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姚广孝明成祖和尚方孝孺 |
分类: 历史杂谈 |
知道姚广孝这个名字,是很久以前看有关方孝孺时顺带着知道他的,但也只是知道作为朱棣第一谋士的他,在北军将要进攻南京时曾求过朱棣不要杀方孝孺,不然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绝了,但后来朱棣还是杀了方孝孺。
据《明史·方孝孺传》记载:“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
我一直弄不懂,姚广孝如何那么看重方孝孺,这两位实在不是一路人,姚为“颇毁先儒,识者鄙焉”的左道旁门,方是“讲学不倦,陈说道德”的一代学宗,如何能扯到一起去?
我查过很多资料,实在是找不到二人有何交集,要硬说有什么交集的话,只能说二人都同宋濂是朋友。
但朋友的朋友未必就是朋友,也许二人都是文学圈内人,惺惺相惜也是可能的,但这又是单向的,也许方孝孺根本不知道这姚广孝之名。
更让人弄不懂的是,这“目三角,形如病虎”的姚广孝一生的追求是什么?他不贪财、不好色,他图的是光宗耀祖还是锦衣玉食?是出人头地还是青史留名?可无论我怎么想也没个答案。
心迹与谁同,一丝江上风;
只今称尚父,方识钓鱼翁。
也许,从这首诗中我们大致能触摸到他的心迹,也是,如果姜太公一生只在江边钓鱼,有谁识得这白发老翁,唯有辅佐和成就一代帝王的丰功伟业,方能留芳百代,于姜子牙如是,于姚广孝亦然。
但这姚广孝有点生不逢时,朱元璋打天下时,他太小没赶上,现在天下太平,他这一身的本事没个用武之地实在是可惜,于是,他便极力劝说本来与皇位毫不相干的朱棣能有所作为。
有一则故事是说姚广孝为结识朱棣时便进言道,“臣奉白帽著王”,朱棣本为燕王,这王上再加个白,不是皇吗?朱棣听来当然很受用,于是,姚广孝从此便成为朱棣的心腹。
也许,他是为了“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的刺激,是享受“纵横捭阖,指点江山”的快感,是 “学好文武艺,售与帝王家”的价值体现。
姚广孝,幼名天僖,字斯道,又字独暗,法名道衍,号独庵老人或逃虚子,长洲人,即令苏州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和佛学家。
他是名和尚,又是朱棣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朱棣继位后,主持迁都事宜,规划今天北京城格局,又继解缙后编著《永乐大典》等大型丛书,83岁时病逝,谥号恭靖,入太庙陪祀。
以文臣入祖庙他是明朝第一个,而作为一位和尚进太庙受供奉,他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之人。
他被人称为“黑衣宰相”,因入朝着官衣,退朝后总是着一袭黑色袈裟,故有此名,原来我一直觉得,皇帝身边立着个和尚,只有那胡扯乱编的八卦剧中才有,如《康熙微服私访记》一类中出现,实在是没想到,在明代还真有这一出。
他出生于元朝时苏州的一个杏林人家,家境按说应该不错,不知为何,他即没有参加元人组织的科举考试,也没有继承医道的家业,14岁时选择了出家当了和尚,这是否同元人崇尚佛教有关不得而知。
可是他却也没有安心向佛,期间还拜了道士为师,学习阴阳之术及河图洛书等等,同时还博览群书,于各类知识都一究其详,大概多半是如当年张仪和苏秦等人所的霸王之术吧。
这也为他今后的出山打下了基础,看来他从开始就不是要当一个方外之人,他是将这寺院当作清净的读书之地了,他儒释道皆通,如处乱世,定当是个风云际会之人。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这虽是一首咏古诗,但出自一个出家的僧人之口,隐隐中却透着霸气,不是谋个一官半职便能束缚其身心的,其中“客倦看”语,刚也能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处海晏河清之世,想的是要辅佐明君治理江山,甚至更大的是想要扶持新君,不然,有负平生所学。
时光荏苒,一晃他便40岁了,这时已是明洪武年间,后经人推荐,在天界寺谋了一职位,当马皇后逝世,朱元璋挑选各地高僧随诸王诵经祈祷时,他有幸入选并结识燕王朱棣,二人相见恨晚,相谈甚欢,随后便随朱棣回归北平,住持庆寿寺。
太祖驾崩,建文继位,行方孝孺之策着手削藩,引诸王不满,建文态度强硬,诸王获罪并被废除藩国,姚广孝遂劝朱棣起兵造反。
藩王造反,兹事甚大,这可以杀头之罪,古今以一地之藩王对抗全国之力者,还没有成功之事例,何况国家在朱元璋数十年的经营下,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厌恶战乱,建文帝手中掌握的兵力和财富,绝不是他这一隅之地可比的。
刚开始这朱棣也是拿不定主意的,风险太大了,如果他顺其自然地屈服,至少能继续当他的王,平平稳稳的过日子,但却经不住姚广孝的劝说,于是,便如汉之刘濞一样,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造反了,这便是史家所称的“靖难之役”。
