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2017-12-01 11:00:32)
标签:

文化

杂谈


音乐是献给神的礼物。

箫笙、笛管、琵琶、琴瑟、埙钟,上古文明中担当沟通天人的角色。在天帝居于紫宫信仰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乐器不论其材质为何,有一个设计理念贯穿始终——以紫为贵。

下图为敦煌壁画中吹奏紫竹箫和紫竹排箫的场景。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紫竹笙。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唐《炽盛光佛并五星神图》中太白金星所弹的是紫檀琵琶,用紫檀拨子。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著名的敦煌反弹琵琶壁画所用的是紫檀琵琶。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北仓藏紫檀金银琵琶拨 (两枚),如果不了解中国上古天帝紫宫信仰、尚紫文化,是不能理解金银装饰木质的设计手法的。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日本正仓院藏有唐代紫檀琵琶,宝气逼人。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正仓院还藏有【螺钿紫檀阮咸】。此琴体除面板外均为紫檀制作,并镶嵌精致螺钿花纹。背面用螺钿、琥珀、玳瑁等镶嵌出一对飞翔的鹦鹉,口中衔有长长的彩色珠链。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张唐代古琴九霄环佩。伏羲式,髹紫漆,纯鹿角灰胎。此琴以梧桐作面,杉木为底。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古琴以梧桐为主材,因为上古花巫文化以紫为贵,梧桐花紫色。因花果紫色跻身中国名贵木种的还有《楚辞》中的木兰,为现代的紫玉兰。桂树,紫桂,果实紫色,《楚辞》中的桂酒是紫桂所制之酒。月宫中的桂树,蟾宫折桂,指的也是紫桂。下图为洛阳汉墓壁画中的紫桂树。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胤禛行乐图册•松涧鼓琴页》中,雍正穿淡紫色汉服,更精确点说雍正汉服是紫桐花色,琴弦冰紫。雍正对于天人沟通之际的色彩、礼制的理解,不可小觑。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敦煌壁画中菩萨所吹大法螺,紫色。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妇好墓出土三件陶埙,呈栗色。栗色,一直影响到明清紫砂壶的色彩审美。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铜钟虽主体为青铜,仍然以错紫铜为贵,古代称为紫金。

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周蛟篆钟(以下八条出博古图) 昔张怀瓘在翰林时,见古钟纪夏禹之绩,皆紫金,钿以大篆,神彩惊人。”(六九九页,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7月版)。

因紫铜色质呼应天帝紫宫,契合上古尚紫文化,在中国和天、神、佛教等有关的文化艺术中占据特殊地位。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为紫金八卦炉,赛太岁所用的法宝紫金铃是紫金八卦炉锻炼而出。孙悟空披挂整齐时戴凤翅紫金冠。《红楼梦》中贾宝玉出场时,“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佛教吸收中国尚紫金文化,造像以紫金或者紫金鎏金为贵。法海寺珍宝馆的鎏金铜浮屠,金灿灿的鎏金表层下,我推断一定是紫铜为质。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中国文物或博物馆分类中,铜器应该再细分一下,汉紫青铜器、错紫铜青铜器归为一类,其余青铜器归为一类。因上古尚紫文化,汉紫青铜器、错紫铜青铜器在设计之初,在文化、信仰、礼仪、规格、用途上是要高于非紫色青铜器的。

目前博物馆对于错紫铜青铜器的命名比较混乱。

国家博物馆描述为【嵌赤铜狩猎纹壶】的青铜器。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北京故宫博物院描述为【嵌赤铜象纹五环带盖壶】的青铜器。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保利博物馆藏【战国错红铜鸟兽纹壶】。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将紫铜称为红铜或者赤铜是错误的,称紫铜已经差强人意,严谨地说按照古代名学应该称为紫金。上述三件青铜器正确的名称应该是【错紫铜狩猎纹壶】【错紫铜象纹五环带盖壶】【战国错紫铜鸟兽纹壶】。或者将紫铜都换成紫金也可以。

