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怀仁清凉寺生态旅游区
(2015-08-13 11:26:47)
标签:
佛学旅游 |
游清凉寺有两条道路,一条路从县城向西行15公里,经鹅毛口、王卞庄,从 清凉山后山进入景区,这条柏油路相对平缓,驱车可进入寺内。
景区的山门是一座高大气派的汉白玉石牌楼。牌楼为四柱三门七 楼,中间两根石柱上阴刻隶书“大智圆融灵含宇宙,六度万行不舍天地”朱红楹联。 正中门额横书“清凉胜境”,背书“佛日增辉”。字体端庄隽美,刀法洗练。横枋 上刻有二龙戏珠和云龙、花草纹式等图案。另一条道路从县城沿着何家堡乡镇公路 西行8公里,穿过悟道村,从清凉寺的东南方向前山口进入景区。入口处的正 面,是一处约有4000平方米的停车场。从停车场到景区山门筑台阶两层,共108级。
台阶分上下两道,两边是汉白玉石栏杆,中间为御道龙雕图案。山门是汉白玉石牌楼, 也是四柱三门七楼。楼头中高旁低,椽、飞、瓦、脊俱全,斗拱重叠。中间两根石
柱正面阴刻“法力无边人天敬仰,大智圆融十方称颂”。背书“灵含宇宙众佛之师, 如来智慧人天之表”。正上方门额有“清凉胜境”四字。横枋竖柱、嵌板雕刻莲花 云纹和龙凤呈祥等图案。整个牌楼结构紧密,雕刻细致,通体白色,光洁明亮,给 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穿过石牌楼,沿着或陡或缓的山石台阶进入峡谷,会看 到沟谷中灌木丛生,葱葱郁郁,时有巨石凸露其中。大家请看,峡谷两边千岩竞秀, 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灌木花草,缕缕簇簇,钻出石缝。幽静的山谷中,不时有拖 着大尾巴的小松鼠从容地跳上跳下。羽毛华丽的山鸡、半雉窜来窜去,时隐时现。 啁啁啾啾的鸟鸣声,清脆悦耳,婉转动听,清风拂面,倍感凉爽宜人。登山之累,为之一扫。大自然的天成美景,让大家心旷神怡,使我们顿生远 离尘嚣、超凡脱俗、返璞归真之感。沿蜿蜒向上的石径前行,大约攀至石径的中段, 左右两山峭壁忽然合拢,峡谷仅有2米宽,兀立而出高4米的断崖,挡住前路。游 人只能顺着人工开凿的石级沿壁前行。爬过这段狭窄的山路,视野豁然开朗。掩映 在绿树丛中的庙堂和依山而凿的石雕,错落有致,尽收眼底,坐落于主峰顶端的玲 珑古塔清晰可见。
大雄宝殿位于谷底,依山而建,筑于两层巨大的平台之上, 坐北朝南。第一层平台宽阔宏大,有48级台阶,二层设28级台阶。台阶两边及平 台四周均为汉白玉栏杆,造型优美,玲珑古朴。大家请看,大殿高大气派,装饰华丽, 金碧辉煌,单檐歇山顶,顶覆金色琉璃,面阔五间,进深六椽,通高15米。殿内 正中高台上,有三尊端坐于素腰莲花座上的贴金佛像。释迦牟尼居中,弥勒佛居左, 药师佛居右。释迦牟尼两边侍立着两大弟子,一个是迦叶,另一个是阿难。释迦佛 前置大肚弥勒佛铜像,台下东西两侧为手持大刀的伽蓝和手握法器的韦陀。释迦牟尼头部呈螺旋发髻,脸型方圆,面额丰满,身披袈裟,衣褶流畅, 神态严肃慈祥。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阿弥陀佛双手 置于当胸,呈抱球状,表示接引众生。药师佛左手执药丸(宝珠)。整个雕像,比 例协调,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左右墙壁上有天龙八部悬塑。何为悬塑呢?“悬塑” 是美术专业词汇,如果翻译给非美术专业的人士,应该用意译,就是悬空雕塑。该 悬塑成功地运用了平面和立体两种造型艺术手法,展现了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 时,天众、龙众等八部参与听法的情景。悬塑上的人物,衣袂飘飞,大有乘风凌波 之态,似由远处冉冉而来。右边墙下供台上是千手观音,手持各种法器,为仿唐制品。 这座大殿是1994年在原址上新建的,雕塑出自山西雕塑协会名家之手。
