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愈:从衣食无着到百代文宗的逆袭

(2019-07-15 06:14:25)
标签:

历史

情感

韩愈

唐宋八大家

潮州

杂谈

分类: 历史杂谈

韩愈:从衣食无着到百代文宗的逆袭
文宗开百代,道义耀千春

我是极不爱旅游的,一想起前几年,坐了整整一天地车,大清早排了半天的队,去敦煌看了四个洞窟,一个平均一分钟不到,便在管理人员“向前走,向前走”的催促声中,如吆猪般地被赶将出来,心情便很是不爽,哪如我在家中细看电脑中精致的图片,欣赏相关游记美文那样的爽快。

但有一次是个例外,孩儿们放假,带我们去潮州一游,过桥登山,皆累得不行了,不愿再向上去,唯我坚持要上行,原因他们自然不知,因为,那上面有个韩公祠,是我此行必须要去祭拜之所。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从衣食无着到百代文宗的逆袭

这首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是幼时在母亲的威逼下背下的,尽管当时意思不是太懂,但却记下了两个地名,一是潮州,一是蓝田,今日来到这潮州,岂能不去在韩公象前,鞠躬致敬。

其实韩愈在潮州呆的时间很短,只不到八个月的时间,但在这“省尾国脚”之地,却处处能感受到韩大人的存在,韩山韩江韩树,以至于在潮州多神崇拜的体系中,也有了这韩愈的一席之地,科考学子前来祭拜自是当然,连那求子之事也让韩愈来充当观音,难怪赵朴初先生有诗云:“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拾阶而上,累得个气喘吁吁,终于来到韩公象前,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韩江依韩山静静流淌,千年依旧,观四周无人,深鞠一躬,以沾文气,佩韩公一介书生,却霸得天涯一方山水,享千秋之祀。韩愈:从衣食无着到百代文宗的逆袭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即今河南省孟州人。因自称“郡望昌黎”,所以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韩愈是进士出身,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期间以行军司马身份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57岁时病逝,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又被尊称为“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愈的前期人生可以说是八大家中最苦之人,他家道贫困,三岁时父母双亡,他是靠着哥哥生活,后来哥哥又病逝,于是他又由嫂嫂一手抚养成人,但家虽贫,却也博览群书,他“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在艰苦环境下不懈地努力,终成一多才博学之人。韩愈:从衣食无着到百代文宗的逆袭

19岁时韩愈赴长安参加科举,然屡试不中,一直到了26岁方考取进士,取得入仕资格,但是,按唐代规定,考中进士并不能直接授职,必须要再通过博学宏词科,才能正式授予官职,而韩愈又连考三次,依旧名落孙山。

这一段时间是韩愈最苦的时候,他节衣缩食,每天只两顿饭充饥,想到家中嫂嫂的期盼,他咬紧牙关,在繁华长安一间陋室中为理想而坚持,这一坚持就是十年,最终得到了一个给节度使当幕僚的机会。

对这一段经历,韩愈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韩愈:从衣食无着到百代文宗的逆袭

后来的韩愈一直在小官吏中徘徊,当过秘书省校书郎,出任过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及至多年后方升迁为监察御史,但旋即因参奏瞒报灾情的京兆尹李实又遭谗害,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两年后韩愈获赦免回到长安,任国子博士,后晋升为为中书舍人,时值节度使吴元济叛乱,韩愈随征淮西,助李愬雪夜袭蔡州,藩镇割据势头稍减。

接下来便发生了大家所熟知的谏迎佛骨一事,也就是韩愈此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还差点丢了性命。

唐宪宗好佛,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韩愈:从衣食无着到百代文宗的逆袭

结果,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然而宪宗回复说:“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最后在众议之下,免了韩愈的死罪,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当时的潮州离长安遥远,是属于蛮荒之地,贫穷落后,而韩愈也年过半百,是否还有回归之日实难预料,于是,当走到陕西蓝田,侄儿来看望他时,才有了那“好收吾骨瘴江边”的哀叹。

再次从高处摔至低谷韩愈并没有消沉,他到了潮州后,兴修水利,关心农桑,赎放奴婢,把中原文明带到岭南,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在这里,针对鳄鱼出没,为害民众的溪谷,他还专门写了篇著名的《祭鳄鱼文》,据说祭文一出,鳄鱼立马搬家,也不知是真是假。韩愈:从衣食无着到百代文宗的逆袭

鳄鱼一事恐有夸大之嫌,但他在潮州教化民众,大涨一地学风却是真的,以韩愈的文名,他在潮州兴办教育,此地儒风大盛,皆以学为尊,他未来之前,潮州唐时进士仅区区三人,而他离开后,登进士第的竟达130名之多。

