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杂谈】闲拉呱(十二)品昨咂今味相同

标签:
杂谈 |
【杂谈】
闲拉呱
(十二)
李丕夫
2023.3.2
品昨咂今味相同
上一篇我写了一首五绝《西湖》:“西湖晴雨景,未见恨无穷。到得归来叹,何如想象中。”得到了朋友的共鸣。启迪我写这首小诗的诱因,是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观潮》:
其本因是我17年前游了庐山、杭州、苏州、扬州、南京回来后的切身体会。
往昔的云烟,有的在岁月的沉淀中更加澄明,但多已淡了散了碎了,留下的文字,算是一个提示。
闲来无事,一切皆是打发日月,今把旧日的文字翻出来,作为这期“闲拉呱”的内容,费朋友的眼神,抱歉。
心还是不死为好
李丕夫
2006.12.17
这个题目不是讲“人死莫大于心死”的道理,是另有所感。
前年了吧,有一次看电视“实话实说”栏目,辩论出国好还是不好,辩了半天,那位想出国的青年终于被“实话”逼出了实话:他觉得这一辈子不出趟国不死心。
近来见到一位朋友,他说想邀我一起去欧洲旅游,他说国内一些好玩的地方都玩遍了,美国也去了,不去趟欧洲看看不死心。我说:“坚决不去。没钱去不了,有钱也不去。”
我的想法是:心还是不死为好。
化大为小,下面就以旅游为例,谈谈我的“心游说”。
记得有一年学校组织高三老师去庐山旅游,一路上,指点风光,谈笑风生,车轮飞奔,景随车移,一切都在车窗外放着电影。
待到登上庐山开始景点游了,还必须加强纪律观念,团队精神,既不能随心所欲,又不能随心所不欲,身从大队奔,眼跟景物走,就像完成一次浏览作业,必须时时做到身到、眼到、心到、耳到、口到,必须始终与导游、领导、同事保持步调一致,还要虚心听取身边人随时随地随意的观后感。作业完成后,兴奋而疲惫的回到住处,一切仿佛还在眼前,但一切又变得恍兮惚兮。
在难得的自由活动时间里,我选择了一个人走走。
早晨八九点钟,太阳还不太火辣,在无人的山顶上,选一静处,端坐在一方巨石上,心安气凝,顿觉自由轻松和愉快,望层峦叠嶂、云翻雾滚、苍松挺立、山路弯弯,感凉风习习、天高地阔、万年沧桑、人事更迭,听松涛飒飒、溪流潺潺、鸟鸣婉转、虫声唧唧,想毛泽东七律《登庐山》“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的诗句,吟诵“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思想的野马东奔西突,一时思接千里,神游八荒,一会儿是蒋介石钻进那阴森森的别墅和宋美龄苟且的情境,一会儿是彭大将军为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拍案而起的场面,忽而苏东坡又站在面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着想着,就“庄生化蝶”了,庐山和我合一了,悠悠然,飘飘然,仿佛看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走出想象的王国,再回到旅游的团队,又是穿林海,急登攀,走马看景,喘气观天,出一身臭汗,觉四肢瘫软。景点看了若干,脑中只留下蹄印斑斑。
使我对跟团游死了心的还有去年的江南十日游。
教了一辈子语文,对白居易的《忆江南》诗境心驰神往,被朱自清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引逗的心猿意马;莫愁女让我相思,西子湖令我难眠;“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扬州,更想去现场看看“玉人何处教吹箫”;枫桥夜泊的寒山寺,我想凭一张贵船票一定能登上那只“客船”。想象中的苏杭,就是我心中的人间天堂了,天堂一游,死而无憾。
于是又去走马。
到处是一样的车水马龙,到处是一样的水泥森林,到处是相差无几的人造景观。
走马到杭州西湖,人流如织,看“三潭印月”,就像扣在浑水里的几个破了肚的尼瓦罐。导游说,西湖不准游泳,其中一个原因是湖底淤泥太深,一陷进去就和生命攸关;
再到南京看秦淮河,原来就是那么一条脏兮兮的小水沟,李香君的香巢,冷清清地蜷缩在岸边,蜗室陋床,阴暗凄凉,我想当今的超女们不管是哪一位来到这里,都会对此嗤之以鼻,只有岸边草地上的众多小老鼠,在游人面前肆无忌惮地跑来跳去。
夫子庙里,屋外的几尊石像在风吹日晒中无言地站立着,室内墙壁上孔圣人的故事画,给急匆匆的游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挺好看,制作要花多少钱哦。正当我在古代学子们考试的小屋前伤感的时候,外面人催我赶快走,还有别的要看,速度就是景点。
当我来到莫愁湖畔,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几条死鱼漂在水面上,水里没有一点清气和活气,走到莫愁女的雕像前,感觉她也是一脸愁容。
归来后,作了一首《江南十日游》的游后感顺口溜《梦里圆梦》:
十一月,十日游,宁杨苏杭水陆走。流亭机场腾空去,一个小时到“禄口” 。十代古都南京到,汉中门里见朋友。
先看秦淮夫子庙,后在总统府中走。中山陵上天落泪,莫愁湖畔叹莫愁。
