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性质袖珍》
(2022.6.2)易约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一、文言文名词
文言文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1、汉语本身作名词,词性意义不变。 主要有四类:
(1)人物名词: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2)事物名词: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等。
(3)时间名词: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等。
(4)方位名词: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 1、 范曾数目项王。
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又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例2、“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3、沛公军霸上。
例4、秦伐韩,军于閼与。
例3、例4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3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例5、小信未福,神弗福也。
例6、恐托不效。
例5中的“福” 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
例6中的“效” 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
(5)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例8、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例7“货”粘附于“所”字之后,用作动词,意为购买。
例8“罾”本是一种鱼网,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所罾”就是“所网者的”。
(6)名词+代词
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例9、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例1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例9“名”在作宾语的代词“之”之前活用为动词,当“命名”讲。
例10“名”在作宾语的代词“者”之前活用为动词,当“指名”讲。
(7)名词+而
名词用“而”跟其它谓词性成分相连,活用为动词。
例11、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例12、遵海而南。
例13、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而”作为连词可以连接动词,所以例11“王”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当“称王”讲。
例12“南”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意为“向南走”。
例13“西”用在连词“而”之后也活用为动词。
3、名词使动用法,如: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4、名词意动用法,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以“视”……为粪土。
5、名词作状语,如:草行露宿,“草”:在草丛中;“露”:在露水下。
二、文言文代词
代词,即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人称代词。可分为自称、对称、他称、己身称、旁称、谦称、敬称七个小类。
(一)自称:我、吾、余、予、台(yf)、卬(ang-同音字“昂”)、朕(zhan)。相当白话文的“我”或“我们”。
(二)对称:尔、汝(女)、若、乃、而。相当白话文的“你”或“你们”。
(三)他称:彼、其、之(诸)、厥。相当白话文的“他”、“她”、“它”或“他们”、“她们”、“它们”。
(四)己身称:己、自。相当白话文的“自己”。
(五)旁称:人。相当白话文的“别人”。
(六)谦称:自称“臣”、“仆”、“妾”(专用于妇女),或自称“名”与低贱身份。白话文无相应词语,可译为“我”。
(七)敬称:称对方为“君”、“公”、“先生”、“夫子”、“子”、“足下”、“阁下”,或对方的“字”与官爵。相当白话文的“您”、“先生”、职务。
第二类:指示代词。可分为近指、远指、旁指、虚指、无指、各别指六个小类。
(一)近指:此、是、斯、兹、时、之、尔、若。相当白话文的“这”或“这些”。
(二)远指:彼、其、夫、匪、厥。相当白话文的“那”或“那些”。
(三)旁指:他、异。相当白话文的“别的”或“另外的”。
(四)虚指:某、或。相当白话文的“有的(人或物)”。
(五)无指:莫、无(毋)、靡。相当白话文的“没有的(人、事、物)”。
(六)各别指:诸。相当白话文的“各”、“每”。
第三类:疑问代词。文言文主要疑问代词有:
(一)问人:谁、孰(畴)。可翻译为“谁”、“哪个”。
(二)问事物:何、胡、曷、盍、奚、何如、何若。可翻译为“什么”、“怎么样”。
(三)问处所:安、恶、乌、焉。可翻译为“哪里”。
三、文言文中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状态的词。文言文中,形容词在语法上的功用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用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描写句子的谓语。
(一)文言文形容词汉语分类
1、按性质分:好、坏、大小、高、美丽、英明、伟大。
2、按状态分:通红、雪白、红通通、绿油油、黑不溜秋、酸不唧唧。
3、按非谓分:男、女、金、银、大型、新式、袖珍、相对、绝对、慢性、彩色、黑白。
(二)文言文形容词充当词尾:“焉、然、者、其、乎”。
(三)文言文形容词的一般作用。形容词在语法上的功用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如“大小之狱”。译为:大大小小的案件。“大小”:形容词,作定语修饰中心词“狱”。
(四)文言文形容词的活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作名词用,在句子里充当主语和宾语。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为:小问题还以师学习,大的问题都放弃不学了,我看出他这种人能明白道理。“大小”:形容词作名词用。
四、文言文中常见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和“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五、文言文数词
基数:表示数目多少的词叫基数词。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半”等。
六、文言文量词
量词不发达,主要为: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七、文言文副词
副词是在动词与形容词前或在句首表达修饰与限制的各种语气的词。共分八类:
(一)程度副词
1、表程度进步:益、愈、弥、尤、加、倍。
2、表最高程度:甚、至、绝、殊、最、极、良、颇。
3、表程度轻:少、稍、略。
(二)范围副词
1、表范围广:悉、咸、皆、尽、毕、具、胜、并、既。
2、表范围有限:但、徒、第、直、独、止、啻、惟、唯。
3、表总共或共同:凡、共、俱、并、同、相、相与。
(三)时间副词
1、表过去:向、曩、尝、曾、业、既已、即、适。
2、表正进行或正巧:方、会、适、质。
3、表时间短:俄、俄而、有顷、顷刻、少顷、旋、寻、斯须、少间、未几、既而、已而。
4、表动作将发生: 行、行将、且、垂。
5、表时间终结:卒、终、遂、竟。
(四)情态副词
1、表动作快:立、即、遽、猝、暴、亟、乍。
2、表动作连续或反复:乃、遂、更、复、亦、辄。
3、表动作经常与持久:每、时、雅、数、亟、恒、累、素。
4、表动作短暂或特意:聊、且、姑、故、固、权。
(五)肯定副词
表确实:诚、信、良、必、果。
(六)否定副词
表否定: 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
(七)语气副词
1、表猜测:殆、庶、几。
2、表祈使:幸、唯、愿。
3、表转折 :顾。
4、表反诘:岂、其、宁、独。
(八)谦敬副词
1、谦词: 窃、请、敢、敬、谨。
2、敬词:幸、垂、辱、惠。
八、文言文中的介词
文言文里的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虚词,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文言文中的介词有:
九、文言文连接词
连词:是虚词,也就是说,连词是由文言文中的虚词构成。
(一)并列关系连词:与、既、同、及、而、况、乃至等。
(二)承接关系连词:则、乃、就、而、便、如、…等。
(三)转折关系连词:却、而、致等。
(四)因果关系连词:因、是故、以致等。
(五)选择关系连词:或、抑、非、即等。
(六)假设关系连词:若、譬等。
(七)比较关系连词:如、同、不及、与其、不如、若、则等。
(八)递进关系连词:况、并、且等。
(九)目的关系连词:以、以便等。
十、文言文中的助词:耳、矣、以、焉、之、乎、者、也、夫。
十一、文言文叹词
文言文感叹词有:噫、吁、唏、也、矣、乎、哉、嘻、兮、夫、呜呼等等。
十二、拟声词
拟声词:又称“象声词”或“摹声词”,是描摹自然界声音、能够独立成句或充当独立成分的词。常见的拟声词主要有:
(一)嗷. 呼. 啪. 嘭. 唧. 呼啦 .喀嚓 .啪嗒 .扑通 .噗咚。
(二)丁冬. 咕咚. 轰隆. 呼呼. 喃喃 .嗷嗷 .哗哗. 咚咚。
(三)哈哈. 哎呀. 嗡嗡 .噗噗. 哗啦啦. 哎呀呀 .叽叽喳喳。
十三、十八个虚词
何谓虚词: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也不能单独作为语法成分,更不能重叠使用。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最常用的十八个虚词是: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