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胡惟庸最后的宰相朱元璋明朝 |
分类: 历史杂谈 |
朱元璋最残暴一事无过于诛杀胡惟庸了,此案不仅是诛灭其九族,后来受其连带被杀的竟有三万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胡惟庸的罪名是谋反,所谓谋反,当然是要整死老皇帝,自己取而代之;可是,在明朝刚建国,兵力强盛,朱元璋的威望如日中天之时,有谁敢有这样的想法?这一看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我不知被杀的这些人都是些什么罪名,估计都是被株连的九族,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有罪名,其整个族群就被一锅端,以一族百人计,也就有三百个族群被诛杀。
《明史》对胡惟庸记述得很是简陋,对他的早期生平不着一字,甚至连生年都不记,而所记之“谋反”事实,远达不到要被砍头的地步,后世很多学者也都论述其罪名只是借口,目的是要加强皇权。
自从斩杀胡惟庸后,朱元璋便废除了自春秋就开始的丞相制,设六部以分权,明清两朝均沿此制,不高丞相;所以,胡惟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
但后来的他是平步青云,升迁速度惊人,明朝建国三年后,他便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又三年,就出任左丞相,这一方面说明朱元璋对他的信任和倚仗,另一方面也看出,他是一位很有能力之人。
他在这个位置一呆就是七年,史载其擅事专权,“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如此这般,引得很多人的不满,那徐达和刘伯温一众人,多次在朱元璋面前诉说对他的不满,然而却都被压下,《明史》记载五字“太祖皆不信”。
这段话的可信度是很低的,谁都知道这朱皇帝是个一意孤行,率性而为之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疑心很重,没事尚且要怀疑有事,成天疑神疑鬼的,如何到了胡惟庸处就风景大变呢,于理不通嘛。
如果在七年时间内,朱元璋一直被是胡大丞相蒙蔽,这从哪个角度说都是不可能的;现在的人们都将其归于朱元璋的隐忍,就如同警察跟踪毒犯一般,最后一定要等到交易时才下手,以期人赃俱获,铁证如山。
对杀伐专断,大权在握,心狠手辣又疑心重重的朱元璋来说,这个是不可能之事,他为什么要隐忍七年之久,难道真是胡惟庸一手遮天,难撼其根基吗?难道胡惟庸当时已是曹操或霍光一般的人物了吗?显然都不是。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当他被诛杀之后,这所有的功绩自然被一抹而尽,剩下的都是些为非作歹、权势熏天、贪污受贿、不可一世等方面的记述,最后一直到了“谋反”的层级。
说他“谋反”,这自然是无中生有,史书说他借口家中有井,喷出了醴泉,也就是甘甜的泉水,或味道像薄酒般的醇美,这可是祥瑞,引朱元璋前去观赏,他暗伏甲士欲图不轨,好在朱元璋有预感,登城楼远观看见了有埋伏,大怒,便将胡惟庸给杀了。
还有一说是他勾结倭寇,欲用四百倭兵谋反,这个一看也八卦得很,当时的日本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处于类似我国的“南北朝”之时,如何能派这四百人助胡作乱?
即使有,应该有成功后对日本有何好处的记载,比如卖国一类,这一看就是如同后来徐阶扣在严世蕃头上的“通倭”罪名一般,纯无稽之谈。
胡惟庸是文官,手中不掌一兵一卒,全部武装怕就只有百余守家看院的家丁,他的资历也不长,对全国的号召力几乎为零,仅凭这就能弄死朱元璋,自己当皇帝?如果此事为真,他不是白痴就是疯子。
胡惟庸长达七年的为相时间不短了,在这时间里,胡惟庸有些忘乎所以了,仗着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不知天高地厚,他位极人臣,行贪赃枉法,打击异己,结朋为党之事,这样才让朱元璋起了杀心。
之所以后来杀了三万余人,是因为一开始胡惟庸还没有那么多的罪名,但随着后来牵连的人为自保,相互撕咬,于是,朱元璋也发了狠心,杀的人越来越多,而胡惟庸的罪名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如同秦始皇想皇位“传万世”一般,这朱皇帝上位后,考虑的头等大事,便是如何保障皇位的顺利承袭,而世子朱标在性格上的软弱,让他更加地担心。
他从屠戮功臣始,到杀胡惟庸,最后再杀蓝玉,“明初四大案”,十数万人作了冤鬼,都是这一心迹的表现,是为了给后继者铺平道路,以求万世不衰。
《明史》中对胡惟庸“谋反”一事是含糊其辞,野史虽然花哨,或漏洞百出,或语焉不详,怎么看都是一桩冤案,但他最终是被朱元璋杀了,如果“谋反”的罪名不成立,那肯定就是朱元璋厌恶他了,也就是说,朱元璋想让他死,没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