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乡关处,瑟瑟芳草寒
王昭君,千年被人赞诵,甚至占了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席,牡丹国色,幽怨琵琶,裘袍一袭,平沙落雁。眼中荡漾的秋水,被满天的黄沙覆没;悲情一生的落寞,换来后世无尽的感叹。
历代对王昭君的和亲是溢美有加,对她挺身而出,慷慨应诏,为国家的安宁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大加赞美,她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携一身傲然走入那广袤异域,拉开了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序幕。
其实这昭君是很悲催的,她并没有世人想象的拥有什么皇后王后之类的地位,只是那单于众多小老婆中的一名,两年后这老单于病逝,按“烝报”旧俗,她又作了老单于儿子的小妾,并生了两个女儿。有人把这说成是王昭君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其实对她来说这是无法选择的,"父死,妻其后母"是匈奴的风俗,这叫收继制,也叫转房制,不存在什么娶啊嫁的那么多规矩。
说她的和亲功绩,显然是高抬她了,想这时的匈奴被武帝时的霍去病、卫青等早已打得是满地找牙。加上灾荒雪荒及争位内斗,匈奴四分五裂,大汉早已不是“白马之围”的大汉;匈奴也不是一啸而能聚起十数万雄兵的匈奴。此时的呼韩邪单于的状况应该是求亲而不是和亲,他主动对汉称臣便是最好的说明,他还想借大汉之威来助他在匈奴一统之一臂之力。而汉元帝这时的举动也只是一种笼络,所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并不是这王昭君之功,而是当时的形势使之然。
后世对她的美誉之词多多,什么为大汉谋利益,什么舍小家顾大家,什么勇于牺牲自我,什么为民族团结的千秋大业,统统都是胡说八道,是强加在她身上的妄词,都是在源于对她同情的基础上,把她的整个人生放在和亲这大背景下,从而放大了她美好的形象,她本身只是个小女人,其实就是一个工具,一个无辜的、任人摆布的角色,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有思想也枉然。她在两任夫君都作古之后,一心思归,等来的却是不准回归的圣旨,她的价值已完结,如果朝廷觉得她是有功于在汉的功臣,何以会如此的绝情,她最终在一个“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晚上,把爱恨蹉跎成一纸风烟。飘散在那漠漠的天空。
如果要细究,这昭君出塞之事,其中的名堂多多,它最早见于《汉书》,仅有寥寥数语,“单于自言,愿以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这中间透露的信息说明,元帝不同于汉初选的是宗室女,而只是后宫良家子,这单于是自愿作汉朝的女婿。大汉仅仅是笑纳而已,这同当年与匈奴称兄道弟那是大不一样了,反映出两家关系的转变。所以这和亲的分量显然是轻了很多,一个“赐”字尽露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既然《汉书》对这昭君的描述就这几句,那么,她那么多的故事从何而来?细探才知道,这些都源于东汉末年的《琴操》和晋代的《西京杂记》,这两本书均属“小说家言”,是属于那种“道听途说”姑妄听之的民间传说,本不足为据,但却被四百年后的《后汉书》全盘采信,竟被悄悄地引入正史。
从上述我们可以知道,史上虽有昭君其人,而其它派生出来的,均是乌有之乡的故事,但却满足了普罗大众的消费心理,特别是那些反对战争,对朝廷不满的文人用来作为发泄的最好题材。自晋石崇起,这怀抱琵琶,悲怆落雁的昭君形象便日渐丰满了起来,这里补充一句,这琵琶自东汉才出现史籍中,西汉时尚无此乐器。及至后来的杜甫、欧阳修、王安石等等的咏明妃诗更将其光大,借古讽今地对现实进行讽刺。
到了元马致远更是又一高峰,他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加上虚构,完全颠倒了汉和匈奴的强弱关系,述说的是在匈奴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昭君出塞以换和平,反映出那个时代对国土沦陷,朝廷不能抵御外族入侵的一种无奈情结。
这两千多年前的美女之所以被历代传诵,除了借她针贬朝政外,更重要的是历代文人是借美人以明志,假芳草而自况,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