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影像(13)土家十三寨

标签:
土家十三寨4a景区建设发展 |
分类: 黔江影像 |
土家十三寨
受朋友之邀,到黔江土家十三寨工作已近两月,负责监理板夹溪河道治理工程。该工程目前有两个工地,袁家湾工地在十三寨外、板夹溪老街下游大概一公里外的河道,向家坝工地始于十三寨第十二个寨子向家寨、止于第十一个寨子大湾寨的河道。工程项目部驻地在十三寨中间位置、也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后坝山歌的发源地何家寨,距离袁家湾工地四公里左右,距离向家坝工地三公里左右。在这样一个绿荫环抱、溪水潺潺,云雾缭绕的孤峰秀峦耸峙、清幽静谧的世外桃源中工作;在这深山坡谷之中,竹树掩映、溪水相拥、烟雨缥缈、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与外界联系甚少而现代交通、信息和都市一样方便的村寨中居住;在美妙的后坝山歌声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蓝天、白云、晨雾,这种享受的惬意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近十年的打造,土家十三寨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和风景区,并于2017年建成了国家级4A风景区。
据当地老人讲,目前横亘十三寨、沿板夹溪朔流而上的209省道,初建成于1991年,通过公路与外界联系距今不到30年;通电也是直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才拉起了电线通了电,而灯泡只能烧红灯丝,直到随后的电力农网改造才使得用电趋于正常,使本地人彻底告别延续使用了数千年的油灯照明,严格来讲,当地山民进入现代文明社会还不到20年。公路的建成和正常使用电能,快速拉近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距离,也鉴于此并要感谢现代文明的迟到,土家十三寨才不经意间地保留了原始的土家吊脚楼民居、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原汁原味的土家民俗风情、纯天然的山水风光和日渐消亡的原生态文化信息。
当年山民要到黔江,需沿顺板夹溪的大路步行30里,到小南海上码头乘坐渡船横渡小南海堰塞湖到下码头,又步行30里山路,才能到达黔江。1969年知青上山下乡,当年何家寨这个生产队一下来了5个知青,他们是重庆市中区的黄姓三弟兄和王姓两姊妹。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到生产队的路程相当艰辛,从朝天门坐船顺长江而下到涪陵,又从涪陵坐船朔乌江而上到彭水,在彭水换乘汽车到黔江石会镇,从石会镇步行45里山路才能到达生产队,在正常情况下,需要4天时间。当年,生产队交公粮,都是肩挑背扛、主要是背篼背到后坝乡粮站。粮站专门有挑夫队伍进行转运至小南海上码头乘坐渡船横渡小南海到下码头,又步行30里山路,才送到黔江。
给我提供资料的是我的房东的姐夫何泽应,今年65岁,曾经担任过生产队长,迄今为止,他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黔江城,我问他:改革开放几十年都没有出去打工吗,他说有父母在而不能出去,确实他是在认真践行“父母在不远行”的古训。他的父母双亲今年都是88岁,前几天他才给他父亲过了88岁生日,还有几个月,他的母亲也要过88岁生日。两个老人家身体健康得很,两老性格开朗,耳聪目明。老太爷每天早饭后,背起背篼,到隔得有两里地的老房子做农活,回家时或是背一背篼柴火、或是猪草,有空就磨刀宰猪草,老妈妈扫院坝是她的活路,有空还穿针引线纳鞋垫。两个老人家胃口也特别好,正所谓吃得身体才好。祝福两个老人家长命百岁!
黔江区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于一体,十三寨的村民们得首先益于他们保存的原生态的民居、生产生活方式、土家民俗风情、山水风光和日渐消亡的文化信息而受到世人关注,形成民俗与自然风光一体的观光景区;也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倾斜的民族政策。在建设国家级风景区的过程中,国家通过扶贫资金、少数民族资金、革命老区建设资金等渠道的投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旧房改造翻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实施,给当地村民创造了不少就业、创业机会,以及年轻人的外出打工给家乡进行输血使得昔日闭塞、落后的边远山区成为富庶、美丽的风景名胜区。政府在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同时,为保持民族特色,还免费为每个村民量身定做了两套民族服装,用于平时或者民族节日穿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