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背负千年恶名的吕后真是个女魔头?

(2022-05-31 19:22:08)

吕雉:持权柄八年,背恶名千载

很久以前,在家中一堆的小人书中,有一本《野心家吕后》,这是我对这吕雉最初的了解。

她把持朝政,一心想篡权,以无比狠毒的手段,将戚夫人弄成“人彘”,还让儿子前去观赏,吓得这儿子一病不起,没几年便一命呜呼。

不仅如此,她还十分地荒唐将自己的亲外孙女儿嫁与自己的亲儿子当皇后,舅舅娶外甥女,这不是疯了吗?且不说那蛮夷外邦都不行此举,何况是我堂堂中华汉人,这严重违背人伦的举动,让人真是匪夷所思。

而且,她还残害忠良,那神武的韩信,便是她骗去杀害,所以,她就是一代毒后,是“恶毒女人”的代名词,简直就是恶魔的化身,就是电影《列宁在十月》中,那个向列宁同志连开三枪的女魔头卡普兰,这一印象伴随我许久许久。

及读史时间长了后,看法有了改变,特别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读史观 “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让我对吕后有了新的认识,只有在同情之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上升到理解之同情。

所以,现在我,一言以蔽之,对吕后是充满着同情,当然,不包括那整人整到“人彘”的残忍,那个的确太过分了,几乎不是正常人所为。

在中国历史上,女人专权者多多,如辽国萧太后,北魏冯太后,李唐的刘娥等等,但最有名的无非三人,即吕后,武则天及慈禧,合称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女主,而吕后则是开启中国女性当权擅政的第一人。

她并非皇帝,但司马迁却是将她列入《史记》中只有皇上才能有的本纪中,同那也没有当过一天皇帝的项羽一起,同享殊荣。

吕雉,字娥姁,山东单县人,汉高祖刘邦的皇后,通称吕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皇后和皇太后,也是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并开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在刘邦死后到她去世的这段时间中,她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发展经济,修建长安城,废除秦朝酷律,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62岁逝世,与刘邦合葬长陵。

古代女子极少有字的,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谢道韫、李清照,都没有,而武则天连名都没有,只知道她姓武,则天是她死后的尊号,而这吕后不但有姓有名,而且还有字,这肯定是极为少见的,至于原因为何,不知。

吕雉在娘家当姑娘时,定是乖乖女一枚,作为城镇中颇为富裕且有名望人家的女儿,听父命,嫁给了大她15岁的村治保主任,一个一贫如洗,只知四处吹牛,混吃混喝的泗水无赖。

而且,这刘邦还与村中曹寡妇有私生子,这不是什么秘密,地球人都知道;这对一般女人来说绝对是受不了的。

作为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刘邦这位年近四十岁的老男人,肯定离她心中的如意郎君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她的出嫁可以说,是对父辈逆来顺受,听命于天的结果。

至于为何她父亲吕公为何要将她嫁与刘邦,据司马公说是因为其精通相面术,一眼看中了这牛皮大王非常人,日后定当成为人上人,这于今来看,当是无稽之谈,但要找出其他理由怕也很困难,权信之。

要我说,孝顺只是一个方面,而年龄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吕雉出嫁时已是23岁的老姑娘了,这在如今不算什么,可在那平均16岁就结婚的时代来说,这是妥妥的骨灰级的剩女一枚了。

出嫁后的吕雉转身成为中国留守妇女的典范,夫君常年浪迹于外,她任劳任怨地在家侍奉公婆、养育子女,勤俭持家,打理土地,无怨无悔地承包了家中所有的事务。

更为令人可敬的是,她还将刘邦同那寡妇所生的儿子刘肥接来身边,悉心照顾,既当保姆,又当后妈,这样的女人,真可谓是中国恪守妇道的贤妻良母,勤劳和贤惠的女性楷模。

从刘邦芒砀山起事到当皇帝这一时段时,吕雉真是吃尽了苦头,她在家恪守本分,辛勤劳作,支撑着整个家庭;风头紧时,还要颠沛流离,东躲西藏,躲避官府的随时可能的抓捕,其中她还曾为那跑路的丈夫大狱埋单。

当刘邦在军中成天同莺莺燕燕们厮混之时,她却成了项羽的人质,可她依旧在最困难的时候,侍奉太公,关爱儿女,尽一个为人妇的天职,这怎不让人肃然起敬。

她目睹了项羽以将太公煮成肉汤威胁时,丈夫在阵前叫嚣“分一杯羹”的无赖;她听说了危急时刻,刘邦数次将一对儿女踢下车去,自顾逃逃命的寡情;她听见了夫君左拢右抱,偎红倚翠的荡语浪声,她感觉到了所托一生之人,为目标利益而不管不顾的残忍。

耳闻目染,日浸月积,随着时光和环境慢慢地改变,吕雉的性格也随之转化,一些原来与她毫不相干的辞汇,也成为她性格的标签,如残忍,如无情,如荒唐等等。

那花心的丈夫她实在是不能指望了,尽管史书说她被冷落的原因是“年老色衰”,载其为“雉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这些都是托词,因为,在刘邦宠爱戚夫人之时,她的所有付出,远不是那娇羞女人的一个媚眼儿。

其实她心中知道,那多情丈夫的眼光,从来也没有在她身上作过多的停留,能给个皇后之位,就算是对她这糟糠之妻于家庭付出的报答,已是很不容易了,复能何求?

