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伊斯兰拱北——西北穆斯林陵园文化巡礼
(2015-03-17 16:45:07)
标签:
拱北陵园穆斯林陵墓伊斯兰 |
分类: 伊斯兰教中国化 |
走近伊斯兰拱北
——西北穆斯林陵园文化巡礼
□ 张志诚
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几位从事伊斯兰文化研究的学者结伴踏上了以伊斯兰古典文明著称的我国西部之路。行程不长,然而,展现在面前的却是令人感叹的景象:高大的拱形陵墓、精湛的穹顶建筑、玲珑剔透的砖雕艺术……这些都是甘、宁、青3省不少城市、乡村伊斯兰文化的醒目标志和人文景观。尤其是伊斯兰的拱北建筑,雄浑古朴;拱北的陵园文化,丰厚典雅。对拱北这一深邃的陵园文化,需要用心去观察,用情感去体验,用一种人文精神去领悟。
我们走近过许多拱北,为其多姿多彩的陵园文化、自然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所吸引;一桩桩拱北的历史掌故和绵延变迁的社会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田野寻访,我们记录下几座颇具影响的拱北: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大拱北、临潭西道堂陵园;青海的西宁南山拱北、循化街子拱北;宁夏的二十里铺拱北。
临夏大拱北:经典之作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一块被黄河水滋养的深情土地,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多宗教地区。这里伊斯兰文化丰富多彩,有“中国的小麦加”之称。位于临夏市红园路上的伊斯兰大拱北,在西北乃至全国穆斯林中享有盛名。这是戛迪林耶“大拱北门宦”创始人祁静一(1656-1719年)的陵园。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一位东乡族的年轻学者陪同我们参观了这一具有我国伊斯兰文化独特风格的建筑群。陵墓以主体建筑祁静一道祖的大拱北为整个建筑群的垂直轴线。主体建筑为八角砖墙,磨砖对缝,光华细腻,一式青灰色调,砖雕墙面华丽精美。砖墙上接连起三重八卦型重檐,外部以象征生命的绿色为主色调,四边配以红褐色,与前后变化曲折的5座四合庭院、礼拜殿堂、修持静室、砖雕照壁、蜿蜒神秘的砖门穿堂相呼应,绿红相衬、动静相宜、错落有致,实为我国伊斯兰陵墓建筑的经典之作。其造型风格可以折射出伊斯兰文化的重要思想,体现出穆斯林对善的追求和向往。据年轻学者介绍,该门宦源于波斯人阿布杜拉·卡迪尔·吉拉尼(1078-1166年)创立的戛迪林耶教团,清康熙初年传入我国,在形成门宦过程中,受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思想影响颇深,强调出家修道、不慕功名、参禅养神、脱凡入化。因此,“大拱北门宦”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其教职人员叫做“出家人”,他们禁欲、入山修行,或在拱北“守道”,这是与其他教派门宦明显区别之处。
西道堂陵园:先贤之墓
甘肃临潭是一座古老的县城。清末,当这里的穆斯林民众贫困交加,处于危难之际,回族学者马启西(1857-1914年)借鉴先知穆罕默德早年迁徙麦地那(伊斯兰教第二大圣地,位于沙特阿拉伯希贾兹省)建立“乌玛”(伊斯兰社团,穆斯林公社)的历史经验,同时也受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于1903年在临潭创建了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中国伊斯兰教派之一)。并以道堂名义,带领当地包括回、东乡、撒拉等民族在内的穆斯林群众,合伙经商务农,开垦洮河流域的荒地。西道堂把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融为一体;马启西将“乌玛”的理想在临潭做了一次成功的实践。因此,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他的书中写道:“西道堂在哲学上、宗教上、社会活动上,皆有值得重大注意之必要。”在马启西归真之后,当地穆斯林在山壁上为他建造了一座陵园。我们怀着敬仰之情前往瞻仰这座陵园。陵园建在山腰间,盘山而上。陡峭光滑的山壁上,刻有“万古常青”四字,以表达穆斯林对这位先贤的仰慕和崇敬。我们上到陵墓时,才发现西道堂陵园别具一格,既不是拱北式建筑,也不做华丽坟饰。陵墓用泥土砌造成开放式坟头,南北向,以绿色覆盖坟头,砖砌琉璃瓦片的矮墙,精美的砖雕配饰,显得光彩、质朴、简洁。整个陵园掩映在山间苍松翠柏、蜿蜒曲径之中。山腰有两小块平地,建有马启西教主及其他西道堂前辈、先贤的陵墓。
南山拱北:友谊见证
