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杂谈】闲拉呱(十三)我的养生观

标签:
杂谈 |
【杂谈】
闲拉呱
(十三)
我的养生观
常识:人生身体是本,本没了,一切皆无,活着是王。于是,养生话题泛滥,老年群尤甚。注意养生,我赞;如何养生,我惑。世上没有一把可以裁量一切的尺子。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养生之法,各顺其便。废话不说了,例如民以食为天,不吃贵,要吃对云云。
人活着,忙,累;闲,更累。因为生命就是时间,时间需要填充。空虚、无聊、孤寂最难受。近来翻出13年前写的一篇养生文,再读细思还自觉满意,不是满意其文笔奢华,是满意自己一直据此笃行,我自信一定会这样走到灯灭。本期闲拉呱,算是睹旧如新老调重弹吧。
【附】
无道即道
(2010.9.14)
人都愿意活着,而且都愿意健康地活着。不过,愿意归愿意,生老病死的宿命谁都在劫难逃。
然而,人又是能思想会思想的生物,一面是对生命悲剧的恐惧和无奈,一面是对终极结局的不甘和抗争。求生忌死的强烈欲望使得心灵深处刻刻焦躁不安。
人们求仙问卜,四方问道,探玄索隐,求医问药;耽于幻想,寄予侥幸,临渊履冰,孜孜以求。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溺于水中,理智迷失,唯生是求,一根稻草,一截树枝,都会被视作达摩渡江的苇叶。
这种生命的本能意识,本属正常,无可厚非,但,在金钱至上良心不良的商潮中,自私贪婪、虚假伪善、口蜜腹剑、坑蒙诈骗便趁机从潘多拉的匣子里跑了出来,借土发芽。于是,保健品遍地皆是,养生学风生潮起,养生术五花八门,骗人方层出不穷。普通工人张悟本摇身变成了神医名家,杂技艺人李一摇舌登上了半仙宝座。他们乔装打扮、左道旁门、歪理邪说、蛊惑人心、狼狈为奸、害人骗财。
人都愿意活着,而且都愿意健康地活着。这情这理都对。问题是,怎样才能健康地活着,活到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呢?
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养怡之福”,我想,大概是或说应该是我们所向往所思考的“养生之道”吧。
很遗憾,曹操的“养怡解忧”法“唯有杜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除了“横槊赋诗”外,并没有留下怡养格言,他自己也只活了六十六岁。
还是舍远求近避虚就实地说好。
我想到了当代的三位学者:一位是历史学家周谷城(1898-1996),一位是国学大家季羡林(1911-2009),还有“人生哲学家”张中行先生(1909-2006)。前两位享年98岁,张老97岁,他们的共同处都是在耄耋之年仍精神矍铄笔耕不辍。
有一本书《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在《太想赢的时候反而会输》一节中写道:“有一次我问起十分高龄而且健康的周谷城先生:‘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他回答说:‘说了别人不信,我的养生之道就是‘不养生’三个字。我从来不考虑养生不养生的,饮食睡眠活动一切听其自然。’他讲的太好了,对比那些吃补药吃出毛病来的,练气功练得走火入魔的,长跑最后猝死的,还有秦始皇汉武帝等追求长生不老之药的,贾家宁国府里炼丹服丹最后把自己药死的……他的话就更深刻。”
季老的“养生之道”更加独特: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被季老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的张中行先生谈起养生秘诀更是言不及义:“我没有什么养生秘诀。要说有的话,就是我这一辈子,一不想做官,二不想发财,只是一门心思读书做学问。除此之外,我别无他求。”
这三位长者都不讲养生,都没有“养生秘诀”,却都黄发鲐寿,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养生大道,没有秘诀的秘诀。无道即道,不养而养,是真道真养也。
问题须追问才会明白,那么,“无道即道”的“道”,“不养而养”的“养”,“不讲而讲”的“讲”,所指是什么?
“听其自然”,周谷城先生如是说。是的,“道法自然”,法自然即是道。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是陶渊明的诗,也是季羡林先生的座右铭,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清醒认知和遵循。
张中行先生“顺生论”:“随心所欲,顺其自然,人要心静、少贪、顺生。”
大道至简,人为的繁杂,累心,心性容易迷失。
诗的功夫在诗外,真正的养生之道在道外,道外的功夫在心境,“心宽能容,心静则安,心诚得平,心顺则解(张中行语)”。
其实,季羡林先生的“三不养生法”,是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人生境界,非贬低锻炼,也不是不懂食疗。“生前无愧于屋漏,死后含笑于九泉”,心理上没有生的负担,生理上没有死的压力,内通外畅,岂不快哉!
养生最难的是养心,养心最难的是安静,安静最难的是寡欲,寡欲最难的是知止,知止最难的是明智,明智最难的是乐天命。
生死有命,天命难违。锻炼可以舒筋活血,是外求,从科学“基因说”看,锻炼似乎于生命寿夭没有必然因果;修静可以平和心气,是内求,要在“内存”上下功夫。《黄帝内经》开宗明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现实,实现,难!笃行,行笃,难!比如人人都知道粗茶谈饭最养人,可馋涎常常为美味佳肴而流。把口舌当腻友,视肠胃为陌路,本末颠倒,阴阳易位,抓住自己的头发想腾空飞起,到头来总是事与愿违。
笃行才能悟得真知,唯真知才能使灵魂宁贴,精神家园最怕的是空虚荒芜。
生命不能闲置。闲生无聊,无聊生寂寞,寂寞生孤独,孤独生悲生怨生烦生躁生脾气生毛病。天道酬勤,勤动脑,享受读书思考的快乐;勤劳动,体会充实自足的乐趣;常找同道者聊聊,开阔一下胸襟眼界。至于唱歌、跳舞,养花、养狗、玩鸟,打牌,玩麻将,天伦、亲情,旅游、聚会等等,都属于常识性的生命消费,不想再唠叨了,如果再一路具体说下去,那就是烦你没商量。因为人各不同,世相万殊,没有一个方子可治一切病。对症下药,具体而析,才是智者之见。
“
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这是被誉为“当代李清照”叶嘉莹先生一生铭记的她的老师顾羡季先生的话。“以出世之精神,过入世的日子”,就算是我的效颦感悟吧。
我知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