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超:狂奔五百里,贻笑后世人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甲午战争叶志超 |
分类: 历史杂谈 |

狂奔五百里,贻笑后世人
一支军队的溃败,无非有两点,一是军队实力不如人,二是主将昏庸怕死,按照当时中日甲午两军在朝鲜战场上实情来看,军队实力可能还比日军稍强,而且给养充足,那问题肯定是出在主帅叶志超身上了。
狂奔五百里,朝鲜战场上的败军之将,这就是叶志超在我头脑中的印象。按照现在主流意识及我们原来所受的教育,他就是一名贪生怕死的庸才,在同日本军队作战时,好像是一触即溃,然后扔下部将和辎重不顾,弃城而逃,连夜狂奔五百里,逃回中国境内,把朝鲜拱手让给了日本。
不过时至今日,不同观点和新资料的出现,持反对意见的翻案论点也常现于各报端和不同媒体,孰是孰非令人莫衷一是。

叶志超,淮军将领,字曙青,安徽合肥人。早年跟随刘铭传镇压捻军,从一名士卒积功至总兵。赐号额图浑巴图鲁,并得李鸿章赏识,留北洋。光绪初,擢直隶提督。后镇压热河金丹道教,被清廷赏穿黄马褂。中日甲午朝鲜战事起,奉命带兵入朝参战,败退回国,清廷下令夺叶志超职,李鸿章奏请留营效力,不许。械送京师,下刑部审讯,定斩监候。后赦归家乡。1900年获释,次年去世。葬黄老郢。
叶志超狂奔五百里回国,源自《清史稿》中对叶志超的描述:“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仅这一铁板钉钉之句便将其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后来的史家一直沿袭这一说法,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中写道:“左宝贵牺牲后,叶志超弃城逃走,狂奔五百里,退到中国境内”。这就是我们头脑中叶志超印象的来源。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有意裁撤湘军,淮军趁势崛起,相比较来说,淮军将领没有经过如湘军将领那样的激战死战,他们的对手除前期一些对太平军的战斗外,最强的就是对手就是捻军了。
叶志超在淮军中并不是扛鼎之人,他出身贫寒,早年给人放牛,但从军后还是一拼死敢战之人。他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淮军的重要将领和李鸿章倚重的心腹。叶志超能成为淮军高级将领,虽然有李鸿章提拔的因素,但主要还是靠他一路摸爬滚打敢玩命换来的。
及至甲午之时,这些将领们大都年近花甲,没几人愿意还去经战阵冒死命了,或者是如刘铭传那样,看清了形势,尽管被排斥在家,也多次拒绝朝廷召命,不愿去冒此风险。于是,李鸿章只能将这百般不愿去的叶志超赶着上阵去了。





后一篇:蔡文姬:被曹操重金赎回的小师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