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是我武汉大学唐明邦教授,哲学家、易学家)
读书破万卷的回忆 (散文)
(2022.5.24) 程克昌
引言
最近看到了我在新浪博客的粉丝72名,查阅其简介,得知其水平:-代诗歌自由神,唐诗三百疏远真。即诗词歌赋的基本要素、修辞手法而非所学,并运用而常失误。对自然性的原创诗词歌赋渺渺无几。笔者与之相论而走过读书千山万水,体验如下:
一、白了少年头与自学
我在少青年时期,接受了科班教育,老师为我把关:朗读,识字、背诵之训练。但也感受到从小学到中学、中专期间,得到髙规格训练少。私塾老师强调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谈运用;中专化学老师不讲化学方程式,也不讲实验;数学过不了难题关;语文老师教不了诗词歌赋等;大学老师讲课天南海北的故事多,讲知识层面的少。真正的大学教授,受人尊敬的,仅有湖北师大的蔡伯铭教授,讲逻辑课,从概念,到特征、类型、应用及解题,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而借助模仿走上了自学道路。
二、相逢传经知晓理
拜师与自学,我经历了面谈学和传书学、讲座学方式。
(一)面谈学
所谓面谈学,是与对方学髙,在不动笔情况下的一种知识交流。
湖北黄石市第五中学校长明国骥,德高望重。我在攻读诗词阶段,常请教于他。我提出拜师学诗词,他讲一个原理:学律诗要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对仗,是指(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押韵,也作“压韵”,在作诗词曲赋等韵文时,在句末或联末用同韵的字相押,称为押韵。诗歌押韵可以使作品声韵和谐,便于吟诵和记忆,具有节奏和声调美。由于押韵的文字一般在诗词的结尾,所以结尾押韵的文字因此又叫做“韵脚”。
明校长认为,这三个要素半个小时就学会了。对此,我知道明校长要我去买王力《诗词格律十讲》。谈到诗词修辞手法时,我认为是天下最大的难关,明校长道出一个“鬼啊!”我知道师者告诉我要去社会和大自然观察环境,写出原创诗词歌赋。让我知道古代学者的立著,是我们今天的行为规范语,必是学研不可。
我还拜访了一位黄冈电大的文豪-李儒科校长,我谈到读《易经》,发表论文,他更正我,“有本事去读诗词歌赋”。我明白他要求我要成为“全才”。促使我花费三年时间,去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苦读《唐诗三百首全解》,季羡林的《中国楹联学概论》等,在新浪博客等刊物上发表诗词歌赋400首。此后又去拜访李校长,他说:“总算做了一件事”。
(二)传书学
所谓传书学,谓使书籍流传于世。《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我的传书学,是互相交换自己的著作,从中学到别人的知识。
湖北省师范大学作家吴髙飞,给了我一本《雪草堂》诗词集,有一首《临江仙》:
数十年来逝水同,虚名误人始终。不着长衫只腰弓。往来尘世,莫忘志如鸿。
每对夕阳幡自叹,独身立于风。秋去春来总宜穷。茫茫人海,衣帽征尘中。
对此词,我认为词律不规范,句数,韵都存在问题。对此我又拜访了一位原湖北大学虞大明老师,他的律诗、书画很规范,给了我一本《时间集》。我请教他,如何去评析《临江仙》。虞老师说,这属现代诗,我们写诗是根据在私塾时,强调的硬背强记。鉴于此,传书学的这些老学者也没有工整的诗词歌赋真功。
(三)讲座学
所谓讲座学,就是专家或教授讲授某种学科或某一专题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多采用报告会、广播或刊物连载等方式进行的专题讲座,广播讲座。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举行的“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发表题为《〈易经〉和中国文化》的讲演,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人有归纳无推演,因此中国近代科学要摆脱“天人合一”的影响。杨振宁先生得出这个科学结论,是运用物理推演社会现象,归纳中国科学不能发展的原因。怎么去读《易经》,怎么去领会《易经》,从杨院士参加峰会演讲模式中得启示:杨振宁院士讲述阴阳二性,认为自然和社会现象是一种重复的文字演绎法,开拓了我研读易经的思维境界,这就是科学性与神学性,两者不可分的二重性。杨振宁院士确定是髙智慧者而会读书。
2010年,我参加了“第十三回世界《易经》研究会”,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的《从比较观点论古典中国哲学中易之典范》,运用符号图表对称的逻辑方法,让我们懂得美国前沿哲学观点,任何社会现象具有辩证法原理。开启了我大学讲课模式和看社会问题的方法论。
1992-1995年期间,湖北电大与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办学,我是黄石电大办班负责人,期间,我场场聆听了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五十名教授的串讲课。如中南财经大学董继长院长讲哲学课的一个绝密技巧:课程名词概论答卷的名词多,章节特点的选择题多,章节类型的填空题多,知识点的运用科理案例题多。讲概念要特别注重逻辑推理的图解式,以求帮助学生理解,为我们提供了自学和如何讲好一节课的方法论。
(下图:是我武汉大学陈必达教授,行政管理学家)
三、使用参考文献的深浅
读古典书,难句章,我常常去百度搜索,百度现在成为了我最方便的词典。对古代文学类,现代科学类典章知识非常规范、全面、准确,与字典同理。
在研究《易经》方面,是薄弱环节,很多观点,用词、评论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标点符号发生错误。
在诗词歌赋研究上,也出现与王力教授、季羡林校长讲授的平仄、对仗、修辞手法不相适应。
笔者多少年来,养成了校对、核实搜索资源的习惯,既能抱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求学态度,又养成一种用社会哲学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权衡自己,度量他人,知足常乐!
综述
我总以拜师为勤,注重笔耕。网络上的几多髙手妙笔,留住了我的印象,真正像李白、杜甫的诗风确实极少,天涯海角谈的现代诗歌多,真正去百度查阅顶尖的诗词歌赋极少。有的高手诗歌的数量之多,规范的又极少见,故而不能轻看我自己,在于苦读王力的《诗词格律十讲》和季羡林《中国楹联学概论》,周文王的《易经》,复旦大学赵昌平的《唐诗三百首全解》。回思走在大学讲坛里,授课64个学科。退休前后,读《易经》及其理论书籍80余部,研读诗词歌赋书类40余册。发表论文及诗词歌赋1400篇首之多,出版《易学的源流》等六册书。读《易经》期间,做读书笔记和发表论文、诗词歌赋笔录120万字手抄册,耗时廿余年的真功,翻破了多少字典,白头该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