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中远行
——序陈武先生《远方的岁月》
黄冀
在辽阔的人海中,在人生的旅途中,在某一刻,因为缘分的纽带,相遇成为朋友。这种缘分是珍贵的财富,是人生中美好的礼物,从而成为彼此生活中的重要存在,成为彼此心灵中闪烁的星星,永远照亮彼此的前行路程。我与陈武先生就是因为缘分的纽带,相遇而成为朋友。
大约十多年前,收到一本从太原寄出的《杨庄村志》,那也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山阴县的村志,在山阴县也是第一部规范的村志,是由总编张杰、主编陈武倾力笔耕,广大村民热心参与完成的。仔细阅读后,感觉以一个自然村的村史能写到如此程度,迄今为止也是不多的,实属不易。《杨庄村志》汇集了不少该村社会、经济、人文习俗方面的资料,对后人研究当地乃至全县的社会生活,具有真实可靠、鲜活具体的认知意义。《杨庄村志》如实记载了该村的历史,留住了乡愁记忆。将该村独特的农耕文化、优秀的民风民俗永久记录延续下来,把黄花梁下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更好地融汇在一起;充分发挥了育人功能,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培养了村民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意识。陈武久居太原,《杨庄村志》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编著者难以了结的乡愁,阅读《杨庄村志》,我明显感觉到编者的初心所在:为故乡和故乡人写“史”,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北方乡村的“档案”。
后来有了微信,再后来为《桑干河》杂志组稿建了微信群,汇聚了天南海北的山阴人,在微信群里认识了老陈。我发在朋友圈里的一些文章,老陈是每篇必看,每篇必作点评,有一篇回忆插场时期山阴杨庄老乡季文会的文章还转发到他们杨庄老乡微信群。频繁的交往,我俩成为没有见过面的朋友。他发来的文章我们几位编辑特别满意,《桑干河》杂志接连予以刊发。
退休前一年的2019年夏,文联举办《山阴读书会》,邀请县里的文化人参会,适老陈回乡过赛,应邀到场,从而第一次认识了陈武先生:当时已经年届七旬,虽然头发斑白,但眼神犀利,面色红润,皮肤光滑,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仿佛年龄并不能阻挡他的活力。
退休之后,得知老陈每年夏天回乡过赛,我们基本达到了年年一聚,从而对他的经历有了大致的了解。他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幼时饱受贫寒,长大后陆续在合盛堡公社、山阴县国营化工厂、山阴县国营糠醛厂、山阴县国营电石厂工作,先后从事过话务员、管理员、质检室主任、原料站长、办公室主任、总厂保管带职供应科副科长等职业。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他坚持原则、热爱生活、力求上进,被多次授予各种荣誉。
老陈退休之后的头衔更多,为山阴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山阴县文史协会副会长、山阴县文联学会会员;朔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朔州市楹联协会会员,朔州市、山西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优秀诗词百强名家、当代优秀文学家。获中国网、中央电视台奋斗栏目等七家授予的诗词“精品奖”,多有文章、诗词、楹联刊登于国家、省、市、县级刊物、杂志和公众号平台等。
最近,陈武先生把他近年整理的各类作品汇编到一起寄我,认真拜读后,如同与老陈进行了一次精神交流,如同和一位博学多才的良师益友促膝相谈。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见解使我茅塞顿开;他深刻的思想,独到的眼光让我心潮澎湃。
老陈是位可以驾驭多种体裁的作家,他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对乡土文化的不懈追求,勤奋投入,从而在写作之路上越走越远,特别是纪实文学、散文等博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获得了数以万计的点击量。《遥远的记忆》《出口》《爱情底线的悲剧》《新婚的葬礼》等篇,我反复作了阅读,作者把一件件当时轰动三乡五里的事,写得引人注目,给读者印象深刻。他能够把每个事件发展的过程写得丝丝入扣,人物性格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达的充分透彻。老陈的语言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人物的刻画都表现的很有功底。《新婚的葬礼》把一个时代的纯真的爱情品质刻画的淋漓尽致,故事情节曲曲折折,引人入胜,催人泪下。
