘自刘重民先生编著的《广海史话琐记》。新娘房一景在刘先生另一篇文章中也算作八景之一,但离广海城较远,没有被开发,只有喜欢远足或探险的人士才能到达,所以在这溽城八景中没录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