在大雄宝殿两边的山坡下,可看到埋葬历代高僧的塔林。登30多级石垒 台阶,便可进入塔林。灵塔由黄砂石雕刻而成,通高2米,由基座、束腰、仰莲、 塔身、宝盖、莲托、宝顶组成。基座之上为束腰须弥座。四周雕有雄狮。其上为仰 莲托坐。中置塔柱.平面呈六角形。柱面上原有文字.因风化严重.一塔仅能辨认“华 严寺重修五百年……大明正统五年……”;另一塔有“重修清凉山华严寺,住持德 庵大师灵塔”等字样。塔柱之上有宝盖、仰莲和宝瓶形塔刹。整个灵塔使用卯榫联结, 环环相扣。塔林中,现只有四座灵塔保存较好,其余灵塔残缺不全。距塔林不远处
立有白砂石雕刻的人物塑像,原为大殿前的石人,今已风化严重,其上布满苍苔, 但仍能看出当初精湛的雕刻技艺。这些灵塔、石人,反映出清凉寺佛教文化的源远 流长。
地藏殿坐北向南,为四方形,外设回廊,庑式殿顶,上覆琉璃。 殿内塑地藏菩萨和十大阎君。地藏菩萨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 之一,统领十殿阎君(阎王),是佛教所传十个主管地狱阎王的总称。地藏菩萨居中,头戴花冠,手执宝镜,衣饰华丽。十殿阎君头戴王帽,身着朝服,手执笏板,表情严肃。 四周墙壁有阎王执法彩绘壁画,详细地描绘了十八层地狱的恐怖。无处不在的佛法 威严,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人因此奉其为“神水”。可惜,近来水位下降,渐渐干涸,只留下这个美好的传说。
清云宫与文殊殿上下相衔,清云宫窑洞顶部正好是文殊殿的前院。 文殊殿居高临下,坐北向南,建于高1.5米的台基之上,面阔3间,前设廊殿,单 檐歇山顶。殿内正中有一巨大的石窟,石窟开凿在山体巨崖上。洞内顶高2.7米, 进深2.1米,宽2米,洞门高1.8米,宽0.8米,呈长方形,门璧上书“文殊殿”三字。 洞内中央有石雕文殊贴金佛像,雕像与山体连为一体。文殊结跏趺坐于狮子驮着的 莲花座上,雕像连同基座通高2.3米。文殊菩萨面部丰满,表情慈祥,肌肤丰腴, 右手握如意,象征事事如意;左手置于当胸,指呈“说法印”。文殊两侧是观音、 普贤菩萨浮雕,背后石壁有彩绘背光。洞门两侧岩壁上是护法绘壁,洞顶彩绘。石 窟虽然狭小,但佛像雕刻精美,造型简练而不失神韵,为辽代珍贵文物,具有极高 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这是一尊石雕观音。雕像呈半卧姿,斜倚山坡上,高2米,长6米。观音面向西方, 头戴宝冠,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左手持莲花,右手托膝,左 腿支起,右腿下垂,上身披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连珠璎珞。佛教经典说, 观音菩萨慈悲为怀,世界众生无论遇到何种灾难,若一心念观音菩萨名号,菩萨就 会循声而至,使之脱离苦海。
站到清凉山北峰,向南峰眺望,会看见绿色山坡上白色石径如云梯直通 南峰之巅的辽代宝塔。站在谷底向上仰望,但见一条曲折回环的银线通向云雾缭绕 的峰顶。从山脚到南山顶共设1378级台阶,两侧新植13万株观赏性林木。台阶两 侧陡立的地方,设石杆石栏板护径。台阶起首立一经幢,记载了20世纪90年代修 筑“永和登云梯”捐资者姓名。攀上半山腰,回望山底,车如虫窜,人如蚁攘。登 上山巅,云雾缥缈,朵朵白云在脚下涌动,犹如脚踩霄汉,置身阆苑奇葩。四望群 山,一览俱小,俯首称臣。登清凉寺南峰,上玲珑砖塔,陡立若天梯,犹如沿壁行。 没有过人的胆略和坚韧的毅力,只能是望而却步或半途而废。