将紫铜称为红铜或者赤铜,和上古天帝居于紫宫文化是割裂的,中国设计理念是缺失的,对于错紫铜青铜器和其他青铜器之间的区别是模糊的,对于其用途等级的理解是空白的。

对于周代礼制来说,因尚紫文化,从设计初衷来说,各种青铜器的地位次序应该是,汉紫器﹥错紫铜器﹥绿错器﹥错金银器﹥普通青铜器。

我很好奇,上海博物馆藏【镶嵌画像纹壶】、保利博物馆藏西周【凤首扁盉】上,明艳纯正的紫色是不是汉紫?汉紫青铜器最悲惨的命运,莫过于为了验明青铜礼器正身,将汉紫层打磨殆尽。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汉紫,硅酸铜钡,每位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中国古代人工合成颜料。1992年美国颜料科学家在中国汉代器物上发现硅酸铜钡,对于1700多年前中国即运用如此性质稳定、颜色纯正艳丽的紫色人工颜料感到惊讶,遂命名为汉紫(汉代的紫色颜料)以示纪念。

虽称为汉紫,秦始皇兵马俑上已经广泛使用。如果保利【凤首扁盉】上的紫色也是汉紫,其应用则更早。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中国古代科技的太阿、莫邪。

这些研制成功汉紫的工匠,名字事迹都已不可考。但不妨碍我们想象古代工匠要经过多少次配比失败,多少次上千度炉火锻炼不成,多少次烧成颜色不正的颓丧。没有坚定虔诚的天帝居紫宫信仰,没有强大的紫色偏好,没有皇室贵族财力物力支持,汉紫不可能试制成功。

如果仅仅从青铜器、瓷器等等某一领域看待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如果从整个历史的大背景,设计理念,尚紫文化和工艺的宏观视角看,就可能豁然开朗。

中国瓷器中著名的悬案紫定,如果有,我推断是以汉紫作为呈色剂,纯正艳丽。

世界早期文明,尚紫具有普遍性。

在国外大量历史文献中出现帝王紫的记述,指的就是用贝紫染成的紫色,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腓尼基是希腊人对迦南人(Canaanites)的称呼,迦南一词在闪米特语的意思是"紫红",同他们擅用贝紫染色有关。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在《阿伽门农》中多次述及贝紫染服饰及相关内容。在公元前6 世纪4 世纪的波斯战争中,争夺和囤积优质贝紫染色物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所以当亚历山大王占领波斯首都波斯波利斯后,居然能在其国库中找出不少存放了190 年的贝紫染色织物。

中国早就具备制造汉紫陶瓷器的能力,在古希腊、罗马、埃及广袤世界中存在强大的紫色器物需求时,汉紫陶瓷器为什么没有在世界贸易史上青史留名?

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世界主要宗教都要经过主动广泛传播才能确定优势地位。中国文化中早已形成类似基督教上帝的天帝/太一观念,但在周代时祭祀天帝的权力已收归天子,普通人没有权力祭祀天帝,中国早期信仰呈现出自我限制性、等级性和排他性。

相应地和天帝信仰有关的紫色,愈来愈集中于皇室内部使用,或者高官使用。假设紫定确实存在,且为汉紫呈色,那么可以推断元代很有可能是有汉紫瓷器的。汉紫瓷器如果有,烧造、使用范围小,配方、工艺保密,最终因战乱等种种原因消亡。明代颜色瓷蔚为大观时,汉紫已湮没无闻。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如果元代有汉紫瓷器,元代统治者应该接受了汉族的理念,紫器只能官窑生产,民窑禁止烧造。官窑烧造的紫器只能皇帝使用,或者皇帝赏赐的少部分贵族使用,其他人禁止使用。在天可汗的心目中,本朝的下等子民都无权享用,何况蛮夷呢?在这种文化心理支配下,在天朝的优越感下,即使知道希腊、罗马、埃及望紫器如望春霖,大元朝也不可能对外开展汉紫瓷器贸易的。

贸易的表象是商品、货币,背后的魂是文化。

贲帛|中国色【卌一】——色质文【丁】

贲帛,为中国文化回归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