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示范课《背影》观摩随笔(转载)

(2020-11-13 19:26:00)
标签:

教育

        10月22日,我在宁强铁锁关初中参加杨安平工作坊融合大教研暨十五室坊联合研修活动,现场观摩了陕西省教学能手赵雅丽执教的示范课《背影》。该节课显示出雅丽老师娴熟的教材驾驭能力、干练的教学组织功底、成熟的阅读教学风格特点。尤其是对语言文字细腻、敏锐的洞察力,不留痕迹的点拨及启发,促使学生不断走入文本深处,读出了个性化理解,读出了语言内部的情感,读出了自我生活体验。

        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一书中指出“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是三条。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这三条路径都是为了达成“理解和感受”。而赵雅丽老师的这节课,以三条路径为具体抓手,将一篇高难度的、经典性散文教学处理较好,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背影》是一篇不好上的散文。关于“父爱”的命题,由不同的表达形式。然而,朱自清笔下《背影》所表达的情感,始终处于一种隐晦的感觉,作者情绪不是稳定的,对父爱的理解也有着曲线的变化。故而,文中的情感线索,是一条不容易发现的隐秘切入点。如果单纯地理解为思念,就将文本情感元素干瘪化、概念化、浅表化。基于这样的难点,教师在处理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一方面需要教师在疑惑处及时跟进、辅导,让学生的思维可以与文本所表达情感产生深度碰撞。

巧妙激趣,音乐渲染打通文本隔膜。

        开课前播放《给父亲写的散文诗》,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歌词,忧伤的旋律给文本做了一个巧妙的搭桥。一段是民国时期纪念父亲的散文,一段是舒缓的音乐,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音乐旋律烘托之中,减少了隔膜感。为课文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及蓄势。促使学生的情绪逐渐进入到与父亲有关的画面之中。用歌词里传达的生活经验,迁移出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从而进入到文本营造的“作者生活经验”。

板块推进,遵循文本解读逻辑。

        该节课教学流程是:整体感知—寻找背影—聚焦背影—感知背影。环节间的逻辑指向严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解读步骤严格遵循文本言语逻辑。先是文意梳理、内容概述,接着是局部的品析与对话(定格语段,多角度感知背影),最后再次回到整体感知(体会背影传递的情感)。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展示给学生一片巨大风景中的一些小片段,他们不可能在其中认清路径。”这句话对文本解读整体性与局部性关系做了生动的譬喻。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说:“叔本华的伟大之处就是站在整幅生命之画面前,解释它完整意义。其他人却致力于研究画布和颜色。”如果文本解读不能建立在通篇浏览和整体感知之上,解读与体会就存在断章取义的倾向,无法从全面的角度去领悟其精彩和神韵。

渗透思维训练,关注文本特质。

        王荣生教授指出,阅读教学是一种文体思维。每个文体解读方法必须顺应体例。作为散文教学,应抓住聚焦全文的“灵魂”。该节课在处理上,体现了聚焦与发散两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各有侧重,分布在不同的环节。聚焦思维的教学环节主要是“寻找背影”部分,要求学生“画出文章的几次背影”。发散思维的教学环节主要是“父亲的背影是一个(    )的背影?”“说一说父亲的背影融入了我怎样的情感?”

品读细腻深入,遵循个性体验。

        步步引导,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在文中读出了自己的体验与理解。耐心地追问: “从哪里读出?”关注解读的整体性原则,强调所有的解读都要放在具体的语境里。关注解读的开放性原则。多元、个体化体现。引导学生读出“我”对父亲情感的变化脉络。在字里行间寻找的同时,针对学生的疑惑,引出相关的链接资料。“朱自清与父亲月台送别8年之久,父子渐渐和解。”从不理解、感动、思念再到最后的忧伤,引导学生不断地回到文中,不断地在细节处挖掘,细细地品析,细细地体会。要求读出父亲的形象,对父亲的背影做描述。这就是在组织学生通过对话、交流,充分地分享语文经验。

教给阅读方法,促进素能提升。

        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优选相应方法训练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及目标。如默读,不出声,学习任务是整体读文。扫读,要求学生聚焦文章中的“背影”;选读,是个性化的阅读与对话。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片段。细读,找出感动自己的语句。来自于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产生了某种情感共鸣。尤其是讲解“聚焦背影”部分时,对人物描写方式做强调,指导学生总结归纳该文采取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安排他们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段。这也是读写有效结合。阅读方法的多角度运用及指导,能较好地训练学生从“这一篇”的学习,迁移到“这一类”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散文。

        最后的结课,安排学生集体诵读最后一点。赵雅丽老师将落脚点放在“父亲求和,因为懂得,所以宽恕”。文中父子间复杂情感,归结在深情的“爱与理解”上。学生对“父爱”的认识也会通过此文学习再次提升。

       该节课有两个小的遗憾。第一处是语言品析细节处理方面。赵老师采取比较法,将课文中的句子某些修饰词删除掉,与原句式对比。由于是现场说一说,故而学生听起来有难度。如果用课件呈现出来,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考时间也会长些,对语句品析能力会增强。第二处是个性化解读。是一个(     )背影,空白处补充缺乏指向性和提示语,导致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产生了歧义。这个空白的地方按照她的意思是说出对父亲背影的感觉。应该用形容词进行描述。但个别学生理解有误。一个学生回答:“这是一个不善言辞的父亲”。设计放性的探究问题,需要教师精准搭建合理的脚手架,给问题一个明确的提示。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过:“让学生做什么,应该举个例子。”举例的过程就是示范和引导,确保学习有正确的参照物。 

(后记:听课之后,由于手头事务繁忙,一直未能静心整理当时的听课笔记。今天,对当天听课进行还原,撰写下浅浅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