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细品《顺生论》感怀(一七)【七绝】王道一梦
(2022-08-29 18:58:34)细品《顺生论》感怀
(一 七)
七绝
王道一梦
---品读《顺生论.第二分.社会.王道》
李丕夫
2022.8.29
(上平七虞韵)
怀仁食肉远庖厨,
列国周游王道输。
现世真章贵民意,
气清天朗乐今吾。
【注】
【真章】
当真、顶真、真正地。
【君子远庖厨】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
--******--
【附】
顺生论
张中行
第二分 社会
一七 王道
上一个题目泛论管理,其中说到关系最大的管理是政治性的,即国事的管理。宜到现在,以人为分子的组织,范围最大、力最大、形式最明确的单位是政治性的,通名是“国”。近年来有联合国,那是以国为单位的协商机构,没有大于国的权和力,所以谈组织,最重要的还是国。因而与人人的休戚最相关,是国事的管理。
管理,要有权。权的作用方面的表现是,对于组织之内的人,可以表示:要这样,不要那样。某种表示,有对不对的问题,行得通行不通的间题,后面还会谈到。这里只说,管理权之来,由“理”方面看是“应”有的,因为没有就不能管理;由“史”方面看是“必”有的,因为管理的活动是决定,是支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孕育命令和服从的习惯,或进一步,法定的约束,甚至信条的约束,
组织起来,有少数人(可以少到一个)命,多数人受命,由史方面看是源远流长,历来如此。由理方面看就会碰到好坏问题。或者由正面说,命和受命,有目的,与目的合是好,违是坏;能取得好的做法是对的,反之是错的。目的是什么?说法可以不同,总而言之,都是常人的常识需求:组织范围之内的人都活得如意,至少是可忍。怎么样就如意,就可忍?具体谁说,无妨从比较方面领会,如饮食,有饭吃比没饭吃好,吃顺口的比吃不顺口的好;男女,合比离好;有了身家,安全比不安全好;想到未来,有盼头比没盼头好;等等都是。这显然,或者说读史、历事之后会发现,并不容易。不容易,表现于实际是措施与目的不能协调。这背离现象可以轻微,可以严重。轻微,可忍,严重,难忍,总起来就成为大大小小的政治性问题。古今中外讲治国,想解决的就是这类问题。
问题有总的,有零散的。如怎么样就能保证政治措施必合理,必有好的效果,是总的。 如怎么样就能保证农田不怕水旱,商业供应通畅,中等教育普及,等等,是零散的。零散的是目,总的是纲。纲举目张,所以谈治国大计都是着重谈总的,而且常是一言以蔽之,古名为什么学说,今名为什么主义。
一种重要的学说,用儒家的名称,是“王道”。办法是君王行仁政,或说以仁义治天下;所求是养生丧死无憾。无憾就是活得如意。这主意是在实况制约之下想出来的。实况是政权在君王手里,形势是君王可以英雄造时势,所以设想,“如果”君王乐于行王道,小民就可以福从天上来,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如果非必然,也就是有非贤人的可能性,怎么办这想法,如果把时代的色彩化淡一些,就可以称为“贤人政治”。因为掌政者是贤人,所以一,就会接受孟子的关于王道的深一层的理:“民为贵,社傻次之,君为轻。”二,就会有“仁者爱人”的善心,愿意行仁政。三,就必是聪明睿智,知道怎样做就可以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总之,贤人在上,小民就可以“虚其心,实其腹”,击壤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乐生歌了。
问题来自贤人之前有个“如果”?孔孟的办法是规劝加利诱。“先之,劳之”, “无倦”(《论语.子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是规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孟子《公孙丑上》),是利诱。这办法有两面性:由理想方面说是贵德主义,正大;由实行方面说是磕头主义,无力。无力即没有保障,苦口婆心由你,采纳不采纳由他;事实是采纳的时候很少,最后只好慨叹“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然后是“归与”(《论语.公治长》)。这就是孔孟的磕头主义的下场,也表现了贤人政治的理想的脆弱。
与孔孟的理想主义者相比,九流的有些学派务实,不是士志于道,而是士志于利。如纵横家(其实只是策士之徒,不配称为家),苏秦、张仪之流,是靠巧言令色换相印,所求是君王得大利,自己分些小利,不再问仁不仁,义不义。兵家,孙武、吴起之流自然更是这样,为君主卖气力,所求是攻城略地。法家,韩非、李斯之流,本领加大而品德下降,因为渗入更深,手法更辣,而且有成大套的理论。战国时期,法家的驰骋地在西方的虎狼之秦,其结果(自然还有其他条件)就成为东方六国的覆灭,秦的统一。君王高升为皇帝,称为至尊或圣上,名义是贤人政治的胜利,因为拿到政权的都是圣贤;实际却是贤人政治的更没有保障,因为政权谁属,不是取决于贤不贤,而是取决于能不能“马上得之”,或是不是后妃所生,而且不再有孔孟那样的理想主义者想到应该规劝和利诱。
受命者呢,也未尝不想高,但高不成,只好低就,安于只要还能活,就知足常乐,至少是忍为高。就这样,我们的历史,与王道或贤人政治的理想并行,就可以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丕夫注)、十七史(《旧唐书·经籍志》乙部正史类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共十三史。宋 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遂有“十七史”之称。---丕夫注)、廿一史(明嘉靖时校刻的史书,在宋人所称“十七史”外,加宋、辽、金、元四史合为“二十一史”。---丕夫注)、廿四史(《明史》是廿四史的最后一部。---丕夫注)、廿五史(廿四史加《清史稿》。廿:音nian---丕夫注),以至更多地写下去。
(因发布出现了故障,略去了本文的结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