这是我国穆斯林为一位来华传教的阿拉伯人建造的拱北。它的建造反映了青海穆斯林对先民的无限缅怀和对阿拉伯人民的深厚情谊。据载,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后,巴格达一位20世圣裔古土布·兰巴尼·阿布杜·拉赫曼率徒东来,在西宁传播苏菲派教义,后殁于此。元西宁王速来蛮为其修建陵寝于凤凰山巅,并树碑刻铭,以志纪念。这里是河湟一带穆斯林最早的宗教活动场所。历经明清及以后年代的起伏沧桑。而今,拱北被修葺一新。该拱北坐北向南,主体建筑为拱北所独有的八卦亭式三层塔楼,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极为华丽。拱北面西,建有礼拜殿,东配宁静厅,外置牌坊、石碑及厢房、浴室、山门等。在拱北的周围,散落着当地教众故后的墓地,今已辟为回民公墓。
街子拱北:砖雕独特
青海循化,是我国撒拉族的故乡。它的许多美丽传说,把我们带到了令人神往的年代。白驼(坚忍的象征)驮着撒马尔罕的水、土和一部《古兰经》,伴随着撒拉族先民,越过茫茫戈壁,翻过座座高山,在我国西部积石山下的黄河之滨,为自己的主人找到了新的乐土。而它却化作一尊石驼,永远地安卧在骆驼泉边。据载,青海省的撒拉族是由中亚土库曼斯坦东迁而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其东迁带来的正是传说中的这部《古兰经》,经专家鉴定,成书于8至13世纪,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目前这部《古兰经》珍藏在循化街子清真大寺。醒目的街子拱北建在寺院的东面。据看管拱北的一位老人说,这座拱北融会了苏菲学派“四大门宦”的思想,也就是说,陵墓的主人通晓四大门宦的教义,其生前劝诫教众对各宗教派别的教义教理要理性地对待,认为他们都是在安拉之道上净修人生,实现“两世吉庆”。这是一座被砖墙包围起来的高大拱北。其建筑造型,同其他的拱北多有相似,只是砖雕图案有所不同;紧靠拱北有多座墓主的家族陵墓,拱北陵园内,看不到修持、寺院等附属建筑。一走近街子乡,老远便看到这座奇特的伊斯兰拱北,它的艺术造型和重檐起脊式建筑风格,把人的目光深深吸引了过去。
二十里铺拱北:高大宏伟
宁夏,“回族之乡”,凭借黄河水的滋养,自古素有“塞上江南”美誉。宁夏有3600多座清真寺,60多处拱北建筑,都突出反映了宁夏回族穆斯林在宗教、历史、教育、民俗等方面的丰厚文化内涵。宁夏的拱北,既是教众纪念门宦教主、先贤的拜谒之地,又是办道宣教、管理教坊(清真寺)、行教及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中心。在宁夏远近闻名的拱北,要数固原县南二十里铺拱北。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沿山而建,风景优美。拱北建在一座用青石砌成的高台上,用磨砖对缝砌成,顶上有斗拱、飞檐,台下有3座院落建筑。《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对该拱北有详尽记述:“墓祠(拱北)共三座,中大,左右小。正中拱北有墓室祠堂,雕刻丰富,为攒尖及卷棚顶带斗拱的建筑。”该拱北的特点,“是利用高台地形层层筑起,而拱北高高在上,给人以高大宏伟之感。二层台上各院的分布,亦能充分利用地形,使平面布置井井有条”。
走近伊斯兰拱北,只是我们对西部伊斯兰文化作田野寻访的一则内容。在西部文化资源中蕴涵的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和民族风情,有待我们去认识、领悟和研究;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文化遗产,更需要我们去拯救、保护与传承。
□相关链接
拱北:“拱北”是内地穆斯林对陵墓的一种称谓,新疆地区称作“麻扎”,原意为“圆屋顶建筑”或“圆拱形墓亭”。在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苏菲派专用名称)中,专指在一些“谢赫”(长老)、“老人家”(门宦教主、道祖)归真后,门徒及信众为其修建的以陵墓为主体的建筑群。在穆斯林心目中,拱北是他们崇拜的“圣地”和进行社会、宗教活动的中心。有的拱北,在其周围还有教主家族的墓地及教众的坟墓。伊斯兰拱北体现了陵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它满足人们对死者追思、倾诉和缅怀的心理。同时也能祈祷自己今后生活美满和愿望实现。陵园是生者与死者对话的地方”。平时教众会在拱北或念诵《古兰经》经文,或喃喃低语地祈祷,并在拱北前一座古铜香炉上香朝拜。到了宗教节日、教主生辰纪念日和归真忌日,教众都会自发地结伴从四面八方潮涌而来,集会拱北,集体举行诵经、赞主赞圣、朝拜拱北等活动,他们称这种活动为“尔买里”(原意为“善行”、“善举”,专指宗教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