贬谪韩愈后,其实唐宪宗李纯也很是后悔,但这面子上又有点下不去,于是,不久便“量移”韩愈为袁州刺史,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宜春;但这李纯毕竟还是个纯善之人,又在当年将韩愈召回长安,担任了国子祭酒,也就是国家最高学府的最高领导。

不知是何原因,韩愈以一介文人却被任命为应该知兵之人担任的武职,转任兵部侍郎,恰逢镇州兵变,朝廷又让韩愈为宣慰使,出使镇州。

安抚乱兵,这其中本身就充满着危险,当年的颜真卿就是这样被派去安抚而丢了性命,这时,同样的事又落到了韩愈的身上,所有的人都为他担心,元稹当时认为,韩愈此去凶多吉少,说“韩愈可惜”。韩愈:从衣食无着到百代文宗的逆袭

但是韩愈却以国家为重,义无反顾地只身前往虎穴,于刀斧丛中说服了摇摆不定的叛将,稳定了局势,为国家的的安定作出的杰出贡献。

接下来韩愈又转任吏部侍郎,升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相当于北京市长一职,官从三品,这时的韩愈有点功成名就的感觉了,这样的小陶醉我们从他的诗中亦能品出。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早春呈谁部张十八员外》是写给好朋友张籍的,这时的他虽年近花甲,但无论在文坛还是官场,都取得了成功,心情大好,在暮春三月中,一场春雨带给诗人无尽的欣慰,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中的皇都增添了一层朦胧美。韩愈:从衣食无着到百代文宗的逆袭

但是,韩愈耿介忠诚,不畏权贵的性格注定其悲催的命运,而朝堂上勾心斗角的角逐又实在不是他所长,尤其是他同那个写“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关系不好,又被其弹劾,不久便因病逝世,后被追封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

韩愈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杜牧把韩愈的文章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后世对韩愈的推崇是极的,这其中有个大家都十分的词,叫古文运动。

现在我们所说的“唐宋八大家”,其实准确说应该叫“唐宋古文八大家”,所谓古文,就是先秦两汉的散文。而这里所说的散文,是指不押韵、

历史上对韩愈的赞誉最著名的莫过于苏轼所言,盛赞他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韩愈:从衣食无着到百代文宗的逆袭

所谓八代就是指从东汉开始的八个朝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和隋,这几百的时间中,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骈文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又称“四六文”,主要特征是格式固定,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但内容迁就句式,辞藻华丽,有堆砌之嫌。

骈体文在这所谓八代之时,几乎达到了无文不骈、无语不偶的地步,当然,其中也有极好的文章,比如王勃之《滕王阁序》;而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是相对与骈体文而言的,与今天的散文有着很大的区别。

韩愈的贡献正是在散文,于诗却并不是他的强项,为文他主张唯陈言之务去,他作文取法极广,融会贯通,文从字顺,气势宏大,说理透彻,词句逻辑性强,词句新颖,跌宕流行,涵蕴不尽。所以才有苏轼对他那样高的评价。韩愈:从衣食无着到百代文宗的逆袭

韩愈是散文大家,无论是杂文还是传记,抑或是抒情文,都属高手中的高手,然他的最高成就还是在论说文,如《师说》、《原毁》、《争臣记》等等,都反映了其文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的文风。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篇借物寓意的杂文《马说》可以说被大家所熟知了,而他的《张中丞传后叙》及《祭十二郎文》俱是公认的名篇;至于“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也早已成为我们常用的成语了。

相对于韩愈的散文来说,他的诗成就并不高,至少在清以前并未受到推崇,以至于有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的指摘,直到清代后方受追捧,更是有将杜甫、韩愈、苏轼之诗视为鼎立为三的赞誉。

说韩愈“以文为诗”还是很有道理的,他的诗同孟郊一起,并称为“韩孟诗派”,其特点是奇崛险怪,有背诗理,正如黄庭坚所说:杜之诗法,韩之文法也。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韩愈:从衣食无着到百代文宗的逆袭

其实,在后人批评韩愈“以文为诗”的同时,应该看作是他对诗好奇变异的艺术追求,是在拓展诗歌表现力的方面所作的努力,对此,我很认同陈寅恪在《论韩愈》一文中对韩诗的评价,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

对韩愈诗文的评价可谓汗牛充栋,在此就不作过多地阐述了,要说的是我们应该学习韩愈人生的态度,无论是在早年饥寒交迫,饱受生活之苦,还是怀才不遇;事业受阻,他都不怨天尤人;而在后来的官场,他也能不忘初心,仗义执言。

从韩愈的诗文中,你看不到李白的蜀道之叹,听不见屈原的江畔沉吟,他就是一个纯洁地自我,在任何情况下,不管环境多么地艰难,都能够坦然面对,从而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仰不愧天,府不愧人,内不愧心!”我想,这才是我们今天认识韩愈的是根本之所在。韩愈:从衣食无着到百代文宗的逆袭

韩愈:从衣食无着到百代文宗的逆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