她当皇后以后,趁刘邦还健在之时,她以“谋反罪”,杀了韩信,彭越两位异姓王,说实话,这两位都死得很冤枉,但却是刘邦默许和希望的,她只是做了刘邦想做而没能做,或者是还没找到合适的理由和时机,但必定刘邦迟早是要做的事,一句“且喜且怜之”就最好地诠释了刘邦的态度。

于公,她替刘邦出了当年逼宫封王的恶气,消除了叛乱祸根,大有益于汉帝国的统一;于私,她为儿子的上位作好了铺垫,剪灭了功勋大臣在刘邦死后,有可能出现的诸多不可预测之事端,所以,从中也可以理解她的苦衷。

她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也展现了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即雄决任断,孤注一掷。

不管是借萧何骗杀韩信,还是逼留侯策保太子,都表现出其强硬果决的个性、对时机的敏锐判断和在复杂危急的局面中抓住肯綮的能力。

作为反映她残忍面目的事,无疑是将戚夫人弄为“人彘”一事,这个实在是惨不忍睹的恶劣,有着恶魔般的心态,任谁也是无法为之辩解的,那么,这戚夫人何以对她如此地憎恶,非要以这样的手段来泄愤,却是很少有人追究的,一般认为她就是因为戚夫人的受宠而吃醋。

其实事实哪有这么简单,要说让吕后吃醋的女人,那可多了去了,想那刘邦成天莺歌燕舞,阅女无数,连一个纺织间的女人,看着漂亮,便拥入房中去呼儿嘿呦一番,接着便丢了去,完全地忘了此事。

谁知就是同这女人一番地云雨,竟生了皇子,成为后来的汉文帝,这女人便是薄姬薄主后。

要说恨,这女人至少也是吕后要报复的对象之一吧,可是,吕后却没有那样做,不仅送这母子去封地,还送了五名侍女,其中一名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窦太后窦猗房,从中我们能看出吕后的宽容。

至于为何独独要对这戚夫人下狠手,还害死了她的儿子赵王刘如意,这其中的原因要分析才能知晓其中的缘由,根本原因是这戚夫人太作了,自己将自己作到了死地。

首先,戚夫人非常受刘邦的宠爱,但仅此不足以让吕后痛下杀手,如果这戚姬只一个止步于期冀老皇帝媵妾宠幸的女人,打入冷宫便可解决,关键是这戚姬是怂恿刘邦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就越过吕后的底线了。

尽管吕后请来“商山四皓”度过了危机,但这心头之恨是久久未消,而且,她还得随时提心吊胆,提防着万一有何变故,可以说这戚夫人就是悬在她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会掉下来惨遭灭顶之灾,这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真是难熬。

更让她不可容忍的是,这戚夫人还撺掇着刘邦,让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去和亲,要知道,那匈奴正值兴盛之时,随时在同汉王朝进行战争,不久前才将刘邦围在白登山上几乎饿死,现在一提起匈奴,这老皇帝瞬间头大。

后来的汉王朝一直行和亲政策,以一些“假公主”嫁与匈奴的单于,就如同那王昭君一般,期以消弥战争祸乱。

而匈、汉间的战争仍然时有发生,一旦战事起,匈奴就要杀人祭旗,这时,去和亲的公主必是最佳人选,因为,这匈奴人对公主的身份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让鲁元公主嫁与匈奴老单于,无异于让一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嫁去非洲丛林中的食人部落一样地凶险。

对吕后来说,儿子的太子地位被这戚夫人弄得来岌岌可危,现在连女儿的性命都难以得到保障,这让吕后情何以堪。

当然,作为貌美如花,年轻漂亮且能歌善舞的戚夫人,平素在吕后面前秀恩爱,夹枪带棒地冷语嘲讽,她受多了,这仇恨的种子在吕后的心中不断地成长,发酵,她在隐忍着,等待复仇之日的到来。

吕后终于等到老皇帝离世了,她断剑重铸,威杀八方,首当其冲的定是这戚夫人,她不仅毒杀了戚夫人的儿子,还用是最残忍的方式,将这往日的“情敌”折磨、羞辱,直到悲惨地死去。

不过,整个过程还是很曲折的,要按照人们对吕后的认知,她应该一来便将戚夫人弄来千刀万剐,将其娘家人灭九族,方才解恨。

但是,吕后在开始时,并没有这样做,她只是让她去杂役房中做苦力,工作是舂米,这对自知必死的戚夫人来说,应该是意料之外的幸福了,至少还能活着吧,如果她能服个软,日后还能有重见天日的一天,也未可知。

