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影像(6)七牌坊碑林

标签:
重庆大坪七牌坊碑林历史 |
分类: 重庆影像 |
七牌坊碑林
重庆大坪一带,在清朝时期是重庆到成都的驿道,当年被称为“东大路”,是出通远门后经两路口至成都的首个驿站所在地,官员迎送都在这里。现在也是基本处于两路口到杨家坪或者石桥铺的中间点。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我基本每年都要经过大坪几次,偶尔也要从肖家湾上来,往石油路方向,到位于大坪电信局旁边的菜市场去看一下。那时菜市场也就是搭建的板板房居多,也不知什么石碑,更不会去关心什么大石板,可能这些大石板已经是这些板板房的墙壁了。
我喜欢集邮,今年8月伏天,知道大坪附近有九坑子邮局,遂于8月21日早上从江北区乘坐416次公交车到大坪,下车的公交车站就是名为大坪七牌坊,实际七牌坊碑林正在公交车站对面,因根本没有七牌坊碑林的概念,且一门心思就是找到九坑子邮局给邮友寄发地名戳片,且几十年来大坪和重庆(除渝中半岛外)的其他地区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车伊始,拿出手机导航,转了近一个小时,没有分出东南西北,后进入在地下通道准备找地铁回家,在一个出口出来后,见旁边一个小花园就穿过去,在尽头发现两列大石碑,才意外遇见碑林,一看,对面正是我来时下车的大坪七牌坊公交车站。九坑子邮局没有找到,意外与七牌坊碑林相遇,也是一大收获。
七牌坊是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间,这里陆续修建起5座节孝坊、1座百岁坊和1座乐施坊,七牌坊因此得名。其中6座牌坊于1966年时被毁坏,最后一座牌坊也在1976年被拆。七牌坊碑林原位于七牌坊附近七十余米的石板街道两旁,原有石碑25通,现存于大坪七牌坊碑林有19通。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这里曾是一处农贸市场,石碑损坏较严重。2003年,因修建大坪循环道,其中《巴县县令国璋(字子达)“政治和平”德政碑》、《旌表处士冉徔卿妻詹、何氏节孝碑》、《巴邑处士童公含忠之妻黄氏节孝碑》等3通迁到湖广会馆附近的东水门下,《川东兵备道张振之“化洽芸生”德政碑》、《徐建典之妻王氏节孝碑》等两通暂放于枇杷山公园内重庆自然博物馆。2009年因大坪地区旧城改造,七牌坊碑林原址剩下的20通石碑中有一通石碑由于受损严重,被封存,而将其余19通迁移至东面约70米处绿化地带中。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七牌坊碑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牌坊碑林是重庆主城区内最大规模的碑林,是曾经繁华驿站的实物见证。七牌坊的碑集中且形体巨大,在重庆乃至周边省市皆罕见。至于为啥将按常规应置于墓前的石碑集中于此,学界认为,与1927年至1934年重庆开发新市区有关。据记载,通远门、南纪门、临江门外开拓坟地为有用地,要求有主坟自行迁葬,无主坟政府负责。据当时巴县志记载,自明清300余年来,葬者跨丘越岭,出城十里,累累相望。1934年完工时,自行迁葬的不计,政府共迁无主的土石坟435894所,可见规模之大。当年肯定牵涉到不少官宦望族、皇帝旌表的节孝碑,将其石碑、坟茔迁葬至通往省城唯一的陆路大坪七牌坊,也就不难理解了。
七牌坊碑林碑身多为长方形,都是宽约1.5米,高约5米,重10吨左右的巨石。行文楷书,阴刻,碑文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风貌,在人文、社会、哲学和书法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