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教授律诗的拗救規則
(2019.9.1)
格律 程克昌整理
在律诗的写作中,出现过而且也允许出现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即所谓的拗句。不过,使用拗句是必须要“救”的。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在改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改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字,以便加以补救。合起来的过程,就叫做拗救。
拗救的格式如下:
1、b型句的拗救
五律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
七律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
古代诗人喜欢把这种拗句用在尾联的出句,在唐宋律诗中这种拗句几乎和常规的b型句一样常见,因此也有人认为这不是拗句,而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拗救的句子,五言第一字或者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
例句:寒山转苍翠,红颜弃轩冕,凉风起天末,他乡复行役,回看射雕处,烦君最相警。
蜀主窥吴幸三峡,伯仲之间见伊吕,庾信平生最萧瑟,千载琵琶作胡语,记取江湖泊船处。
2、B型句的拗救
五律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B型句五律第一字和七律第三字必须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所以就必须在五律的第三字和七律的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不然就会犯孤平。
例句:故园芜欲平。
溪柳自摇沙水清。(溪是平声字,此处可平可仄,不过全句仍然是B型句。)
3、a型句的拗救
五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七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a型句的拗救比较麻烦,常和B型句的拗救结合起来。
例如,李商隐的《蝉》中的“薄宦梗犹泛,故园芜欲平”,“梗”是a型句的拗,“故”是B型句的拗,用了一个“芜”字,就两个拗都救了。
又如苏轼的《新城道中》的“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竹”和“自”都是拗的,而诗人用了一个“沙”字就两个拗都救了过来。
这种a型拗句也可以不救的,例如王维写的“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再如李白在《送友人》的同一首诗中,颔联的“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就是拗而不救,尾联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却是有拗有救。
但是,如果这种句型五律的第四字或者七律的第六字用了仄声(有时是三四或者五六两字都用了仄声),那就必须在对句相救。
例如,白居易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中“不”字是拗的,诗人就用“吹”字相救。
又如,陆游写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其中“有万”是拗的,用“无”字来救。而且,本联同时还和B型句的拗救相结合,“无”字还救了本句的“向”字。
4、A型句一般不用拗救。
不过,A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字,以免后三字成为三平调。
例句:一封朝奏九重天。蓬门今始为君开。百年多病独登台(独是入声字,即为仄声字。多是平声字,此处可平可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