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七实三虚
(2022.6.11)易约
真正的三国,有哪些与演义叙述不一样的地方,重点只挑一些大家感兴趣的人和事。
一、所谓的七实三虚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集中地、具体地、反映了人民的看法、愿望,这正是三国演义的人民性所在。有七分是真的,有三分是假的。这一说法源自清人章学诚《丙辰扎记》:“惟《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三国演义》之三虚,指人物方面的性格刻画艺术概括,情节方面的丰富和真实,自然不能都“见于正史”,因而便都是“虚构”了。都不是历史人物的“还原”,而是被十分丰富了的典型概括。这里的虚实之分,是以史实为界,基本以《后汉书》、《三国志》为准。
二、关于蜀汉
1、刘关张三人并没有桃园三结义。《三国志》原文只写到:“先主(即刘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注意是“若”兄弟,并没有真的义结金兰。
2、关羽实际上比刘备大一岁,刘备出生在公元161年,而关羽的出生年份史书中并无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关羽的故乡山西解州发现了关羽的墓碑,刻有生卒年月,其出生在160年。
3、张飞的字是益德,而不是演义中写的翼德。这大概是罗贯中的笔误,或是记忆错误吧。
4、张飞怒鞭督邮其实是刘备干的。刘备因为讨伐黄巾的军功被授予安喜县尉,督邮(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来安喜县视察工作,刘备求见督邮,人家只不过没见而已,刘备直接冲进去把督邮绑了,“杖二百”然后解下官印挂在督邮脖子上,亡命天涯了。可见刘备才是个暴脾气。
5、过五关斩六将完全是虚构的,而且路线十分不合理。关羽从许昌出发,基本上是兜了一个大圈子,才投奔到刘备处。这实际上是因为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源自宋元时期的说书艺人,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觉得不错,就拿过来用了,但宋元说书人说的故事,汉献帝是定都在长安,而实际上和演义中定都在河南许昌,罗贯中拿来主义并未仔细推敲路线,这才让关二爷变成了路痴。过五关斩六将路线图,实在是有点绕。
6、赤兔马的年龄。《三国志》中只提到了吕布的坐骑是赤兔,并没有说吕布死后赤兔被曹操转赠给关羽,如果按照演义上的说法,赤兔马是董卓赠给吕布的话,那么到关羽败走麦城时赤兔大概快四十岁了。而马一般的寿命大概在30~35岁,即使赤兔活到了麦城,很难想象关羽突围还会骑这么一匹老马。
7、华佗给关羽刮骨疗毒。这也是一处很巧妙的虚构,关羽确实有谈笑饮酒刮骨疗毒的壮举,但不可能是他征樊城时的事情。华佗在208年赤壁之战前就已经被曹操杀了,而襄樊之战是219年。《三国志》中志记载了关羽刮骨疗毒,但并没有说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也没说是华佗给他刮的骨。
8、廖化年龄之谜。《三国演义》中说廖化原本是黄巾军的小头目,后来落草为寇,关羽千里寻兄的时候,他想要追随关羽,遭到了拒绝,后来刘备入川的时候终于投靠了蜀汉。黄巾起义是公元184年爆发的,而廖化病逝于公元264年随刘禅去洛阳的路上,中间整整隔了八十年,再加上廖化从出生到成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廖化至少活快一百岁,基本完整的见证了汉末三国的历史,这显然有点夸张,更何况在演义中,廖化在公元263年蜀汉投降前,九十多岁的廖化还能出战,什么廉颇黄忠,看来都没有他老当益壮。
三、关于曹魏
1、曹操刺杀董卓未遂。历史上并没有曹操献七星宝刀刺杀董卓的记载,倒是后来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荀攸,当时曾与一干文臣计划刺杀董卓,只不过以失败告终,董卓也没有杀荀攸,只是关了起来,后来又放了出来。
2、夏侯惇的左眼。演义中写道吕布夺了徐州后,发兵攻击在小沛的刘备,刘备向曹操求援,曹操派夏侯惇救援,被吕布的部将曹性射中左眼,拔矢啖睛,杀了曹性。但实际上,夏侯惇的眼睛是在曹操讨伐徐州陶谦未遂,回师征讨吕布的时候,被吕布军的流矢射中。不过罗贯中的这一艺术加工十分成功。
3、颜良文丑之死。颜良确实是关羽在曹操手下那段时期杀的,而文丑是死于曹军的乱军之中,可能就是某个小兵杀的也说不定,演义为了突出关二爷的武艺,才将文丑的死也算到了关羽头上。
4、许褚裸衣战马超。这一段十分精彩,可惜也是虚构的,真实的历史上,曹操曾经在阵前单独和韩遂、马超说话,马超本来想仗着自己身长力大,使个阴招把曹操挟持了,但只是被许褚瞪了一眼,就吓得不敢妄动了。
5、曹操割须弃袍。同上,也是虚构,为了丑化曹操而杜撰的,实际上潼关之战虽然激烈,但最终是马超战败逃跑。
6、夏侯渊之死。演义中夏侯渊是被黄忠阵斩的,但实际上是在黄忠部队夜袭的情况下,死于乱军之中。
7、气死曹真、骂死王朗。历史上曹真病逝于洛阳,王朗一生从未随军出征,他虽然死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年,不过是病死在家中的。骂死王朗,虽然精彩可惜是假的。
四、关于孙吴
1、孙策之死。孙策被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奴与门客刺伤不治,于吉在此之前就被孙策杀了,鬼魂显灵云云是小说家之言。
2、太史慈之死。演义中太史慈是在孙权攻打合肥时,死于张辽的流矢,但实际上在赤壁之战前的206年,太史慈就已经病死了。死前说了那句名言:“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3、孙刘联姻。刘备迎娶孙权的妹妹完全是一桩政治婚姻,双方需要靠姻亲来增强联系,共同抵御曹操,周瑜用美人计什么的完全是虚构的。
4、吴国太。小说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没有提到孙权生母还有妹妹一同嫁给孙坚。
5、赤壁之战前后。演义中十分精彩的一段,可惜大部分都是虚构的,诸葛亮甚至都没见过周瑜,周瑜是病死的。
6、单刀赴会。实际上是鲁肃邀请关羽在阵前会面,士兵在百步之外,双方手下的将领都手持单刀参与了。
7、吕蒙之死。吕蒙是发疯疾而死,关羽显灵之说,无非是民间传说被小说家采用了,毕竟这样符合广大群众因果报应的诉求。
8、夷陵之战。刘备最多也就率领几万人马,蜀汉全国也凑不出70万军队。起初吴将李异、刘阿、宋谦等同蜀军交战失利,此后孙桓更被困在西陵中——吴军虽败,但没有射甘宁、斩潘璋、献仇人之类的情节。夷陵前夕陆逊派去诱敌的是少数民族领袖鲜于丹——此外,摩沙柯(演义里错写成"沙摩柯")是死于乱军之中,无赵云马鸣山救驾、杀朱然之事,也没有陆逊追敌陷于八卦阵之说(因为他根本就没追)。
综述:三国演义“三虚”缺点,除了刻画人物外,还有些迷信的成份,如一开卷就先述重重妖异灾祥;以后某人出师不利,每先风折帅旗,某人将死,多有预感恶兆;以及作法,祭星之类。我们自然不应该去相信这些,这是一种引导读者的方法,也正是文学作品以不同于历史记录的分野。《三国演义》这类缺点,究竟是次要的,数量不大的。从全部来看,并没有因此破坏或损害主题思想,所以,《三国演义》始终不愧是所有历史小说里的最杰出的一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