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影像(10)濯水古镇之古建筑1

标签:
濯水古建筑光顺号余家大院 |
分类: 黔江影像 |
濯水古镇之古建筑1
光顺号是明清时期濯水“十大号口”之一,建筑面积880平方米,为濯水古镇第一大古建筑。光顺号是濯水古镇七大院中采用两开大门的大院;也是镇上使用三方青砖青瓦墙的大院,临街一面为全木构架,两边封火墙和院后为砖砌;其大门还是镇上唯一的卷斗门。这座大院原本是安徽詹姓商人在镇上的一家客栈。那家徽商,在镇上收桐子榨油制墨。后来詹姓商人与镇上汪家合作开办钱庄和其它企业,就把这座院子卖给了一个当地著名医生俞光顺,大院于是改名叫光顺号。俞光顺是一个瞎子,他通过把脉诊病,医术高明,被人们称为“俞神仙”。
全院三进两天井合院建筑,坡屋顶,一门相连,门框为石条打制。第二、三进之间没有用由青砖墙体分隔,三层木结构。各进之间没大门,而留着一片室内平地,独特的其建筑格局在院内形成一条很长的通道,而且采光很好。大院第一进为9柱4列,第二进为7柱4列。左右两厢三楼都有一个冲天阁楼。内院二、三层共设有七段栏杆阳台,具有典型的会馆式商号特征,而非纯粹的民居式建筑。光顺号这一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木雕、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上那些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内容也十分广泛,手法多样。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质朴高雅。
余家大院——八贤堂是濯水古镇的一个重要古建筑,原为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的进士宅第。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规模之大竟仅次于光顺号,为古镇第二大古民居。三进合院砖木结构民居建筑(最后一进和天井已经损毁)。左右两侧有封火山墙,墙体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墙角、天井用青石裁割成石条筑就。墙上有兽头装饰,避邪镇煞,显然是看重其避邪的意义,这是一处典型风水建筑。夹泥墙是八贤堂的一大造型特色。院内为穿斗架全木结构,梁架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灰、白、木色为主要主要色彩。建筑具有地方传统窗户的比例、尺度及材料,并较好的体现了渝东南民居建筑的风貌特色。
这座大院第一进为9柱,第二进祠堂为11柱,第三进为7柱,均为横向5列4间。共有五个天井,这是古镇上天井最多的一个大院。沿大院中轴为三个天井,靠南面封火墙有两个挂壁天井,只有三面,一面由墙代替,故名“挂壁天井”,亦即把天井挂在墙上的意思。整座宅第共有90根立柱、68座雕花柱磴、183朵雕花窗、33扇门。各进正门均为6扇3开,大院前后设有侧门。大院地下设有水道,水道使五个天井地下水相通,然后从地下暗沟排入河边。大院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两端雕出圆形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第一进的最中间一根栋梁上都画着太极图。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梁托、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余家是一个书香之家。饱读诗书的余共安中了进士后,皇帝赐有顶戴花翎,夫人赐凤冠霞批,现存赐扁一块。余家保持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祖上训戒子孙要世代学文从医。于是他们在八贤堂的临街前堂开诊所、药房。临街共设柜台3个,大院门厅内两边各设柜台1个。现因多户居民分住大院,大院门厅内两边柜台已经改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