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之七九零 审阅《怀仁县志》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按照县里安排,和雪梅同志对文联所包的北周庄镇张庄村所有贫困户情况进行逐户摸底、核实、造册、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范围实行
“八进八不进
”政策。中午时分仍在调查,县政协尤耀栋副主席带领的督察组直接到农户家中,对我们的工作当场给以表扬。之后在全镇大会上再次予以表扬。
期间完成《畅游杀虎口》一文的整理。参加由市地方志办公室蔚铭主任组织的《平鲁区志》评审会,该区对区志评审十分重视,会上就自己对初稿的看法提了建议和意见。会后应邀开始审阅《怀仁县志》(初稿),至岁末完成审阅任务。
怀仁作为第二故乡,深深地爱着她。调回山阴后的许多年,时刻眷恋着她。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诸位好友,经常在梦中出现。通过审阅《怀仁县志》(初稿),更让我产生了对第二故乡的无限深情。阅完初稿,怀仁县史历历在目;掩卷偶思,生活了十多年的怀仁民俗风情浮现眼前。特别是初稿中出现林科所、三里庄的字眼,看到后倍感亲切。
附
畅游杀虎口
杀虎口是山西人出口外走陆路的必经之地,过了杀虎口,就是当时的大漠胡天"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拉着哥哥的手,送出了那个大门口....”一曲走西口唱出了山西人的辛酸血泪史 唱出了几代人的别愁离恨....
为期两个月的山阴县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结束之后,我和文联的同事也畅游了一次杀虎口。
出右玉县城沿虎山公路向北行至堰侯梁,但见长城逶迤,关楼巍峨,双堡连环,虎踞龙盘,大有“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势。行至关前,举头仰望,新筑的关城雄伟壮观,气势恢宏,门两侧墙基由长条石砌筑,高0.7米。墙体由青砖砌筑,门顶由钢筋混凝土浇筑,门额上书中国长城协会会长罗哲文题写的“杀虎口”三个黄漆大字,字体刚劲有力,洒脱飘逸。在关门东西两侧,建有两座高大的城头堡。城头堡顶上四周围有女墙垛口。两桥头堡中央均建有关楼。这里就是“走西口”的重要关隘——杀虎口。
东西两座关楼都为二层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挑角,上覆琉璃,流光溢彩。四角脊上,各种脊兽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东关楼正面明柱上书对联:“大漠高天汗马追云,西口长歌征驼伴月。”门楣横书“严疆锁钥”。楼内四壁墙上,挂有右玉长城、古堡分布图,还有右玉古代名将肖像及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北墙下,置有万泉河桥复原模型。西关楼距东关楼15米,中间为过桥,其下是新关门,虎山线南北穿越。正面明柱右书“刀戈沉沙边城带血”,左书“关山度月古堡含悲”,门额书“紫塞金汤”。字体遒劲有力,如刀飞剑舞,字里行间漫溢出浓浓的血腥味,令人想起守边将士身着铁甲寒衣厮杀疆场的悲壮。伫立两关楼之间,北望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山谷幽深,沟崖壁立,苍头河滔滔北去,天险杀虎口名不虚传。南望仿古一条街,青堂瓦舍,布列道路两旁,整整齐齐,十分壮观。东望杀虎口博物馆雄居一隅,设计新颖,造型独特,馆前广场康熙骑马铜像,雄姿勃发,腾空欲飞。西望万泉河桥墩残存河心,长城沿着群山峻岭西南而去。
关门两侧长城砖包一新,墙上垛口密集,状如锯齿。东侧有宽大的登城台阶,拾级登上长城,从垛口上可以看到长城内外景象。东行百余米,可到达与旧长城衔接的一座砖楼。砖楼中央置方台,站在台上举目四望,边塞风光尽收眼底。