“扬州十日”怀史公,瘦西湖畔雨中瞅。
粉墙黛瓦是苏州,狮子园里尽石头。怡园耦园富人梦,寒山寺外系古舟。虎丘只在远处望,绸店茶场惠导游。
苏杭运河乘“沧浪”,一觉睡到出日头。苏杭皆随“一日游”,杭州下船导游候。
虎跑泉眼涌泉水,西湖苏堤人如流。岳王庙里叹零丁,“宋城”王气黯然收。灵隐寺内乱哄哄,黄龙洞天难久留。
曾经沧海难为水,西湖秦淮一池沟。莫愁水面鱼翻肚,西子污泥宜栽藕。
“天堂”到处红尘滚,梦断江南爱室陋。现实就是那回事,不如书海作神游。
山花野草可惊魂,清风明月即赢洲。静室静心歌一曲,快乐胜过十日游。
忽然又想起当代人生哲学的泰斗张中行先生。
他在《清风明月》一文中对“乐游”有这样一段描述:
“只说最近一个早晨,我起床,照例到不远的湖边去转转。太阳像个红火球,悬在东方地平线之上,这使我感到,世界仍会像过去那样,有嘈杂也有温暖。往湖滨土坡上看,枯草上泛起绿色。树上鸟不少,都是麻雀吧,间或传来叫声,使我不禁忆及陶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默诵两遍,爱像是还在扩大,爱什么呢?乡土?远方?人间?说不清。忽然算盘来了,想到此,至少在这片刻之内,我觉得,其所得必超过站在埃及金字塔之旁,而所费呢,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他认为这种“享其乐,有所获,最低也可以遣长日。遣是轻说,其实是精神有所寄托,这是更高更大的享受,因为所得是长久的平静和充实。相伴而来的还有,可以不至因金钱、物欲的不能满足而如丧考妣。此所谓心安理得,人生之所求,最值得的应该是这个。”
张先生在小说的阅读中有一个偏爱,爱读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他在《幻境和实境》一文中说偏爱的原因是“看其中的故事,我可以,纵使是暂时的,更快更干净地忘掉烦琐。”他觉得,在复杂的人生中,人的所求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如想象、理想、幻想、梦想(它们其实是近邻),可以是乌托邦,也可以是白日梦,都难于在实境中找到,这些幻境“其特点为,就事说是希有,就心说是惊异。希有,惊异,表示幻景高于实境,说消极些是不干巴巴,说积极些是更可爱,更富于人生价值。”因此他觉得《唐吉诃德》的结尾令人感伤,因为它让这位主人公尝到幻灭的滋味,所以他“自知狂妄”,还是要冒“竟敢改世界名著”的大不韪,另写了一个结尾,为唐吉诃德临终保留了幻境,“至死不悔悟”。中行先生最后说:“因为我一直认为,夸张些说,实境有如沙漠,幻境有如绿洲,生也有涯,还难免有过多的干燥和冷酷,所以,如果有可能,就应该尽人力,求绿洲不完全被沙漠覆盖才好。”
似乎有些扯远了,我想借用台湾学者李敖的话来点睛:“静中得幽趣,神游快此生。”
话题再回到旅游上来。
总而言之,造化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它在地球上留下的作品,都是美中极品。苏杭值得一游,黄山值得一看,张家界可以赏心,青海湖可以悦目,大海可以开阔你的胸襟,草原可以拓宽你的眼界,还有国外的大瀑布、大峡谷,更能给你心灵以震撼,这些都可以成为你快乐感觉的催生器。但是,这一切,要成为你快乐的载体,必须要有一些前提:
首先你要有钱,其次你要有空,第三你要有闲适的心情,第四你要有文化的底蕴,第五你要有健康的身体,第六要有一个安静的可以让你浮想联翩的环境和氛围,一句话,游之乐要有精神和心灵的参与。君不见,天下熙熙,皆为景来,天下攘攘,皆为景往;就仿佛“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马致远《夜行船。秋思》)我不知道,一个真正的观赏者,扎在这样一个沸反盈天的人堆中,观赏的心情还剩几多?何况还有“欲饮琵琶马上催”,还有防不胜防的旅游陷阱。
我听一位摄影家说:“他曾一个人在黄河壶口静静地坐了四个多小时,坐出了满眼泪水,满心激动。”我认为,这,才是最好的真正的享受。
如果今后我还想去游山玩水,我一定要做一个云游行者。
话说回来,我还是觉得“不死心”的神游好。用张中行老先生的话说,那是不欺人的“自欺”。
想到此,我忽然有点明白宗教为什么能够长盛不衰的个中三昧了。(2006.12.17)

【附】
博友“都市山林”的评论
国内的人文景观应该说走了不少地方,如果把白色的中国地图用红色填涂以代表去过的省份(乃至城市)的话,说“祖国山河一片红”并不过分。但是,山林出行坚决拒绝任何旅游团,每一次远行都要自己决定路线及行程,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舒心,旅游既是为了散心,也是为了舒心,更是为了清心、养心。在读过万卷书之后,到书中每每提到的地方去走访,怎么可以忍受利益驱动的旅游团导游的干扰呢?农家小住、乡间漫步、河中戏水、山头掠云、祠庙访贤、墓冢寄思,体验古街古巷之古韵、与古人古贤近距离交流的时刻,如果有导游催着你赶行程,岂非大煞风景、大坏心绪?况且古人有“雪夜访戴”之高致,我辈难以比拟古人,总不至于非得为虚假之人造景点捧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