来到石径两侧的禅房和财神殿,财神殿依山 而建,坐西南朝东北。面阔3间,单檐歇山顶,青铜瓦覆顶,前设廊柱,殿高7米。 殿内中间立财神,两边置财子,墙上为壁画。站在殿前可俯视大雄宝殿及北峰山腰的观音殿、大肚弥勒佛和睡观音。禅房东侧山坳有一块向阳背风的土地,四周灌丛 环绕,面积有200平方米,原是僧人的菜地。相传,一位僧人从深山里采集到数穗红糜种子,为快快生芽,用北峰禅房的“神水”浸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便将糜子 撒在地里。不知是这片荒地有宝,还是“神水”有奇,不到一天的工夫,糜子就出土、 拔节、抽穗,到晚上就能收割了。从此僧人们早种晚收,日日有收获,一门心思用 在念佛修行上。
从财神殿继续攀登100多个石阶就到了望怀亭。站在亭上,向左瞭望,一 条长长的石脊自山下一直通到山顶。石脊宽2米,长300米,左右两边为绿色灌木。 远望高低起伏的岩石,如一条匍匐在山上草丛中的巨龙,昂首前行。密密麻麻的大 小石块,犹如龙脊、龙鳞,十分雄奇壮观。再上400多个石阶,就到了静心亭。大 家请向左望去,绵延起伏的石脊酷似巨佛沉睡于山坡林海之中,其仰面向上的头部、 胸部、腿部以及脚趾,线条轮廓清晰,如人工雕琢而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家 一定会拍手叫绝。每当清晨,一轮朝阳蓬勃而出,万道金光披洒在睡佛上,反光四射, 如佛光普照。歇息了一夜的小鸟,早在太阳出山之前已群集其上,婉转吟唱,犹如 西天梵音,仿佛虔诚的信徒日日早课。
出静心亭向上再登百余个台阶,向南峰之巅望去,只见巍巍砖 塔平台西北屋下有一块巨大的岩壁,顶天立地,十分险峻,如镜面一般光滑。崖体 “剖面”平整坚硬,寸草不生,高50米,宽60米,如月牙形,夕阳西下,反光如镜。 清《怀仁县志》记载:“寺东南高峰插天……西岩畔有石,如弦月形,返照有光。” 此月形壁,就是有名的惩恶镜。置身镜前,坏人就会受到惩罚。据传,一个横行乡里、 无恶不作的恶棍,听说此壁灵验,偏偏不信,一日来到壁前,指着石壁破口大骂: 老子坏事做绝,你能奈我何!话音刚落,两道白光从壁上射出,直刺恶棍双眼。恶 棍双眼灼焦,疼痛难忍,抱头乱窜,滚下山崖,命归黄泉。此后,那些干了坏事的人, 谁也不敢到此,生怕原形毕露,受到惩处。这虽是一个神奇传说,但它体现出千百 年来老百姓所信奉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
到了聚星门,回望脚下山坡,2米多高的灌木蓊蓊郁郁,随着山势层
层叠叠地一直延伸到谷底。每当秋霜过后,大自然如一位神奇的画师,唰唰几笔就
渲染出绝妙的清凉秋景。满山树叶红似火,遍地花草金灿灿,像一幅多彩的画屏展
现在游人面前。尤其是那满山红叶,红的如血、如夕阳、如彩霞、如烈火,秋风吹
来,叶片摇动,宛如跳跃着的火焰,燃遍了山冈沟谷。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清凉红叶,
而聚星门则是最佳观景处。
过了聚星门,听到悦耳的铃声?再登上两个54级台阶,便上到海
拔1647米的南峰之巅。只见群山万壑赴清凉,独有宝塔屹立其上。建于辽代中期
的宝塔,聚大山之灵气,纳万物之精华,稳稳端坐于八角平台中央。宝塔通体用沟
纹砖砌筑,塔座塔身连同宝顶高 13
