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历史情感文化沈有容 |
分类: 历史杂谈 |

宣城有沈公,复台第一人
在中国历史上,一说起收复台湾便自然说的是郑成功,绝无二人,对此我是大不以为然,首先可以肯定,如果他不是进攻南京失败,被清军追杀,是绝对不会去那台湾的,他去台湾只是为了寻求一个根据地,一个暂时安全的地方,
其次,恰好那上面有包括伤病员在内的荷兰军民九百人,于是,这民族英雄的称号便顺手捡了来,可谓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其实,要说收复台湾,史上早有人在,这便是被历史遗忘的沈有容。
沈有容,字士弘,号宁海,安徽宣城人。万历年中应天武试第四名,后北上投军,先后在蓟辽、闽浙、登莱等边防或海防前哨服役,屡立奇功。
但他的官运却是不太好,最后只做到都督同知,比总兵还差一大截。67岁高龄还乡。在他一生四十余载的军旅生涯中,有数十年是镇守在福建沿海。正是在这期间,他曾率军三次进入台湾、澎湖列岛,歼倭寇,驱荷兰入侵者,成功地保卫了台湾。
历史上的中国历来是“重塞轻海”,热衷于花费大量人力财力修那篱笆墙,现在除了能增加几个旅游小钱外,从来就没起过任何作用;对海防根本就是无视。自航海技术日益发展的明朝开始,面对来自海上的扰侵,一纸禁海令了事。明清皆如此。
在明初海患之时,明朝庭在剿灭之时其初衷只是保东南沿海之平安,但对台湾一直是有一搭无一搭地放任自流,虽然在澎湖设有巡检司,也只是在春秋两季汛,派八百名士兵驻守澎湖做个样子,奇怪的是,澎湖的防区并不包括台湾,台湾是属于福建管辖,他们是对台湾是完全地不管不问,以至于当时就有日本人以台南为根据地,不时骚扰大明东南沿海。
时任浯屿,也就是金门把总的沈有容感觉到这事非同小可,虽然不在他巡防范围内,他却到福建巡抚宗弘演那里慷慨陈词:“贼在门户,吾当耻之,奚以非任为解?”并明确表达了愿意亲率大军扫荡在台倭寇的决心。宗巡抚大为感动,拍着他的肩膀说:“安得豪杰为我荡寇分忧者,浯屿偏将军沈君有容!”
在作好充分准备后,迎着飓风恶浪,奋勇向前,攻上台湾,岛上倭寇抵挡不住,“惧者束手请降,强者迎锋立毙”。从而一举收复台湾,居功至伟,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杰出之贡献。
两年后,荷兰人利用明朝汛兵撤离澎湖回大陆休整之际,趁虚占领澎湖,他们以方便做贸易为由,妄想以此为据点,继而登上台湾,以此取得闽海贸易的主动权,以及作为对华贸易的基地。
面对这样的形势,在明召开的应对会议上,沈有容一针见血地指出:“夷意岂在互市,不过悬赂饵我,幸而售,将酣睡卧侧,睥睨中土!”,但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这荷兰人因兵力之故,尚未具备占领之实力,所以沈有容荐言:“彼来求市,非为寇也,奈何剿之?剿而得胜,徒杀无罪,不足明中国广大。不胜则轻罢百姓。不如谕之,第令无所得利,徐当自去也!”
接着,他毛遂自荐,只身赴岛,晓以利害,谕退红夷,颇有关云长单刀赴会之古风。他在荷兰人的刀光剑影下,大义凛然,呵斥这些外来入侵者:“中国甚惯杀贼,尔等既说为商,故尔代客。尔何言战斗?想是原怀作反之意,尔来睹天朝兵威耶!汝等不曾听过?我破倭海上,海水尽赤,吾不忍汝等步倭之后尘!”荷兰人在沈有容的严辞下,审时度势,明智地退出了盘踞半年之久的澎湖。
为此,澎湖的百姓感谢沈有容的大功,为其树"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的碑刻,这些碑刻是公认的"澎湖第一碑"。
万历四十四年,日本内乱。失势的日本武士被迫离开本土,妄图南下占领台湾作为根据地。在此紧要关头,明政府再次作出重大决策,调沈有容任福州参将,统领水师,再剿倭奴。沈有容到任不久,就妙招迭出,令人叹为观止。他首先是放弃强攻,以商船为诱饵,活捉明石道友,制伏澎湖守敌。接下来的“以倭制倭”更绝,利用两股倭寇的仇隙,以明石道友的军力全歼东沙岛倭军,创造了连戚大帅都没有创造的经典战例。
沈有容在闽海守边多年,足迹遍布海峡两岸,屡立赫赫战功。沈将军治军,并不是以战为先,而是以智为上,他用兵擅长出其不意,斗智斗勇。也难怪万历皇帝听说沈有容歼倭驱夷的事迹后,连夸他“实良将才”。
沈有容还是一位使用火器的专业人才,正因这一特长,他被辽东巡抚顾养谦招之麾下效力授予他全辽东镇的火器教练。在同土蛮部落、蒙古诸部以及女真的叶赫部的战斗中屡立战功。亲手刃敌,血染战袍,是一位身先士卒的猛将。
孙承宗督辽时,登莱巡抚袁可立很是器重沈有容,知他在平倭和收复台湾及抗清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亦请他就任登镇总兵。但沈有容不满于东江总兵毛文龙依仗阉党势力的跋扈,二人矛盾日深。
及天启四年,魏忠贤当权,一批清流高官相继遭罢,袁可立也于此时再次遭贬。袁可立去,沈大将军无所依,决然随去。不久,沈有容得重病,连起居都"步履颠危",于是“以年老乞骸骨”,以67岁高龄还乡。
返乡后,他着手整理自己40多年戎马生涯的各类记录,尤其是镇守福建前线二十多年间的各项资料,最终写成了《闽海赠言》一书,并刊刻出版。书中“三入东蕃(台湾),歼倭驱荷”的记载占了许多篇幅,这是沈有容最自豪的一笔,也是他一生的闪光点。三年后,沈有容卒于家中。明廷念其功勋,追赠都督同知,并赐祭葬。
虽然沈有容从倭寇手中收复台湾,要比郑成功整整早了六十年,为什么郑成功如日中天,而沈有容的卓越功勋会被后人淡忘,这是什么道理呢?
我想可能有以下这些原因吧,一是沈有容官小职卑,如他这样职务的在朝堂上根本就是个被忽视之人;二是不论荷兰还是日本,对手的规模也不算太大,所以在这方面郑成功应该比他的影响力要大了许多。
其实很多时候国土的沦丧有两种方式,除受大规模侵略被占领外,还有就是被点点滴滴,在不知不觉中遭蚕食,想当年北边的沙俄用这种方式不知道占了我们多少的领土。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沈有容的高瞻远瞩,怕在澎湖、台湾的外来势力早就成了气候,而郑成功所面对的也不会是这千把人的小寇毛贼了。
“把剑专从飞将后,壮心直欲扫妖凶”,这是沈有容一首诗中的一句,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国土的完整对他来说,是放在第一位的头等大事,并不是只有皇帝或那些官高位显之人考虑的事,卫国守土,不让一寸国土流失,匹夫有责,他为此而戮力一生,穷极边塞海疆。
在台海局势波云诡谲的今天,我们要记住在这方面曾经作出卓越功勋的沈有容,为祖国统一作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