杀虎口旧关遗址的铁护栏内长城下有一门洞,为杀虎口旧关门,关门上方有石匾一方,书有“杀虎口”三字,字迹模糊可辨。门洞内两边,均建有孔道,为戍守士兵登城暗道。因河床地面抬升,这个旧门洞后来被深深埋在长城墙体之下。
今日杀虎关是在昔日旧址上新建的。据史料记载,明代的关楼,是一座高大的骑墙跨楼,东西两侧与长城连为一体,南北突出,中建四道关门。现存的旧门洞只是关城的头道关门。关楼高大,置有瞭望孔、射击孔,具有防御和进攻的双重功能,是关口的重要军事设施。蒙汉通市后,该楼又成为瞭望台,因而人们又称其为马市关楼。公元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因设右卫将军建造营房,从内蒙古大青山运来的木料无法从关门通过,遂在长城紧连关楼处,拆开一个4米宽的大口子,另设关门并置千斤大闸,上下开启,谓之大关,俗称“大栅子”。据传大关曾有柏木巨匾,上有虎气腾腾令人生畏的“杀虎口”三个烫金大字。栅子门常设官兵驻守,白天开放,夜间宵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沿关门东西两侧的长城均石砌砖包,并筑有女墙、垛口。蜿蜒向东的长城在经过塘子山顶时,曾建有一座有16个箭窗的砖楼,可通过洞穴上到楼顶,人称“十六”砖楼。该楼为关口守备军队的军火库,同时也是附近长城一线的制高点。南望30公里可及贺兰山,北望40公里可及蛮汉山,东控残虎堡、破虎堡两哨所,西控铁山堡、云石堡两哨所。
西向长城在跨越苍头河(兔毛河)处建有万全河桥,明代称水上长城第一桥,系杀虎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桥建于公元1573年~公元1619年(明万历元年至四十七年),共有桥孔27个,中间9个较大,孔径为7米左右,其余东西两面各9个,孔道较小,最小孔径不小于4米。建桥者为克制河水泛滥,取孔数为三个九,其用意为以阳克阴,用心颇为良苦。为使桥墩坚厚刚劲,一孔倒塌,不涉及邻孔,在施工中运用了多孔固单孔的建筑技巧,真可谓匠心独具。为便于守御,桥上南北两面建有女墙,设有垛口。桥的东西两头各建敌楼一座。据传大桥竣工后,桥下波涛汹涌,桥上旌旗猎猎,十分壮观,可惜公元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的一场特大洪水将桥梁冲毁,仅留下7个孔洞。公元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国民党军某部在长城修筑工事时拆毁其中4个孔洞。后遭人拆水冲,现仅存下2个桥墩。据《中国百桥》记载,当时修这座桥曾“用军工和石匠五十余万工日”,用米“十多万石”。出关门(栅子外)紧靠长城,明代筑有一座小城,名为八十家街。明朝在杀虎口设立马市后,这里成为通贡互市的场所。据说,当时盛况空前,人如蚁聚,货如山积,现在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户人家在此居住。街道上到处散落着残砖断瓦和一些石制的门鼓、石狮、拴马桩等。
古关东南是杀虎口博物馆,在博物馆南侧通向古堡的路口处,立有一块巨石,上书“西口古道”四个红漆大字,字体苍劲潇洒,引人注目。紧靠巨石的南侧,有一条东西向的水沟,名曰十七沟,沟上建有一座小桥,名曰通顺桥。整个桥身全部用青石条砌成,系单孔等跨石桥,属于圆弧形结构,它的矢跨比为2l和31。因跨径小,加上设计好,给人以娇巧玲珑之感。桥面石、桥孔石以及内外八字墙石,均是锤錾加工出来的十分规格的黑色条石。条石与条石的缝隙之间,全用石灰浆灌注。桥体南端和青石铺成的敞路坡连接,看上去像一个石制的整体。通顺桥建于何年,无资料可参考。现拱圈正上方存一石匾,书有“通顺桥”三字,并刻有“光绪戊戌重修”字样。该桥虽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但时至今日仍坚如磐石。每年大年初一,附近居民扶老携幼都要从桥上过一次,意在取其一年通顺之意。