可是,天堂向左,戚姬向右,褪去华美服饰的戚夫人依然保持着一颗桀骜不驯的心,绝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屈服于吕后而苟活于世,这也是她同吕后相处多年养成的一贯之作风。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这是戚夫人在舂米时所唱的一首《舂歌》,意思是再明白不过的了,戚夫人是寄希望于还在赵地为王的儿子,绝对是妄图东山再起的对战宣言。

这传到吕后处后,迫害瞬间升级,不仅戚夫人自己惨遭荼毒,还给儿子惹来杀身之祸;所以我说,戚夫人的惨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自己将自己作死了,因为,这个女人完全没有看清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残酷现实。

说穿了,吕后对戚夫人残虐,不是简单的女人间的对垒,而是一场充满血腥的政治斗争,也是一场零和博弈,她之所以这样做,泄愤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戚夫人的惨死,来震慑那些随时准备作妖之人!

历史向来不公,男子若是手段毒辣,世人都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但是女子若如此,便改口说,黄蜂尾上针,最毒妇人心。

不过,此事给吕后带来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她不但背上了“最毒女人”的千古恶名,儿子惠帝还被吓得命丧黄泉,嫉妒是女人心中的核武器,在摧毁对方的同时,也使自己遍体伤痕累累,没有谁是赢家。

接下来的她,努力为打造一个吕氏势力集团而努力,她依次将刘盈的儿子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辅佐即位,分封吕氏族人为王,临朝称制,垂帘听政时间长达八年之久。

在这八年时间中,她竭尽心力治理国家,对内,她兴黄老,修耕稼,轻徭薄赋,改原来的重税为十五税一,极大地减轻的农民的负担;她废除酷令酷律,鼓励人们读书,扭转了自秦以来打压知识分子的风气,思想和艺术之花在大地上再次绽放。

她首倡节俭,清静节用,严厉治理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上行下效,朝野上下自此风尚清明,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

对外,她审时度势,一心为保障国家和平而不懈地努力,为恢复民力,避免战争,即使面对匈奴老单于送来充满着调戏语言的书信,也隐忍不发,这也充分显示了她一个成熟女政治家的风采。

在她的治理下,整个汉王朝迅速修复了战争造成的深重灾难,满目疮痍成为过去,大汉王朝从此进入了一个平稳的和平时期,继而在文景两代皇帝的努力下,国家积累起雄厚的财富,为汉武帝横绝漠北,开展对匈奴的硬核反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许,她对不起刘家,杀了高祖最心爱的宝贝儿和儿子,也许,她对不起吕家,她让整个吕氏惨遭灭族之祸;但是,她绝对是对得起汉家王朝的万家灯火,对得起天下的苍生万民。

司马迁对吕后是赞誉满满,不仅将她列入只有皇帝才能入驻的“本纪”中,而且评价还很高,赞其在执政期间,“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这是司马迁对她的施政方针和效果作的极大肯定,不可否认,她是一位杰出的女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实无名的女皇帝,巾帼枭雄,更是一位创奇女性,尽管与她相随相伴的,是无尽的咒骂之声。

可惜的是,现在的人们只记得吕后对待戚夫人的残忍,而看不到戚夫人为儿子抢夺太子位的野心,看不到她只残害了戚夫人和刘如意两人,并没有祸及其全族;同样也看不到,她对同样为刘邦生下儿子,却能得以善终的薄姬,在处理上的宽容和仁慈。

可惜的是,人们更看不到的是,她为大汉王朝在匈奴大兵压境时,为保障和平,于备战及和亲两方面所作努力的成果;看不到生民安居乐业,世道清平,秩序井然的社会现实。

可惜的是,人们都称她那无情又多情的花心男人是英雄,对那个胸大无脑,还野心勃勃的戚夫人,赋予了无限的同情,最后留给吕后这个艰难存活下来的女人,只有唾骂与嫌弃。

很多人将吕后归于权力欲极强之人,这个我是不反对的,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就那惠帝的仁慈和懦弱,能在汉初这风云激荡之时,将这大汉之船掌着能闯过激流险滩,怕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吕后的称制,直到前面为其站台,实属形势之必须,所以,权力欲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大汉王朝在那波谲云诡之际,需要一个掌舵人,历史,选择了吕雉。

要我说,吕雉还称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因为她还不够狠,如果九泉之下的她,看见那些大臣们在她死后,将整个吕氏灭族,连未成年的孩子也不放过一个的情况,肯定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她要是有学得被后世称“好皇帝”朱元璋,一杀便是数万人的决绝,哪怕有十分之一,也不至于祸及整个家族。

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但历史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残酷,在人们歌颂“文景之治”的同时,有选择地遗忘了有开辟之功的吕后,根本原因无非是,她是个女人,一个在男人世界中纵横驰骋的女人,一个“牝鸡司晨”的女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