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青年知青上山下乡秋色青林 |
分类: 知青记忆 |
对秋天的赞美是个很古老的题材,务实之人赞美丰收,那收获季节给人带来的喜悦,伴着田间稻花香和那片片的金黄,连平素咶噪的蛙声也变得动听了起来,所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何等的惬意。
而对敏感的文人骚客来说,那萧瑟的秋风带来的愁绪,和着寒水远山,无处排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常态,很难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潇洒。
青林的秋天显得很平淡,这个名副其实的地方,一年四季都青葱绿翠的没个变化,及至秋来之时,山谷间,全然没有那层林尽染的纷呈色彩,只有那片片的青杠林开始渐变成黄色,放眼望去,“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一派地索然无味。
欣赏青林的秋色最应该去的是林中,我最喜欢的是在雨后,或者是有点细雨之时,戴一顶斗笠,披一袭蓑衣,沿着湿漉漉的山间小道走进林去。
山路湿滑,小心翼翼,特别是要注意的是,此间有一种比手掌还大赖蛤蟆,肉肉的滚圆,雨后似乎极喜在山路的散步,若一不小心踩将上去,定会吓得魂飞魄散。
进到林间,路就不滑了,因为铺就了那锈色的松针,软软的,平常踏上去很舒服,但一下雨却会一踩一脚的水,也很烦人,山民们此时一般会穿上用汽车轮胎割制成的鞋,而我们这当知青的是无此物的,无奈,只能沿着相对凸起的地方前行。
说得热闹,其实那个时候哪里有这诗意外出去闲逛,看景的心情虽有,但主要目的却是去那青杠林中,采摘几朵新发的木耳,回来就着炒两个鸡蛋,犒劳一下自己,这才是真的。
一入秋季,山民堂屋中便燃起篝火,其实用这个词是很不准确的,严格说来,是用树根点的火,俗称“烤疙瘩火”,半明半暗的,很是经烧,因为不能一般柴枝能熊熊燃烧,故而烟雾缭绕地将整个屋子熏得漆黑。
火的上方都吊有盛满水的铜钵,始终响着那单调的咕咕声,蒸气上袭,将整个屋子笼罩得些许迷蒙,倒也起着湿润空气的功用,与现代家庭使用的那不使空气太干燥的家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年青林的知青,大部分是经历的四个春夏秋冬,半个世纪过去了,而今的我们,对青林的印象在脑海中,是否还有那秋色的记忆?
现在的我们,或驾车旅游,或含饴弄孙,湿地公园中散步,半山坡上赏花,手机拍天高云淡,抖音显万千气象,只可惜,大家天各一方,相距遥远,难得相聚。
秋分已过,寒露将至,有一种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种寒冷叫忘穿秋裤,各位青林乡的知青朋友们,早穿秋裤多保重,愿岁月静好,安享锦绣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