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颛顼帝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甲骨文合集》8426、8427祭坛形状,上方两道光芒,释为“炯”,为太阳神鸟背负太阳、月亮光芒四射的象。西汉朱雀衔铜杯是这个象。
甲骨文“炯”字在《诗经》写作“辑熙”,长其音。《诗经·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诗经·大雅· 文王》 四章: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毛传》: “缉熙,光明也。” 《毛郑诗考证》:“缉熙者,续其光明不已也。”《诗经·周颂 · 维清》: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 《郑笺》: “缉熙,光明也。”《周颂·昊天有成命》:
“於缉熙,单厥心。”
《甲骨文合集》8426、8427“炯”表示祭祀时“赤诚地”,通后世“忠心耿耿”的“耿”。《周颂·昊天有成命》“於缉熙”同此意。
甲骨文“炯”在服饰上表现为“褧”衣。《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诗经·郑风·丰》“衣锦褧衣。”
敦煌285窟右侧菩萨所穿的是一件褧衣,流传到日本演化为肩衣。因为褧衣最初的象征意义是日月神鸟肩负日月,所以日本肩衣两侧绣家徽,为中国上古文化之流风。

《甲骨文合集》8426、8427“朕事”应指颛顼帝。
《丝路山水地图》显示“阿丹城”应为亚历山大大帝起兵西征的“雅典”,“鲁城”应为古罗马,“撒马尔罕”在今焉耆盆地,亚历山大大帝最后驻跸的巴克特里亚应为今巴楚县(巴克楚尔)
。古希腊文化应为中国本土文化,可能与“猃狁”同源。则古希腊神话中“宙斯”应与甲骨文“朕事”词源相同。
此词东传到日本为“儒者”,平假名じゅしゃ,罗马音jyusya。应为突厥语发音。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李白《大猎赋》地理显示基督教产生于今哈密东部。“大秦国”应在今哈密沁城乡一带。
故甲骨文“朕事”一词西传形成英语Jews的发音,西方认为是犹太人,根据中国文化分析,应指“十全十美的人、完人”。
“儒家”本意应指追求完美。
颛顼帝、甲骨文“朕事”、古希腊文化中“宙斯”、“儒者”、英文里的Jews应为同源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