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从广海西门迎仙门楼,向海宴方向行约2公里的右边,就到了团村路口,行约50米转右向北直行700米就见到一条高速路桥,通过桥底,向左上山,不久便到达“仙人井坑”。在这里,你就会觉得,风景很美,别有洞天。
沿着“仙人井坑”攀登,至狗山腰,只见山沟中乱石重叠,野草丛生,寻寻觅觅,好不容易才发现了一块斜插的大石。石面刻有“余氏石室”四个大字,方可盈尺,右边还有“隆庆六年仲春根山志”一行小字。在大石后面,有一洞口,并有垫脚石作台阶。乍入,洞内光线模糊,稍事片刻,便清晰可见,因洞顶大石横盖,空隙透光。内面怪石嶙峋,可坐、可立、可卧。石下有清溪流淌叮叮当当,宛若琴声。其水清凉,饮之凉彻肺腑。面积约有50平方米,高可人立,能容百数十人,的确是天然石室也。广海中学黄伟韬校长有绝诗一首证之。
《仙人洞》
天生一个仙人洞,巨石横空顶帐篷。
门前屹立巍峨碣,凿字镂名作帡幪。
幽泉一缕洞中串,满地嶙峋怪石丛。
坐卧咸宜感清冽,桃源无奈避世穷。
查隆庆是明穆宗年号(1572年),时广海已建城,但村落稀疏。海盗倭寇常来騒扰,杀人抢掠,乡人深受其害。余根山居奇石村,靠近广海城,因逢寇乱,地方官吏无能抗御,迫使居民徒于他方。根山使其妻子随众远遁。他只身避于狗仔山,在石洞匿居下来。随身带有刀斧,可采野生植物充饥。闲来就用柴刀在石上刻上“余氏石室”几个字留念。时间一幌就数十年,由于日食野生物,孒然一身,无人对话。使他在生理上发生了变化,头发披肩,手上生毛,口不能言语。寇退后,因仍偷农作物充饥,被人发觉,视为野人,追踪至其石室,才知是余根山。数十年的隔离,使他见人就怕,潜逃规避,追至洞中,前入后出,使人无法接近。后来村人用网把小洞封闭了,才设法把他捕住,但他已不复作人语,只得写字相问,幸尚能点头示意。因惊恐过度,不久便逝世云。予观之有感,随占一诗以记之。
《余氏石室》
狗仔山腰乱石丛,残存石室在其中。
根山避乱曾居此,故迹犹存野草篷。
在石室周围和下侧,怪石参差,奇形怪状,有如南蛇出洞,雄狮逞威,群羊放牧,巨人矗立,不一而足。石景幽美,蔚为大观。与石室遥遥相对者,则是大坑山的“龙口石”。向北望去,便是历史相传的溽城八景之一的“新娘房”。那里山峦起伏,碧嶂翠峰,连绵不断。向东南远眺,整个广海、南湾尽收眼底。海上星帆点点,或隐或现,阳光与大海相辉映。金光粼粼。给人一种汪洋缥缈,心旷神怡之感。
我们正陶醉在这景色宜人,江山如画的游目骋怀之际,还没来得及对这天然石景加以考究,而太阳已无情地靠近山颠,不得已怀着依恋的心情,踏上归途。厥自频频回顾,故作俚诗纪之。
《望江楼》
避倭隐匿野山沟,洞穴棲身数十秋。
舞爪恶狼随野走,惊心飞鸟觅林投。
只因故里情难舍,故遁荒山再绸繆。
刻石志名传永久,登临胜似望江楼。
注:摘自广海刘重民1992年编的《广海史话琐记》,相片以后有机会再补。
传说之二:
隆庆五年赶走倭寇以后,《新宁县志》再没有倭寇犯境的记载了。不过,在这以后的一个时期,倭寇的威胁仍然严重存在,以致政府要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限沿海居民内迁。这有“余氏石室”石刻作证。它在广海城西北方的狗仔山上。岩洞口一块巨石刻着“余氏石室”四个大字,又有“隆庆六年仲春根山誌”这九个小字。据广海城西奇石石山里村人传说,余根山是他们祖先。当时政府下令沿海居民内迁,余根山不愿远离乡土,匿居在大山上这个石室里,生活了许多年。后来禁令解除,广海乡人重归故乡,发现他这个野人,抛网把他捉住了。经过熟食几年,才恢复讲话能力。后来他活到六十余岁才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