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长城

(2017-08-02 11:12:20)
标签:

情感

杂谈

旅游

分类: 心灵一瓣

我看长城

我看长城

这几天,长城这个词出现的很是频繁,这当然同建军节有关,把解放军比喻为“钢铁长城”也很贴切和形象,毕竟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也是坚不可摧的代名词,是安全保障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我这里所说的长城,仅指长城本身这一实体,并不包含当今的象征或者比喻之类的形象,与解放军无关。

一般说来,把修长城看作是从秦始皇开始,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修了,当时边境各国,如赵、中山、燕、齐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将城、堡连接起来而形成了所谓的长城,其中大规模修筑最主要的是秦、明两朝,历代修筑的总长有两万余公里,时间历经2000多年之久。花费的人力物力之巨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凭心而论,长城从一开始就从来没有起过修筑者所想象的作用,也没有一次战争是因为依托长城而抵御外族成功的范例,无论是平型关、雁门关、还是宋哲元的长城抗战,都是发生在长城周围地区的,即使是吴三桂据守山海关,也仅仅是依据长城而对满清铁骑作了点点阻碍的意思而已,并没有发生过攻打长城或凭借长城来进行防御的战争,何况那么长的战线怎么可能守住,后来不也是被多尔衮从密云,蓟县绕过而直逼北京吗。在长城上除了驻守的士兵相互打架外,就没发生过一件战斗,可见,长城只是统治者的一道心理防线,对战争的胜负是起不到一点作用的。幻想用一个物质性的边界就能抗御外患,可笑之极;中国如此,外国一样,马其诺、齐格菲防线起过什么作用吗?一个国家的强大,关键在富国强民,对于外患,岂是一个码得长长的墙能抵挡得住的。

长城的修建到明朝也就止了,清人是不修的,因为他们知道,民族的融和胜过百万雄兵,加强团结是关键,这长城外本来就是故乡,把它变成自家的后花园,哪还有必要修这东东。康熙说:长城,“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长城的修筑反映的其实是一种小农意识。有个房子,就弄个围墙围起来,有了几亩地,就整个篱笆圈起来,以对外界宣告:这是我家的地,不要来乱整哈。仅此而已了。

任何工程的修建,都要讲一个回报。如都江堰,经李冰父子两代人的努力,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川西坝子从一个水灾肆虐地地区变成天府之国;大运河经隋炀帝的努力,至今仍绿波漾漾,载船通衢,较之长城之费,不知道要修几万个都江堰,几千条大运河了。

反观长城,不仅没起到一点防卫的作用,后期随着关外东三省,蒙古草原的融入,早就完全失去了它本身的功能了。

我看长城

我们现在印象中的长城是美好的,雄伟的,令人向往的。其实,你心中的长城无非是它几个点的景象而已,如八达岭,如山海关,蜿若巨龙,气势磅礴,直让你惊叹先人的伟大,站在上面,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然而,你现在看见的只是长城中的万一,如果你再向前走呢,感觉也许就会有变化了。我去过慕田峪,那儿的人叫野长城,山势比八达岭不知要险峻几多,在两边深不见底的悬岩上,生生修建的长城,其实,要想从两边爬上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修它也许是完整性的需要吧。墙是早已坍塌,沿山脊一路走来,满眼残壁断垣,在大自然风雨的浸蚀下,显得是那么的苍凉和无助。一只小鸟衔落的种子都会对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夕阳的斜晖中,它就象一个行将就木的老者在向你叙述着那很久以前,很久以前的故事……

能看见长城,不管它多么的衰旧和落没,你至少还能在脑海中还原它旧日的雄姿,但如果再往前呢?,长城的砖石早已变成了村中的石屋,变成了猪圈,变成了堢坎;而政府也只能是在村中刷两条诸如“别让长城留给我们的只是记忆”之类的标语了事;再往前,那些在荒芜的平原,沙漠中的长城,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荡然无存了。

时值今日,长城已仅剩下2500公里长了,早在2004年就上了全球最濒危遗址名单,但是要想修复它哪是件容易的事噢,今天的我们也只能是把它作为一个象征,一个旅游景点来回味罢了,至于它积淀了多少民族精神,承载了多少理想信念,就太过沉重了

对于长城的修复一直是争论不休,如果国家要花费巨资,不遗余力地保护修建古代长城,我觉得是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的,何况新修的假古董怎么也缺乏历史的苍桑感,但不修可惜,修也很是为难,所以国家至今对此也没个好的办法,尽管也提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样响亮的口号,颁布了《长城保护条例》,有个蛋用啊,要我说,有这银子,还不如多造几艘航空母舰更踏实些。

现在不是到处在打旅游牌吗,也许等各地把各自境内的长城景点修复后,国家再给它来个连接,一个新长城的重生不是不可能噢。我是不是又想多了。

我看长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