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迟:飞花落地,是对春的眷念

(2017-12-17 00:00:14)
标签:

情感

文化

杂谈

徐迟

报告文学

分类: 历史杂谈

徐迟:飞花落地,是对春的眷念

飞花落地,是对春的眷念

 徐迟,对现在很多年青人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但对我们那一代人而言,那可是如雷贯耳,高山仰止,真可谓是文学的楷模。他是第一个在国统区用诗歌歌颂毛泽东的诗人,也是诗坛上唯一享有毛主席亲笔题词殊荣的人。

 他既有诗人的激情,也有理性的思维,他写的《哥德巴赫猜想》和《地质之光》等诸多的报告文学,把陈景润、李四光、周培源等卓有建树的科学家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难忘1978年那个科学的春天,《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一时洛阳纸贵,人人争读。大家欣赏着他把那枯燥无味的抽象数学,用优美的语言进行了描述,通篇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深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人类抽象思维的牡丹。每每想起那时的情景,至今犹如口含莲花,余香袅袅,终身难忘,一如昨天。

徐迟:飞花落地,是对春的眷念
       但,他却在1996年12月12日深夜12时,12+12+12=36,三十六计走为上,在这个他精心选定的时间到了的一瞬间,他纵身一跃,于是,人间少了一位正直的作家;天堂多的一朵圣洁的莲花。

 对他的离世原因,说法多多,有人说是因第二次婚姻的失败;有人说是他最爱的女儿多年不与之交往;还有人说他是人至老年倍感孤独和寂寞;莫衷一是。按新华社发的通稿只是称他“因病不幸在武汉逝世”。

 其实,真正让他走到这一步的是对现实的不满;是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拒绝。他一生追求真善美,看不惯社会上的假恶丑,他是个有尊严、有追求的理想主义者,他译述的《托尔斯泰传》中,托翁最后以82岁的高龄,在寒冬里独自出走的结局成了他的决择。他也要如他的诗友徐志摩的诗所描绘的那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徐迟:飞花落地,是对春的眷念

 那时的乱象与今天不同,那时候是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写书的不如卖书的,假药、假酒、假货充斥市场。他主编的严肃文学杂志《长江文艺》滞销,订数下降再下降,只剩不到一万份;而同在武汉的通俗刊物《今古传奇》却发行两百万份以上。悬殊如此之大,书商们疯狂盗版刊印畅销书赚大钱,过着土豪似的生活,而他辛勤写书,只能住在冰窖似的卧室内,被冻得彻夜难眠。有位好友特地安排他住进温暖的星级宾馆,以度过寒冷的冬夜。他高高兴兴去了,洗完澡刚躺下,电话铃响起:“先生,你要按摩吗?你要陪夜吗?我这就过来”。

这种本末倒置的社会让他实在想不通。世风为何如此颓败,道德为何如此沦丧。面对如此无奈的环境,岂能随波逐流、苟且偷生!但他只是一介文人,能有何为?这位嫉恶如仇、心灵像冰雪一样纯净的诗人选择了逃避,一连串的想不通,促成了诗人之死,酿造了这一震惊文坛的悲剧。

 他走了,如飞花落地,去天堂追寻他心中那绚丽的春天;他走了,以诗人最诗意的方式,悄然谢幕。《英雄交响曲》送他远行,高悬的挽联寄托了人们对他一生的评价:

 与祖国共安危与人民同甘苦悠悠六十载跋涉遍神州堪称时代歌手;

 为历史写丰碑为新人树形象煌煌千万言誉满海内外无愧中国作家。

徐迟:飞花落地,是对春的眷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