对于故乡,老陈是爱之深,恨之切。读《一个苦命人的半生一世》,作者用平静的笔调,讲述故乡的故事,在描写一个苦命人的命运当中,让人看到生的艰难,尤其是文明和文化对于唤醒乡村活力的重要性。读《五龙岗命案》《走西口路上的黄花梁》《重圆半个世纪的梦 寻回五十五年的情》,里面生龙活虎的各色人物,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他们的语言、梦想、希望和困苦等等,无不深刻发现和展露。作者已经在省城生活多年,但从内心和骨子里依旧是黄花梁下的人,这种远想近看的书写方式,更清晰和确切地认识到了故乡的内核,甚至灵魂。因此,他把自己曾经耳闻目睹的往事真实地记述出来,以此警醒正在这条路上走着的人。这些作品,我们能看到新时代黄花梁下的游子内心蕴含的丰富深沉的爱和博大的家国情怀,就像《走西口》民歌那样悠长,回旋在耳边。是的,回乡之路并不漫长,只要那是一条充满了爱和情感的道路。
《陈门五代》《出口》是老陈的家史,很有意义。我们的祖辈、家人,即使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有时代的烙印,也有自己的故事。把他们的经历再现出来,可以为后代的成长赋予更多的力量。家史清晰地记载了陈门五代走过的道路,粗线条地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民间生活、地方风俗、家庭悲欢。读后会唤起我们每个人对父母含辛茹苦养育自己艰难历程的追忆,也会更加坚定我们对“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天下观的笃信。时代的变迁给予老陈这个家族重大的改变,也正是因为这些变迁,老陈这个家族才能在历史风浪中发出别样的光芒,时代的气息,家国的气息,最是迷人,最是动人。
读《我登上天安门城楼》《回越平遥》等游记,感觉作者写游记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既有简略的概括,又有详细的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领略到旅途中的宁静和舒适,又能感受到旅行的激情和热血,还能够闻到当地的气息,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情绪和体会。既是游记,更是一份深入人心的心灵之旅。
数年前,老陈组织数名热心的同志创建了《桑干河微刊》,把我也邀入其中,作品以诗词为主。在那里,欣赏了好多诗人的作品。阅读老陈的诗作,感觉在他的笔下,无论是他乡的春花秋月,还是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赋予鲜活的生命和灵气。用他自己的话说,文化水平并不高,合盛堡公社中学的初中毕业生,是“荒废学业的一代”。但是,凭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学习传统文化的执着,无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在含饴弄孙之余,只要有空余时间就在书山学海里,不辞辛苦,努力攀登、畅游。乡恋、思亲、农事、节令等内容是他永恒的主题,陆续被朔州诗词、太原桃园诗社、万柏林诗社、深圳某诗坛、辽宁某诗社吸收为会员。多年来,老陈有400余首诗词、楹联在《中华诗词》及省、市、县和省外几十个大型公众平台上登载过。用诗词赞美家乡,讴歌生活,关注民生,乡土味浓郁,乐观上进,语境活泼、寓意深美。
《远方的岁月》中有不少老陈的书法作品,作为纯粹的外行,只知道方方正正的字是楷书,隶书讲究的是蚕头燕尾,行书要错落有致,草书是龙飞凤舞。老陈的书法作品独具匠心,笔法熟练,不仅字形美观,而且富有神韵,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
老陈把书名确定为《远方的岁月》,确实如此。年华似水,匆匆而逝,多少岁月,成为风景。人生旅途中,我们感受喜悦、经历风雨、品味苦涩、见证阳光。而这旅途的感悟,就像珍贵的宝藏,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而旅途中结交的朋友,就像是路边的花朵,点缀着彼此的旅程,成为各自旅途中靓丽的风景之一。我常常不自觉地想,今生和老陈相识相交,是不是冥冥中早已注定?老陈与我,就是我们走到人生旅途后半截相交的朋友。让我们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各自怀揣着感悟岁月的风景,迈出坚定而从容的步伐,继续前行,追逐我们心中的远方。在岁月的流转中,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用我们的努力和智慧,让远方变得更加靠近,远方的梦想终将成为现实。
2024年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