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里的女神

(2019-07-18 22:28:39)
标签:

365

历史

文化

杂谈


诗经里的神指向非常具体。目前的注释错误也是非常多,尤其是女神后土。

《诗经》里的女神

《诗经· 小雅· 伐木》“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天保》“神之吊矣,诒尔多福。”;《小明》“神之听之,式穀以女”,“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抑》“神之格思”。

其中出现大量“神之”,其中的“神”应该指昊天上帝或皇天上帝,“之”通“祇”,指后土地祇女神。“神”和“之”分别管辖天地,是一对对偶神,先秦的最高神。

《独断》“六號之別名:神號、尊其名更为美称,若曰皇天上帝也。鬼號、若曰皇祖伯某,祇号若曰后土地祇也。”

汉代为天神建立泰畤祭坛,为后土地祇建立汾阴祭坛。《汉书· 郊祀志》“且甘泉、汾阴及雍五畤始立,皆有神祇感应,然后营之,非苟而已也””“祀天神,祭地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凡六樂,奏六歌,而天地神祇之物皆至。” 《汉书·郊祀志》“今称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而称地祇曰后土,与中央黃灵同,又兆北郊未有尊称。宜令地祇称皇地后祇,兆曰广畤。

汉光武帝刘秀在称帝祭告天地时尊称后土为“后土神祇”。《后汉书·光武皇帝纪》   其祝文曰:‘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顧降命……’”。

唐代《通典》记载天宝五载的诏书中下令“自今以後,每載四時孟月,先擇吉日,祭昊天上帝,其皇地祇合祭”。

《全唐诗》中祭祀后土的乐章中,均称呼后土神名为“祇”。

贺知章《社首章:太和》“肃我成命,于昭黃祇。裘冕而祀,陟降在斯。” 贺知章《章:》“黃祇是祗,我其夙夜”。褚亮《祭神州乐章:肃和》“皇祇屆止,式歆恭荐。”褚亮《祭方丘乐章:肃和》“至矣坤德,皇哉地祇”。褚亮《祭方丘乐章:顺和》“阴祇协赞,厚载方贞”。

后土女神的神名是“祇”,《诗经》中写作“之”,发音都应是[zh],三千年来流传有绪。

为什么《诗经》中写作“之”?

从甲骨文的“ㄓ”说起。

贞:妇好ㄓ(侑)。《合集》2608

《集》2973:乎子渔ㄓ于ㄓ且。

《集》456:贞:燎于土?

《集》10344:甲寅卜,贞:燎于ㄓ土?

“ㄓ”字的设计原理应该与“土”字有关,是“土”字的美化变形。一方面,“ㄓ”成为后土女神的神名,也就是《诗经》“神之”的“之”;另一方面,“ㄓ”成为与土有关的祭祀名。

《集》10344:甲寅卜,贞:燎于ㄓ土? 很明显“ㄓ土”中“ㄓ”为后土神名,《诗经》中隶定为“之”。且甲骨文中祭祀后土的祭礼有“燎”,与《周礼》中的记载不同。

”字可以证明“ㄓ”源于“土”。

”通“時”,篆书隶定以前应该指祭祀后土的祭坛。“”字的设计原理是,上方“ㄓ”为后土神名,下方“日”是祭坛的象形。“時”字的设计原理和“旹”大同小异,“日”表示祭坛的象形,“土”象征后土,“寸”为手持状。石鼓文《吾車》“即敔即時”的“時”即表示祭坛,其中“時”的“土”部分刻成“ㄓ”。

《诗经》里的女神

《诗经》篇名《時邁》“時”应为祭坛意,祝愿祭坛(周朝的基业)万万年。“我求懿德、肆于時夏。”中,“時”应指祭坛,“夏”应指天子旗帜旌夏。《诗经 思文》“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時夏” ,“時”应指祭坛,“夏”应指天子旗帜旌夏。

字作为后土名,隶定以后在《诗经》中写作“之”,在其他文献中多数写作“祇”。“ㄓ”字作为注音符号,近代直至现代仍在使用。据相关资料显示,汉语注音符号,旧称注音字母,是以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的记音字母作蓝本,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颁行。其中,表示的音是(zh)

《诗经》中常见“之子”句式。《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诗经·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诗经》中大量的“之子”的“之”应该和“神之听之”第一个“之”一样,是后土女神的神名,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写作,隶书、楷书写作“之”或者“祇”。

后土皇地祇又称地皇女娲。女娲以泥土造人,相当于中国的创世神话,在《诗经》中应该俯拾皆是。《诗经》中“之子”,“之”应为后土/女娲神名,“之子”的字面意义应该是后土女神用泥土所做的人。

《诗经》中同音通假,后土地祇的神名还有写作“只”的情况。 《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其中“只”应该是后土的神名,“天只”应该指后土女神。“人只”应该指人间的女子,本诗的作者。且诗中“只”读作[zh],和后世后土神名“祇”读音相同。

由此可知,“只”有“女子”意。《诗经·邶风·北风》: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诗经·国风·王风·君子阳阳》“其乐只且”其中“只且”的“只”应该指女性,“且”应该指男性。“只且”在《诗》中特指夫妻或情侣关系的男女。

后土神名为“祇”,音[zh],直至封建社会末期一直保持不变。根据《明会典》《钦定大清会典》记载明清时期祭祀地坛的祝文曰“……嗣天子臣(御名)敢昭告于皇地祇曰……

道教中后土为四御之一,后土皇地祇。

民间后土祭祀主要在散落各地的地母庙中。

目前通行版本《诗经》注释错误应该是非常多的,称之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也不为过。仅与后土女神神名有关的注释错误就达十几个,如果计入和后土有关的祭礼、祭祀用品、祭祀地点、象征、色彩,《诗经》中和后土女神有关的注释错误可能高达几十个。

为什么《诗经》中会有如此多的注释错误?

《诗经》产生于原始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男女比较平等的时代。而《诗经》注释时是中国文化向理性主义转变的阶段,开始主张不语怪力乱神、男尊女卑等等。后土女神兼具“神”和“女”两大特质,在文化变迁中首当其冲变化最大,也就不足为怪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