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到此思令公,万里鸣弓绡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杂谈杨业 |
分类: 历史杂谈 |

到此思令公,万里鸣弓绡
就民间来说,传诵最广的英雄位居前三甲的,当属关羽、岳飞和杨老令公了,他们都借于戏曲和小说,在百姓的心目中占有很崇高的地位,但这三人中,可能数这杨业最为悲催了,正史记载甚为简短,了了数语,甚至连个出生何年都无明确说明,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他的地位不高,不值得大书特书,是否还有为尊者讳而简之,怕也是其原因之一。毕竟,杨业是在宋太宗直接指挥下的战役中战死的。
对杨业的一生的经历,绝大部分人的信息来源是戏剧、小说和评书一类的艺术作品,真实性不是很高的,尤其是为了中国传统的忠、奸对立观,硬把那潘美弄成了奸贼,戏曲出场也被伺候成了大白脸,倒也冤枉得很。
杨业本是北汉降将,在国人看来,对投降之人,总是侧目以待,在身份上就低人了一等,这降将再怎么折腾,总难有好结局。
杨业原来所来的北汉,实际上是个很尴尬的政权,因自身弱小,它抗辽又靠辽,一切皆为自保。而杨业正是北汉抗辽时的定海神针。
杨业号称“杨无敌”,一生都在同辽人拼死相搏,但作为臣子,他只能随着北汉对外政策的变化,做好自己份内之事,辽兵来犯抗辽,宋人入侵抗宋。直到最后,在北汉皇帝已降宋,且亲自前来招降时,杨业“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不得已而降宋。
但宋人是看不起这降将的,他在宋朝庭中的地位并不高,同潘美,也就是戏剧中的潘仁美根本不是一个层次之人,相去甚远,可谓天壤之别。加上归宋时年龄也过半百,这对武将来说,黄金时期已过,所以,被轻视也是很自然的,宋史中对杨业的记载也是充满了不屑,从中看不出一点“杨无敌”的影子,反而是个不堪一击的平庸之将。所以,这“杨无敌”之名应该是后人美誉之词,或者是民间称谓,因为在《宋史》及《辽史》中都未曾有记。
虽然如此,民间是认可这杨业的忠诚和神勇,史家也对潘美的被冤也早已定论,杨业和潘美关系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纯粹是下级和上级的关系,潘美作为此次战役的前线总指挥,对杨业之死也只能负间接作用,真正造成这一后果的,应该是宋太宗本人及他指派的监军王侁。
把杨业放置在监军王侁之下,加上对手是冰雪聪明的燕燕太后,这杨业的悲剧似乎有些不可避免了。而王侁对杨业的讽刺和刺激,使得杨业不得不去同辽以死相拼,最终导致兵败被俘,绝食三日而亡。
后人对杨业是满满地同情,尽管朝庭最后还了他一个公道,但人民群众觉得那是远远不够的,人们用各种方式和形式,表达了他们对杨业的所爱,从而使得杨业的故事流传甚广,他的故事不仅感动和激励了无数的国人,也影响了中华民族千年之精神。
杨业之所以被认定是民族英雄,首先是在于他抗辽的业绩,辽国实际上是现在内蒙古一带,也包括蒙古国的民族,他们是蒙古族的祖先。宋时建国,经常南侵。而杨业同他们对阵几十年,“老于边事,洞晓敌情”,以自己的英勇,在战斗中威名大震,“辽人畏之,望见业旌旗即引去”。所以,杨业的功在民族,名扬大汉。
其次,杨业守节而死,誓死不降敌,其民族气节也为后人所赞叹。当然,小说戏剧升华为撞李陵碑而亡,只是为了加强感人的效果,自不可信。宋太宗在杨业死后还是给平反了,追赠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他称杨业“诚坚金石,气傲风云”。同时,宋太宗还下诏将潘美降职,王侁及相关人等都被削职发配。后世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的故事,广为流传。
有趣的是,祭祀杨业的庙宇在古北口,这当年属辽国地域,看来杨业与辽国“角胜三十余年”,因其武艺出众,忠烈不屈,不但受到
本国人民的爱戴,也深受辽国人们敬畏。百年后,苏辙作为北宋使臣前往巡国恭贺辽主寿辰,经过古北口时,才发现一座前人留下的杨业庙,他不禁心旌阵痛,作《过杨无敌庙》诗一首,诗中曰:“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