米,七檐八角密檐式。四周有雕镂精美的汉白
玉护栏,游人在此可凭栏远眺。宝塔坐北朝南,平面呈八角形,八隅边长1.5米,
层层塔檐,由下而上递层收缩,直达顶部镀金塔刹。围塔仔细观赏,塔座为须弥座,
高1米。座下施石材,逐渐内收为束腰。每面束腰上坊、下坊以倚柱划分成3间壶门。
壶门中凸肩收成曲线,高0.26米、宽0.5米。壶门内雕有多种动植物图案以及飞天、
歌舞乐伎形象。倚柱做成金刚、力士,支撑上部平座与塔身。塔身由外壁和塔心室
组成。外壁各转角处都砌成抹角方形壁柱,高2.5米,上承普柏坊,中间为直棂窗。
塔身正南面开高1.55米,宽0.6米的砖券门,上置门额。塔心室空间较小,平面呈
方形,四隅各宽1米,内置魁星。塔身上檐只有第一层设仿木结构四铺作斗拱一周,
上托撩檐枋挑撑着塔檐,其余各层塔檐都雕拼成椽、飞、连檐、瓦口等,每个檐角外端系一铜质铃铎,全塔共54个。每当微风渐起,塔上铃铎,遇风即响,铎鸣四方,
玉声悦耳,堪称一绝。全塔立面呈圆锥体,二层以上塔身骤变低矮,宽度由底向上
递减,塔檐距离较近,形成微微膨出的曲线轮廓。顶部为塔刹,由莲花盆、相轮、
刹杆、铁链等组成,仰莲座上置覆钵,五层相轮,顶端以锥形宝珠收刹。所有全部
采用镶嵌式连接,环环紧扣,丝丝入窠,外镀金光,用链条与塔身固定,整座砖塔
造型优美秀重,玲珑华丽,几经修葺,基本保持了辽、金佛塔的重要特征,对研究
中国造塔的结构、体例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清凉山的南峰顶上,请登临绝顶,环顾远眺, 风景美不胜收:东边恒山重峦叠嶂,碧水如练,桑干盆地,平畴万里,城镇村庄星 罗棋布,大运高速、同蒲铁路穿越南北。西北大同七峰山禅房寺塔、东南应县木塔 遥遥可辨,与本塔正好连成一线。西边雄浑的洪涛山腹地,山势舒缓、如跌宕起伏 的海面。近观东北、西南,群山起舞,绵延无际。眼前北峰、南峰环形相连,连同 其余几座山峰共同构成五指山,如佛祖伸出五指,俨然一派佛家胜地风光。大雄宝殿、 地藏殿落于掌心。清云宫、文殊殿、大肚弥勒佛、卧观音错落有致,位于指关节部位。 五指山西部,山峦起伏似海,五座浑圆山丘相连,宛如五朵莲花浮于水面。相传, 文殊菩萨来到清凉山之后,站在北峰之巅西望,只见小五台云雾缭绕,紫气腾升。 遂在小五台设立道场,弘扬佛法。后文殊云游名山大川,在忻州五台县发现,有五 座山峰酷似怀仁小五台,便移道场于五台山。因小五台享有盛名,顺治皇帝首次出家, 慕名来到清凉山,研习佛法。
站在砖塔平台向山下望去,东北至西南走向的洪涛山东部脚下,有一段波 浪状黄土丘陵与主体山脉平行布列。这段丘陵主体与无数道沟壑垂直交叉,沟低梁 高,形成连绵不断的波状,如大海波涛,汹涌澎湃,蔚为壮观。若盛夏,山坡披绿, 又如一条气吞山河的大江。西岸山势雄奇,东岸五谷飘香。
登清凉山,有幸会遇到海市蜃楼奇观。据驻寺僧人介绍,2008年 海市蜃楼在清凉山先后出现过4次。有时出现在晴空万里,有时出现在雨雾中,没 有固定的时间。这一神奇景观,出现前没有任何先兆。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天边幻 化出薄薄的轻雾,云雾之中隐隐约约出现了远山、长城、楼阁、树木、村庄、街巷、 车马、人流等景观。当人们凝神静气呆呆地观望这天外来景之际,画面像电影中的 特写镜头,向人渐渐推来,越来越近,直至眼前。这时,人们能真切地看到,热闹 市井,座座房屋,棵棵树木,峰台垛口,甚至连长城砖缝也历历可数……几分钟过后, 一切消失,又恢复了自然的本来面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