过了小桥,有条通向杀虎堡中关的古道。据传由杀虎口大商贾秦瑞之祖父捐资,于清顺治年间动工兴建,当地群众惯称敞路坡,全部由当地产的大青石铺就,两边各用365块石条砌边加固,取一年天数之意。顺古道可直抵中关西门,此门是古代堡内官员出入之主门,现按照原样修复一新。门基由长条石砌筑,洞壁由青砖拱碹,宽4米,进深12米,高7米。进入西门是一个长方形的堡城,俗称中关。这里过去曾是八大衙门聚居之地,现到处可见精美的砖雕和破砖烂瓦。在南墙处有一古乐楼,坐南向北,单檐硬山顶。乐楼分前后台,东西各设一门。前台置有4根明柱,东西墙上各镶嵌砖雕框,内为花草鸟兽,雕工十分精致。中关路北是杀虎堡,现堡门不存。瓮城墙体尚残存l0米多高。进入堡内,城堡轮廓清晰,西墙、北墙残存有6米高,东墙毁坏严重,墙高只有3米。堡内建筑皆毁,变为耕地。此堡公元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始筑,公元1574年(明万历三年)砖包,周长2里,高3丈5尺,当时只有南门,东、西、北三面无门。在堡西墙上原放有将军铁炮3门,南门城头上也放有铁炮3门,是镇守古关、古堡的重要武器。
过中关南门便进入平集堡。堡四墙残存,西墙、南墙保存比较完整,堡内留有少数几座古民居。屋檐、屋脊雕刻精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零散分布的拴马桩、门鼓、石狮,更是雕刻讲究,做工精细,尽显古堡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堡的南墙中间,设有南门,保存较好,门额上书“平集堡”三个大字,其上有精美的砖雕。修筑此堡的目的是为了蒙汉交易。
出平集堡向南,有一条通向咽喉梁的古道。古道全部由当地青石铺垫。古道在跨越南小河时,建有一座二心圆单孔尖石拱桥,人称广义桥。全部以深灰色石灰岩粗料石砌成。该桥最大的看点是雕刻装饰部分。在桥面左右两侧的栏杆分别由栏板、望柱、抱鼓三部分构成。每个望柱柱头,有的雕刻成猴头,有的刻成狮头,有的刻成仙桃,有的刻成石榴,有的刻成木瓜,有的刻成卜吊状,做工考究,形象逼真。在望柱与望柱之间,均夹嵌着用石制成的栏板。栏板上沿磨棱呈侧梯形,中间刻以云线,线内原有各式华丽的图案,经风雨剥蚀,现已脱落得不可辨认。抱鼓位于桥的四角,其轮廓为行云状,中间刻有犀牛望月的图案。位于桥侧面上的拱圈上面曾刻有精美浮雕,现已无法看清。抱鼓、望柱、栏板与优美的桥面曲线相结合,使桥体的正面造型显得既秀丽又别致,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此外在拱圈与桥面之间镶有兽头,又叫龙头,双目怒睁,口张须炸,似有挣脱羁绊腾空而去之势。另一侧的龙尾则呈现自然蜷伏状,显得舒适和谐。广义桥建成于何时,无可考证,但承载历史的车辙却深深地印在桥面上,似乎向人们倾诉着古堡昔日的辉煌。
过广义桥南行数百米,在咽喉梁的东西两侧,建有两座魁星楼。东面的魁星楼高高屹立在山冈之巅,上建方形穿心砖厅一座,亭现已毁,包砖拆除,人称武曲星楼。西楼雄踞古道路畔,呈圆形,建六角亭,隔扇飞檐,宛如一盏宫灯,又名文曲星楼。明清两代杀虎口治学之风为时人所重,小小边陲小城竟出了7名翰林学士。“南有绍兴府,北有杀虎口”一时传为美谈。直到民国年间,杀虎口还出了6名大学生,有留学日本和英国的,有考入黄埔军校的,可谓人才荟萃,英才辈出。人们传说与建此楼有关。
沿咽喉梁前行1公里,有条一年四季都流淌着泉水的二道沟,沟上有一座桥,名曰平丰桥,又叫二道沟桥。桥体为砖石混合结构。平丰桥的栏杆简单,仅仅是用砖砌了60厘米高的两道矮墙,每隔7步留一水道。桥面随两旁地势筑成一字平型,全用长1米、宽0.5米左右的石板铺就。两块石板之间錾成卜吊形的凹体,再用生铁水灌注,使其更为坚固。这种施工法在古桥建筑中尚不多见。据《中国公路交通史》记载:“在清代山西新建的桥梁中,平丰桥是比较重要的桥梁之一。”该桥建于晋蒙交通咽喉要道之上,古代为陕、晋、绥等省商货流通之孔道,历经280多年,现仍为晋蒙南北通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
杀虎口是边城要塞战争的缩影,在沉寂了很久很久之后,再一次被人们唤醒,是因为那段沧桑的历史。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都会留下一段历史的痕迹。当边城内外的人民再一次唱起走西口时,愿各民族之间永远交融和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