我不知道,如果没有姚广孝的窜捣这朱棣是否也会造反,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姚广孝的擘画,朱棣绝无成事之可能。
过程就不细述了,这一仗打了四年,朱棣终于将侄儿的皇位据为已有,开启了永乐大帝的辉煌时代。
而在此进程中,姚广孝是一直坐镇北平老巢,一方面稳定后方,另一方面为前线出谋划策,在最关键的攻克南京的战役中,他坚持让朱棣轻骑直击,出奇制胜,一招克敌,功莫大焉。
史载为“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而朱棣赞其曰“功存社稷,泽被后世。”为此,他作为朱棣的第一功臣自然被大加封赏,朱棣对他是极为恭敬, “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可见对他是相当倚重,一时风光无两。
但他对荣华富贵却一律拒绝,只答应列臣上朝,却不愿还俗,依然当他的和尚,住庙宇,皇帝赏赐给他的钱财,他都分散给了更需要的人,他清心寡欲地一如既往,低调行事,从不以功臣自居,其中所体现的政治智慧,相比于那些功高震主之人,实在是没有可比性。
都是朱姓家人,谁来当皇帝,这与小民百姓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皆可视为狗咬狗之争,而战争带给民众的灾难也是巨大的,兵过之后,民亡城毁,谁之过?
朱棣实在是个心狠手辣的残暴之人,但姚广孝与狼共舞却得心应手,他倾力助朱棣上位,于他来说,一展平生所学,实现了人生价值,但却也受到众人的责难,甚至家人都与他断绝了关系,可以说,他的后半生也很是孤独。
功成名就,他倒也低调行事,专心做起他的文化事业来了,继解缙被朱棣下狱后,他便接替着掌管起编撰《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而且还结合自己佛家弟子的身份,编撰了《道余录》一书,这些都是他对中国文化所作的巨大贡献。
他另外一件值得后世称道之事,便是他主持迁都一事,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就这点来说,在我国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是应该大书特书之盛事。
姚广孝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明末大家顾炎武曾评价他说,“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谁是文成,乃明季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完人”的王阳明是也,能得到顾炎武如此赞赏之人,有几人?
观姚广孝的一生,当得起文学家、谋略家,佛学家之称,但我却总是不太喜欢他,原因当然是鼓动朱棣造反夺位,他视天下苍生百姓为刍狗,不惜陷国家于战火的倒行逆施之举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
好在这朱棣后来的所为,似乎也做了些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事,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永乐盛世”,这也稍稍减轻了姚广孝的罪孽。
不喜欢姚广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我很崇尚方孝孺的气节,这位被视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位“以死报君”的士人,虽然也是个书生误国的典型,但他那誓死不降及传说中被诛灭十族的气概,与助纣为虐的姚广孝相比,实乃天壤之别了。
在我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位有文化的阴谋家,一个典型的乱臣贼子,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妖僧,太平时节深藏不露,可以吟诗做学问,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便露出峥嵘,把一个清平世界搅得个天翻地覆,我真是不明白了,为何现在还有很多人在赞颂他。
不过,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人是多面性的,后世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用一句俗得不再俗的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祸福相依,就姚广孝来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如是便也罢了,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